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史知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王小红

    摘要:只有在培养地理兴趣上下功夫,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能扯得太远、太多,而要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关键词:文史知识;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15-001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初中阶段地理科暂时不列入升学考试的范围,学生对地理科的学习普遍不重视。为此,怎样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内愉快地把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消化,成为地理教学工作者首当其冲的任务。

    一、巧用语文地理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不少有关地理的知识,我们现在暂时把它称之为语文地理知识。在多年兼任两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语文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独到的妙处。请看初中语文《死海不死》一课,这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说明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的形成,死海的昨天和明天,而且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但当我们讲到世界地理的“西亚”时,学生还没有学到这篇课文,我便用这个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至于死海为什么会叫死海,它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的知识,则暂时不说,而是学生自己去阅读《死海不死》的课文,后来检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同学搞清楚了死海不死的迷,当然,两千多年前的罗马统帅狄杜将军那是无法明白俘虏淹不死的原因的,而把它归咎为俘虏神灵保佑了。这样把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穿插起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运用古代诗歌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易读易背,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现象,对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有辅助作用,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选择一二首相关的典型作品穿插进去,既娓娓动听,又油然而生诗情画意,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学生获益非浅,对教师则事半功倍。

    三、结合故事,民谚进行教学

    在地理课中,适当结合故事、民谚进行教学,可以使课讲得更生动、形象。如讲述“中国的商业”一节时,课文是这样阐述的:什么是商业呢?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就是商业,有时俗称“做生意”或是“做买卖”。为什么说“做生意”或是“做买卖”就叫做商业?“商”原来它和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有关,传说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文王灭商朝以后,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史称西周,周文王把原来的商朝的臣民当成是二等“公民”,叫他们曰:“商人”,不分给他们土地等其它的生产资料,这在当时简直置他们于死地,俗话说的好,“天无绝人之路”,大活人没有被活活饿死的道理,这些完全失去生产资料被称作“商人”的人们,奋起抗争,另辟蹊径,流落民间,从事买卖活动来谋生,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从事买卖的群体越来越大,就把专门从事买卖活动叫做商业,这方面从业人员就叫商人。如今民间还有轻视“商人”的意识,认为“商人”抛头露面的低人一等,我就曾经在课堂上提问过平时没有做过生意的学生,敢不敢到大街上卖东西,齐声回答:“不敢。”也许这就是遗风吧。学生听了兴味盎然。

    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常用简单的通俗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简意赅,其中不少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上课时若能灵活引用,也可以成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请看“耕南山,住北屋”。其大意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山应该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却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于太阳的东升西落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北半球坐南朝北,相对来说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则显得阴凉,这恰好是适合林木的生长,坐北朝南的房子却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而较温暖,对于人的居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特别是旧社会缺医少药的年代,温暖的环境,对于人的生活,生产就更显得重要了,连同家庭饲养的牲畜都会生长得更好,因此“住北屋”更能人丁兴旺,以前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把它归咎那是“风水”好,其实这是地理科学在房屋建造上的运用,而并非迷信。

    四、地理教学应与乡土人文知识有机联系

    我所处的学校位于二省三县(广东、福建、平和、大埔、永定)交界的边境上,这里自古以来都是边远闭塞的地方,聚居的都是客家人,客家人之所以被称为“客”,也许是比闽南人和潮汕人从北方南迁时,较后到达这一带繁衍生息的缘故。据了解,宋元时期,客家人南迁时以宁化石壁村为中转站,而后沿汀江流域分布,到达广东的三河坝,因三河坝以下是潮汕平原,潮汕人已先期到达那里生活,客家人已无法进入,只得从三河坝开始,沿梅江而上向山区挺进。因此,现今客家人大多集中在闽西、粤东、赣南的山区。由于这一带地区生活条件艰苦,为了生存和发展,客家人教育后代普遍留有这样的古训:“卖屎缸地也要供孩子读书。”(意思是生活再艰苦也要让孩子上学)通过读书这一途径,进入政府机关、到外地去谋生。另外男孩子若不读书,从小就要从师学艺,为长大后出门打工打好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下,旧社会去东南亚谋生的华侨也特别多,因客家人自古以来出门的人多,在我的家乡又留下一个风俗,全国大部分地方是清明去扫墓,而我们这却不然,是正月元宵节,由于出门的人大多从年头离家要到年末才能回来,中途无法返乡扫墓祭祖,为了表达对祖宗的崇敬,又迫于生活的无奈,干脆把祭祖的这一事宜从清明提前到元宵节,办完可安心出门,我想这一风俗也就源于此吧。在讲述乡土地理时,我时时的插入这些内容,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在培养地理兴趣上下功夫,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能扯得太远、太多,而要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