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堤防维修养护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李晓红
【摘要】笔者针对维修养护工作情况、存在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维修养护;问题
1. 前言
(1)漳卫南运河是海河流域的重要的河道,堤防长度1536千米,担负着防洪保安全的重任,多年来,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欠确,工程老化失修严重,防洪能力降低。2002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5号、“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和“漳卫南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进行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改革的基本原则按照先试点再推开,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水管单位逐渐理顺了思路,明确了职责,组建了管理层和养护层,实行了管养分离。
(2)随着2006年经费的到位,维修养护工作全面铺开,按照全面展开、重点提高的工作思路,各水管单位积极开展维修养护工作,工程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成效显著,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正确要处理体制和机制的关系、发展和问题的关系、科学规范与因素守旧的关系。
2. 针对维修养护工作情况,笔者认为应以下几方面问题有待加强
2.1转变观念问题。
2.1.1改革前我们的管理体制是管养一体,而现在我们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管养分离,我们要打破过去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但在目前的运行机制还带有“管养分离”前的运行机制色彩,现行的一些规章制度办法还是“管养一体”的维修养护要求。
2.1.2水管单位作为业主和养护公司是合同关系,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但是甲乙双方是同一单位相分离而产生的。水管单位要避免向过去安排防汛岁修、水毁修复、度汛应急等思维方式,养护公司要按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公司运作。
2.1.3维修经费用途主要是工程原设计标准的恢复,从2006年的实践来看,因为堤防工程基础差,历史欠账多,工程面貌落后,造成在管理层和养护层的职工中只是将今年的成果和前几年面貌相对比,对工程的原设计和功能、作用的认识还缺乏,工程的维修养护是对已交付使用的工程进行养护和岁修、维护、恢复或着局部改善原有工程面貌,保持工程的设计功能。要针对工程的缺陷,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适当修建排水设施等,原工程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特别是堤防工程是经过多年加高培厚逐渐形成的,现标准要达到原来的标准,个别的地段必须经过改造和处理,才能达到工程原设计的功能和目的。比如原来堤顶因沿河的村庄的生产力低下,一个村庄只有少量或没有机动车辆,而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堤顶交通流量很大。标准问题一定要突出与时俱进的思想。
2.2养的问题。
2.2.1管养分离体制下维修养护是对工程的保养和防护,按照经常养护、及时修复、养修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养和护的关系,养按标准养护,同时也要注重保护,保护养的成果。养的方法也要有一定的转变,由过去的人工修修补补向粗放型管理转变,由过去人工作业方式向机械化、现代化作业方式转变,以此来解决养的标准不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2.2.2养护要做好前期计划,根据业主安排的项目,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优化,比如天气的变化和降雨量的多少、气温的高低,及时安排和调整班组任务;同时做好养护物料的储备,保证养护的及时性;维修养护也要根据发展的情况,除考虑原标准和功能外,还要考虑周围社会环境,沿河群众的生活习性。
2.2.3加强前期和养护全过程的资料整理和分析,积累维修养护的经验教训,为逐步实现数字工管做好准备。
2.2.4加大堤防隐患探测的力度,增加科技含量,针对堤防工程老化的特点,来恢复标准,恢复功能。
2.3保护和看护的问题。
2.3.1充分认识看护的重要性。漳卫南运河两岸村庄密集,人口密度很大,人们沿河活动频繁,人为活动对工程影响大。针对客观实际,要努力克服重养轻护的思想,看护不住,不能维持和保持维修成果,效益和作用很难有效发挥。
2.3.2加大宣传力度是保护的首选,应加大宣传力度的投入,在标志牌、警示牌、媒体报道上创新方法方式,向交通安全法规一样征集脍炙人口、通俗易懂、容易记忆和传播的宣传语言,达到家喻户晓的效果,以此提高沿河群众保护河道的自觉性。
2.3.3建立联防看护的体系,“45号文”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要紧紧依靠沿河地方政府,争取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地方法规和文件,结合水政执法,联合沿河公安建立看护组织。
2.3.4在保护好堤防工程的同时,更要保护好河道、河岸、河坡、河道内砂石及加强涉河项目管理。
2.4关于养护队伍的建设问题。
(1)漳卫南运河堤防管理建国以来一直延续着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组建专业化养护队伍,要考虑其发展历史及过程,日常专业养护队伍可以优先在沿河的原护堤员中选用,可由各县局推荐,筛选后由公司聘用。可以每5~15公里设一护堤队,护堤队间的分界最好和沿河行政管辖区相吻合,每个护堤队选一名队长,队长也要负责一定长度的堤防养护任务,队长的年龄条件在50岁以下,有一定文化程度,有协调能力,热爱河道并有一定的维修养护经验。养护员由队长组建,养护员应从村民中产生,要择优选配那些在村民中有一定威信、承包土地较少、不外出务工的人员,原护堤队长、护堤员及其子女优先,也可以从原树木承包户中产生。
(2)养护人员除完成各自的维修养护任务外,还应向水管单位及时汇报河道违法水事事件的发生,承担防汛抢险的查险义务,也就是说维修养护队同时也是最基本的防汛抢险队伍。
2.5要针对性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2.5.1群管队伍问题。因漳卫南运河堤防从成立50年来一直是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曾是堤防管理的主力军,为河道管理作出了贡献,现组建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必然要冲击现在的群管队伍,群管人员必然一时难以接受,我们要做好水管体制改革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今后组建新的维修养护队伍时由现行的养护公司聘用养护人员,避开水管单位,以免原来的护堤员向他们的老东家提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2.5.2堤防树木问题。因近几年大搞堤防绿化,造成现在堤坡存在大量树木,树木的主要品种为速生杨和毛白杨。树龄大的有4~6年,小的不足3年,这些树木彻底更新需要5~6年。水管单位均与承包户签定了长期的承包合同,完善新的绿化承包合同,杜绝堤坡新栽树木,发展原承包户为养护人员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
2.5.3堤顶交通问题。目前堤防堤顶路面基本上是沿河村民的主要交通道路,但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原则上不得将水利工程作为主要交通通道,大坝、堤顶、或墙台确需兼作公路的,需经科学论证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维护措施,未经批准,已作为主要交通通道的,对大坝要限期实行坝路分离,对堤防要限制交通流量。因此我们也应该对此出台相应的措施文件加以限制,或者长远考虑,做出沿河村庄搬迁规划。
2.5.4管理机制问题。45号文要求我们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但目前机制建立容易运作难,需要存在一个过度时期,来运作中逐渐完善各种机制。
【摘要】笔者针对维修养护工作情况、存在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维修养护;问题
1. 前言
(1)漳卫南运河是海河流域的重要的河道,堤防长度1536千米,担负着防洪保安全的重任,多年来,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欠确,工程老化失修严重,防洪能力降低。2002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5号、“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和“漳卫南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进行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改革的基本原则按照先试点再推开,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水管单位逐渐理顺了思路,明确了职责,组建了管理层和养护层,实行了管养分离。
(2)随着2006年经费的到位,维修养护工作全面铺开,按照全面展开、重点提高的工作思路,各水管单位积极开展维修养护工作,工程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成效显著,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正确要处理体制和机制的关系、发展和问题的关系、科学规范与因素守旧的关系。
2. 针对维修养护工作情况,笔者认为应以下几方面问题有待加强
2.1转变观念问题。
2.1.1改革前我们的管理体制是管养一体,而现在我们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管养分离,我们要打破过去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但在目前的运行机制还带有“管养分离”前的运行机制色彩,现行的一些规章制度办法还是“管养一体”的维修养护要求。
2.1.2水管单位作为业主和养护公司是合同关系,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但是甲乙双方是同一单位相分离而产生的。水管单位要避免向过去安排防汛岁修、水毁修复、度汛应急等思维方式,养护公司要按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公司运作。
2.1.3维修经费用途主要是工程原设计标准的恢复,从2006年的实践来看,因为堤防工程基础差,历史欠账多,工程面貌落后,造成在管理层和养护层的职工中只是将今年的成果和前几年面貌相对比,对工程的原设计和功能、作用的认识还缺乏,工程的维修养护是对已交付使用的工程进行养护和岁修、维护、恢复或着局部改善原有工程面貌,保持工程的设计功能。要针对工程的缺陷,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适当修建排水设施等,原工程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特别是堤防工程是经过多年加高培厚逐渐形成的,现标准要达到原来的标准,个别的地段必须经过改造和处理,才能达到工程原设计的功能和目的。比如原来堤顶因沿河的村庄的生产力低下,一个村庄只有少量或没有机动车辆,而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堤顶交通流量很大。标准问题一定要突出与时俱进的思想。
2.2养的问题。
2.2.1管养分离体制下维修养护是对工程的保养和防护,按照经常养护、及时修复、养修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养和护的关系,养按标准养护,同时也要注重保护,保护养的成果。养的方法也要有一定的转变,由过去的人工修修补补向粗放型管理转变,由过去人工作业方式向机械化、现代化作业方式转变,以此来解决养的标准不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2.2.2养护要做好前期计划,根据业主安排的项目,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优化,比如天气的变化和降雨量的多少、气温的高低,及时安排和调整班组任务;同时做好养护物料的储备,保证养护的及时性;维修养护也要根据发展的情况,除考虑原标准和功能外,还要考虑周围社会环境,沿河群众的生活习性。
2.2.3加强前期和养护全过程的资料整理和分析,积累维修养护的经验教训,为逐步实现数字工管做好准备。
2.2.4加大堤防隐患探测的力度,增加科技含量,针对堤防工程老化的特点,来恢复标准,恢复功能。
2.3保护和看护的问题。
2.3.1充分认识看护的重要性。漳卫南运河两岸村庄密集,人口密度很大,人们沿河活动频繁,人为活动对工程影响大。针对客观实际,要努力克服重养轻护的思想,看护不住,不能维持和保持维修成果,效益和作用很难有效发挥。
2.3.2加大宣传力度是保护的首选,应加大宣传力度的投入,在标志牌、警示牌、媒体报道上创新方法方式,向交通安全法规一样征集脍炙人口、通俗易懂、容易记忆和传播的宣传语言,达到家喻户晓的效果,以此提高沿河群众保护河道的自觉性。
2.3.3建立联防看护的体系,“45号文”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要紧紧依靠沿河地方政府,争取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地方法规和文件,结合水政执法,联合沿河公安建立看护组织。
2.3.4在保护好堤防工程的同时,更要保护好河道、河岸、河坡、河道内砂石及加强涉河项目管理。
2.4关于养护队伍的建设问题。
(1)漳卫南运河堤防管理建国以来一直延续着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组建专业化养护队伍,要考虑其发展历史及过程,日常专业养护队伍可以优先在沿河的原护堤员中选用,可由各县局推荐,筛选后由公司聘用。可以每5~15公里设一护堤队,护堤队间的分界最好和沿河行政管辖区相吻合,每个护堤队选一名队长,队长也要负责一定长度的堤防养护任务,队长的年龄条件在50岁以下,有一定文化程度,有协调能力,热爱河道并有一定的维修养护经验。养护员由队长组建,养护员应从村民中产生,要择优选配那些在村民中有一定威信、承包土地较少、不外出务工的人员,原护堤队长、护堤员及其子女优先,也可以从原树木承包户中产生。
(2)养护人员除完成各自的维修养护任务外,还应向水管单位及时汇报河道违法水事事件的发生,承担防汛抢险的查险义务,也就是说维修养护队同时也是最基本的防汛抢险队伍。
2.5要针对性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2.5.1群管队伍问题。因漳卫南运河堤防从成立50年来一直是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曾是堤防管理的主力军,为河道管理作出了贡献,现组建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必然要冲击现在的群管队伍,群管人员必然一时难以接受,我们要做好水管体制改革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今后组建新的维修养护队伍时由现行的养护公司聘用养护人员,避开水管单位,以免原来的护堤员向他们的老东家提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2.5.2堤防树木问题。因近几年大搞堤防绿化,造成现在堤坡存在大量树木,树木的主要品种为速生杨和毛白杨。树龄大的有4~6年,小的不足3年,这些树木彻底更新需要5~6年。水管单位均与承包户签定了长期的承包合同,完善新的绿化承包合同,杜绝堤坡新栽树木,发展原承包户为养护人员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
2.5.3堤顶交通问题。目前堤防堤顶路面基本上是沿河村民的主要交通道路,但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原则上不得将水利工程作为主要交通通道,大坝、堤顶、或墙台确需兼作公路的,需经科学论证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维护措施,未经批准,已作为主要交通通道的,对大坝要限期实行坝路分离,对堤防要限制交通流量。因此我们也应该对此出台相应的措施文件加以限制,或者长远考虑,做出沿河村庄搬迁规划。
2.5.4管理机制问题。45号文要求我们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但目前机制建立容易运作难,需要存在一个过度时期,来运作中逐渐完善各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