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谱教学法在音乐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孙霞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然而,教师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教、幼儿学,幼儿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主动性,更限制了教师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力。本文从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出发,分析音乐图谱教学法在音乐活动中的有效运用,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及学习主动性。

    一、幼儿园音乐活动现状

    音乐图谱,是音乐教学中便于幼儿欣赏音乐的一种形式和方法,一般分为形象性图谱和符号性图谱。教师采用图谱的方式分析出乐曲的结构,让幼儿在读图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音乐图谱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化的、通俗易懂的、简洁明了的图画和符号表现出来,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性质。然而,由于一些内在或外在的因素,教师对音乐活动的把握程度参差不齐。许多教师认为音乐活动太难,特别是乐曲欣赏活动,由于没有歌词,音乐节奏感和意境都不好把握,于是只能让幼儿反复听旋律,大致了解此类音乐的特点。久而久之,教师开始害怕开展音乐活动,孩子们也不再觉得欣赏音乐、歌唱音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二、音乐活动中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多数教师还是会采用传统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我们不能说传统教学法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传统教学法固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但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应当意识到传统教学法带来的一些弊端,如“小学化”教学模式严重,不符合幼儿的长期发展规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孩子就要学什么,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學方法,会逐渐抹去幼儿的积极性。幼儿音乐活动中的传统方式过于表面化,许多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教学环节,让幼儿学习一系列音乐歌曲,对音乐鉴赏环节涉及非常少,使得幼儿往往只能学习到音乐表面,无法突出幼儿的主体性,更无法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为什么教师不考虑音乐作品的性质和形式,对每一个音乐活动都单一地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呢?答案是唯一的:为了快速追求教学成果,忽视了从根本上挖掘幼儿对音乐的喜爱。更多的教师有类似的疑问:音乐活动如何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何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如何开展音乐欣赏活动?以下从教学实践经验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三、实际案例分析

    “森林畅想曲”是大班的一个音乐活动,所欣赏的乐曲为格里格的作品《挪威舞曲》,该乐曲采用“ABA”曲式,主题A具有跳跃般的旋律音型,形成了轻松安详的气氛;主题B则突然加快速度,较强的音响使得段落之间对比鲜明,粗犷且富于激情,形成了热烈的高潮;伴随着戛然而止的休止,最后又回归于主题A,在宁静祥和中结束。

    (一)第一次活动设计

    在了解了这个舞曲的特点之后,教师非常明确了曲子的“ABA”曲式,也把握了舞曲前面轻松愉悦,中间激烈紧张的情绪特点。因为这是一个音乐欣赏活动,教师用平淡无奇的方式教学很难引起幼儿的共鸣,幼儿会觉得没什么趣味性。

    在第一次设计时,教师采用了动作教学,以森林里的动物要开舞会为情境引导,把幼儿带入森林舞会中。教师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其中一只动物,并创设自己的专属动作,孩子们纷纷效仿起凶猛的老虎、可爱的小白兔、憨厚的熊等。

    为了保证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第一组幼儿根据自己扮演的动物,伴随着音乐和动作在A段音乐中缓缓进场;B段音乐响起,所有“动物”都在舞台上疯狂地跳舞,随意表现;直接音乐回归A段,所有“动物”缓缓出场。

    分析:按照情景动作教学模式,孩子们都玩得非常开心,能自主创设动作,和同伴一起随音乐跳舞。这样轮流几个回合下来,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但正是这样看似自主的音乐活动,却是打着“自主”的旗号把孩子框定在一个圈子里。孩子们其实还是按照老师的要求重复着已经学会的东西,他们没有对舞曲有进一步的了解,也没有很好地欣赏《挪威舞曲》。最后,留给孩子们印象最深的是:我今天扮演了老虎,扮演了熊……

    (二)第二次活动设计

    基于第一次的活动思考,教师在第二次活动设计时采用图谱教学法,重点让幼儿仔细欣赏《挪威舞曲》的特点和音律,并在听完舞曲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进一步挖掘舞曲“ABA”的曲式,让幼儿自己发现每段音乐的不同特点,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所听所想。所以,活动的前10分钟以让孩子们分段听音乐为主,安静地感受舞曲的特点。然后,教师把幼儿带入“小树的故事”中,指导幼儿辨别音乐性质与故事内容,进行结构上的匹配。例如,小树发芽、长大与乐曲A段匹配,树叶在风中摇曳、飘落与乐曲B段匹配。教师引导幼儿自主设计动作,再把一连串的动作组合起来。由于音乐欣赏本身要求就比较高,也没有歌词,如何让幼儿记住这个点呢?此时图谱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特定的地方贴上相应的图谱,便于幼儿记忆和了解,当幼儿不小心忘记的时候,看一眼图谱就会想起来了。

    分析:第二次活动设计取材于省编教材内容,基于幼儿最原始的发展,没有特别多余的花哨,顾全到了大部分幼儿。只有基础打结实了,孩子们才能更深入地发展下去。第二次活动中,孩子们明显对舞曲的结构特点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能够将“小树的故事”非常形象地和音乐节奏结合在一起。相比较第一次活动,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的兴趣更高。因为加入了图谱的设计,孩子们能更加自主地看图谱,而不是寻找老师的眼神,猜测老师的意思。

    四、图谱在音乐活动中的运用

    许多老师心里可能会有疑问:到底哪些类型的音乐活动适合图谱导入?什么时候导入合适?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音乐活动的不同类型进行设计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分为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活动、欣赏活动和音乐游戏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的特点来设计和选择图谱。一般来说,形象性的图谱更多地运用于歌唱活动和欣赏活动,如大班音乐活动“云”,就是利用形象性图谱更直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符号性图谱更多地应用于节奏活动或打击乐活动,如中班音乐活动“小精灵的魔法汤”,能明显地表现加速度圆舞曲的旋律的不同。

    (二)在身体动作体验后作为辅助性教具呈现

    我们都知道音乐图谱法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每个音乐活动都需要借助图谱来呈现。教师往往会觉得,有了图谱后的音乐活动就“活”了,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現象。图谱只是辅助性教具,不能代替整个音乐活动。在上述案例的第二次活动设计中,教师一开始并没有展示图谱,而是让幼儿仔细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不同节奏和结构,在欣赏完音乐后才出示图谱。此时,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图谱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之后的活动环节。图谱不是活动的全部,幼儿的欣赏表现才是重点。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展示图谱,幼儿就会被图谱所吸引,从而分散了对教师指导的注意力。

    (三)根据音乐情节合理运用

    不同教师在运用图谱时有着不同的方法,有的教师能够合理地运用图谱,发挥图谱真正的作用;有的教师只是没有目的地使用图谱,为了图谱而图谱,失去了图谱原本的作用。因此,教师设计音乐活动时,应对其进行全面剖析,思考该音乐活动是否适合使用图谱,不应为了形式而形式。

    例如,大班音乐活动“小鱼的梦”,歌曲旋律优美,情感丰富,孩子们在学习了两三遍后都可以朗朗上口。但是,音乐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表面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闭上眼睛安静聆听,幻想音乐中温暖的场景。待幼儿熟悉了歌曲后,教师就可以运用图谱的形式让幼儿掌握歌曲的一些技能,如节拍、节奏、熟悉歌词、感受意境、表达情感等。对于幼儿来说,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学得更透彻,更能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和思考的能力。

    (四)抓住时机有效利用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不乏一些偶然事件。此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时机,合理、有效地利用图谱,根据幼儿的情况适当改变活动过程。例如,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可以先让他们感知音乐,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让每个幼儿都能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教师根据活动的实际需要出示相应的图谱,让图谱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其教育效果会更好。

    图谱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合理运用,对幼儿的音乐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教师借助图谱这一工具,合理、准确地加以运用,让幼儿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感受和体验快乐,以此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素养,让图谱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闫雪莲.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图谱的有效策略[J].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11(7).

    [2]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蒋西.图谱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7).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