论高校发展定位的原则与结构体系

王 鹏
高校发展定位是指高校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在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指导下,科学分析高校所处的环境条件,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确定高校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目标。高校发展定位应重点遵循前瞻性、非均衡和竞争性的原则。高校发展定位的结构体系应从定位的思想层面、过程层面和目标层面来加以考虑。
一、高校发展定位应遵循的原则
1.前瞻性原则
前瞻性原则就是要有预见能力,要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提前作出判断。定位难就难在预见性和前瞻性,没有定位的前瞻性就没有定位的长期性和创新性。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业已来临,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必将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造成冲击和挑战。要在这些潮流中确保自己的一席之地,高校必须立足高远,紧跟时代步伐,对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提前规划,对未来的发展空间进行提前预测,对未来的发展需要进行提前储备,这样才能成为高等教育系统内的领导者,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推动者,成为顺应潮流、屹立潮头的成功者。同时,高校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社会对高校提供的各种支持也在不断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面对这种良好态势,高校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充分兼顾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办学目标的相对稳定性,使自身处于主动调整、适应的变化状态中,使发展定位适当超前,使发展定位对自身的发展产生的牵引力达到最大,实现高校在特定时期的跨越式发展。
2.非均衡原则
非均衡原则就是在先期对组织内部各要素进行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突出显现某些对于组织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要素,力求以这些要素为核心,带动和促进组织整体的发展。非均衡原则是相对于均衡原则而言的,在庞大的组织结构中,均衡原则不易实施,而非均衡原则使用起来比较容易,也更有效。对高校而言,鲜明的办学特色能够起到促进高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脱颖而出的作用,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鉴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都与一定的学科专业密不可分,所以高校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特色上。综观国际知名大学,一般都很注重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学科特色,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如物理、电子工程学科之于斯坦福大学,纳米材料学科之于香港科技大学。由此可见,高校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靠均衡发展、面面俱到是不行的,只能通过非均衡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的重点和非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3.竞争性原则
竞争性原则就是通过确定竞争伙伴,并对竞争伙伴的实力与潜力、现状与目标、优势与劣势等进行细致分析,同时对自身与竞争伙伴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找到属于自身的发展之路。面对竞争,高校在确定发展定位时,要根据已形成的竞争格局和趋势,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在细分高等教育市场的基础上,确定对自身发展构成主要障碍的竞争学校,在消费者市场(学生)、人才市场(师资、行政与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院校市场(声誉和品牌)、技术市场(科技成果)、资金市场(中央、地方、企业、金融界等多渠道的资金)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和竞争,并从中找到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以占据现有竞争格局下的竞争主导地位。在条件成熟时,高校应将相对竞争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优势,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力求突破现有竞争格局,实现于自身有利的竞争格局的演变。
二、高校发展定位的结构体系
1.思想层面
高校定位的思想层面处于定位结构体系的核心,是高校的主体对高校这一组织的理性认识,主要指对高校的基本属性、本质特征、主要职能及其组织结构等问题的价值判断和取舍,进而形成本学校生存和发展所应明确和坚持的基本观念,是高校主体对于高校“应然”理想的追求。它主要包括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价值取向是办学主体运用已经形成或试图形成的某种办学价值观或价值偏好,对办学认知与行为所产生的经常性的价值导向,并经长久演变而成为一种影响重大的广泛信念。当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是普及化、人才流动的全球化、教育手段的科技化、教育的终身化等国内外教育的新趋势与新影响,高校如何处理育人与“制器”的关系、学术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关系、无功利性追求与功利性制约的关系等,是把握办学价值取向需要处理好的几个突出关系。
办学理念是关于高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它决定着学校群体的教育行为,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它以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理性目标熏陶着学校的群体成员。它既指导着学校快速健康的发展,也体现出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期待。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它是学校一切办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办学思想是办学主体对“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大学”的理性认识的高度凝练,是国家教育方针和一定教育价值观念在学校办学、治校、育人目标上的体现,是一定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实际有机结合在办学目标上的反映,它不是孤立的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由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方针等构成的,有着丰富内容和内在逻辑联系的系统体。它高屋建瓴、统领全局,指导、规范学校办学的各项行为和活动,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
2.过程层面
高校定位的过程层面处于定位结构体系的中间层次,是高校主体在定位思想的指导下,在分析自身所处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科学判断,以明确高校自身发展定位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它是高校主体对于自身所处“实然”状态进行分析与把握的行为与过程。该层面包括宏观环境条件分析、中观环境条件分析和微观环境条件分析。
宏观环境条件分析。国家和社会的状况是教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宏观环境条件分析就是要以社会系统层面的宏观思维、国内外的广阔视野,全面把握高校所处的时代背景,准确判断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大趋势,走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避免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局面。从国际来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学习终身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国内来看,创建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必须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形势所提出的要求,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并对其中一些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提前作出积极反应,以使高校定位少走弯路。
中观环境条件分析。高校不是一个躲在象牙塔中的孤立组织,它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是融为一体的。中观环境条件分析是从分析高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判断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位置两个方面出发,认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和高等教育系统为高校所赋予的角色。只有立足于中观环境,制定出来的发展定位才能从区域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争取到最大限度的物质资源与精神支持。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做好如下分析:一是区域社会环境分析,指对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地理、资源等作出综合判断,这些都是高校事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二是区域社会认可分析,这是高校被区域社会认可度高低的问题,如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美誉度、企业界对学校发展的财力支持度、家长对子女选择学校的认同度、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接收度等;三是高等教育市场分析,指在高等教育系统中,高校围绕高等教育政策、竞争格局、资源、市场发展空缺等方面,对高等教育供给市场(如教师、资金、物力等)和需求市场(如学生所需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企业所需的科技咨询、开发和成果转让等)进行总体预测分析,并进而适时对高校进行内部调整;四是竞争对手分析,指确定本学校主要竞争对手,并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弱势、定位策略、定位效果、定位的实施措施等进行细致分析,发现自身与对手存在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以明确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发展专属空间,进而确立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独特地位。
微观环境条件分析。校情是准确定位的基石,脱离校情或分析校情不准,所确定的发展定位将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微观环境条件分析就是对高校实际情况进行把握,摸清自身家底,对各种显性和隐性资源进行判断,进而选择未来发展所应培育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高校较易把握其显性资源,这主要指办学条件和实力,包括师资队伍(师资结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团队建设等)、教学与科研条件、经费状况与财政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科研能力与水平、管理水平、校园面积、基础设施等,而容易忽视其隐形资源,如发展历史、文化积淀、校外资源(校友资源、宣传资源、社区资源、学生家长资源、人才资源等)。因此,在进行微观环境条件分析时,高校不仅应对现有显性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消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而且应对隐性资源进行分析、开发和盘活。在充分考虑校情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机地协调和整合,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能获取最大办学效益的,独具的、持续的、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3.目标层面
高校定位的目标层面处于定位结构体系的表层,是高校主体在定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分析自身所处环境条件这一定位过程,所确定的在某一时间内高校所要达到并能达到的理想状态。一般而言,我们所看到的高校发展定位就是其目标层面。如果说过程层面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目标层面就是一个静态结果。它是高校主体对于高校“应然”理想的追求与自身所处“实然”状态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高校“应然”理想的具体外在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是安于现状,也不是好高骛远,而是能够实现的、可预期的目标。它具有品牌效应,类似于企业的商标,具有“区别功能、质量功能和宣传功能”,并有助于高校确立自身的独特社会“身份”。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类型定位,是指高校是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二是层次定位,是指高校人才培养以本科生教育为主、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还是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三是性质定位,是由自身学科性质(或属性)及其结构决定的,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根本属性,即高校是单科性大学、多科性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四是特色定位,是指高校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所表现的个性特征,它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也可表现在某一方面,一般包括办学思想特色、学科特色、科学研究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等。笔者认为,高校发展的核心特色主要表现为自身的学科特色。五是要素定位,是指高校发展过程中所要突出体现的某些要素,如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等。六是服务面向,是指高校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反映其履行三大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与行业范围。
综上所述,高校发展定位的合理与否,根本在思想层面,它制约着定位过程的实施,继而决定着定位的各个具体目标。高校定位通过“应然”理想与“实然”情况的相互作用、相互博弈,产生可预期的、较稳定的具体定位目标,伴随着“应然”理想与“实然”情况的不断博弈,其结果是定位目标的不断修正。反过来说,伴随着具体定位目标的实现,高校主体“应然”理想与“实然”情况也会相应得到升华和改善。一言以蔽之,高校发展定位是动态过程与静态结果的结合体,具有相对发展性与稳定性。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赵英臣]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