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严实精神推进人才工作创新

    摘 要:宿迁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宿迁英才计划”,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分析了当前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今后的人才工作创新做了深入思考,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才工作;新挑战;对策建议

    1 宿迁市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宿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作为重要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人才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41.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1.5万人,引进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在内的各类领军人才335人,入选省“双创计划”121人。

    1.1 坚持优先发展,更新人才工作理念

    宿迁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坚持把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2013年宿迁市委、市政府以1号文件出台了《推进中心城市人才资源开发三年行动纲要》,启动实施“宿迁英才计划”,并提出“五个一万”工作目标。为推动“宿迁英才计划”落实,全市层层建立了三个“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作机制,层层分解和落实人才工作责任,不断加大对县(区)、园区和市直部门人才工作成效的考核及奖惩力度。“宿迁英才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心城市共引进工业企业人才1.98万人、新引进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人才1.17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102万人、新培养初级以上职称人才1.55万人、支持引导知识型创业人才1.07万人。

    1.2 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各级政府舍得在人才上投入,宿迁市严格按照不低于公共财政收入3%的比例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逐年增加人才发展资金预算。2013年实施“宿迁英才计划”以来,市、县两级共安排使用人才专项资金近4亿元,今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人才发展资金已达1.5亿元。大力支持领军人才在宿迁创办科技企业,最高可给予300万元的启动资金、1000万元的银行贷款等支持。

    1.3 创新方式方法,提升人才招引质态

    突出引进领军人才,2008年在苏北率先启动实施市级领军人才集聚计划,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0年以来,全市共引进市“双创”领军人才322人,发放支持资金148亿元。注重招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每年开展“人才招引进校园”活动,赴知名高校和重点职业院校引才,并在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建立宿迁人才工作站。实施“名校优生”“学子回巢”计划,通过拿出专项事业编制、发放租房补贴、提供人才公寓、简化招聘程序等优惠政策,吸引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来宿就业创业。连续举办四届“宿迁英才计划·网络招聘会”,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对接,实现人才招引的常态化。深化人才柔性引进,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南京分院等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连续10年实施以“百名专家兴百企、百名教授育百才”为主要内容的“双百工程”,已有400多名专家教授为宿迁357家骨干企业开展专业指导或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难题2500多个,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近45亿元。

    1.4 建设平台载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为各类人才在宿迁创新创业提供重要支撑。目前,国家级宿迁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呈现良好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打造的“4+4”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苏北工业技术研究院集聚大批科技人才,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业园吸引大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入驻。为引导高校、科研机构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在全国率先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累计向2013家企业发放1.58亿元科技创新券,撬动企业科技投入超过22亿元。设立“天使基金”,为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优化人才细节服务,专门设立“宿迁英才计划”窗口,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打造人才帮办品牌。市、县两级都建造人才公寓,发放人才服务卡,提供免费体检、疗养等特色服务。

    2 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2.1 人才工作宏观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

    当前,宿迁市将进入多重转型期,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型,产业发展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城镇化由粗放式要素驱动向以产业为支撑转型,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面临深刻变化,人才需求结构和人才工作发展方向面临调整适应的巨大压力。

    2.2 区域人才资源竞争将更趋激烈

    围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推进,上海、安徽等地最近又被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各地人才工作不仅要面对全球环境下国内外的激烈竞争,同时也要面对周边地区和兄弟市份的直接挑战。

    2.3 人才工作迎来内外部双重机遇

    从外部来看,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人才工作拓展了对外开放的空间;从内部来看,市委工作会议提出了“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宿迁”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推动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具体任务,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关键靠人才,抓人才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紧迫。

    3 对人才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在谋划人才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也对人才工作也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要始终坚持标准上要严、效果上要实的“严、实”精神,在人才工作上要破除与新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观念,积极转变思维方式,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提升才人区域竞争力为目标,以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为根本,加快人才发展由政府引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政策推动向环境凝聚转变,由总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推进人才工作有新作为。

    3.1 人才工作要积极创新思维方式

    当前,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做强做大科技创新是关键,根本上靠的是人才。人才工作要創新思维,让更多的引才主体从被动引才转向主动引才,不拘一格吸引和用好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人才和智力资源。要学会运用运用互联网对招才引智工作进行影响渗透、改造提升,打造智力众筹平台、专家智库等网络智力集聚平台,突破人才智力的时空界限,以特色人才工程撬动“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要学会运用“融合思维”,人才工程是一项综合工程,单就人才论人才是做不好人才工作的,必须坚持融合理念,深入推进招商与招才、招才与招智、引智与开发、人才与科技、人才与金融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培育“创新土壤”,优化“创业生态”。

    3.2 人才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精准引才理念

    对宿迁这样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大量吸引外地大学生来宿创业就业,吸引在外读书的宿迁籍大学生返宿创业就业,吸引在本地就读的大学生留宿创業就业,对优化城市人口结构、促进城市建设都很有必要,但更需要引进和培养本地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今后要树立精准引才理念,更加聚焦高端人才和优质适用人才,最大化提高引才工作成效。方向要精准,关键是做好“一高一低”的文章,既大力引进“高精尖”人才,又培育符合本地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新型农民、能工巧匠等实用型紧缺急需人才。需求要精准。对现有人才的数量、专业和效益等要进行全面摸底、综合分析、科学评判,结合产业发展和本地实际,从数量、专业、结构等方面对人才需求做出科学的评估。现阶段最急需最缺哪类人才,中期和远期人才发展思路和方向是什么,都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分析透,精益求精。在此基础上,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列出引才清单,实施“菜单式”引才。施策要精准。坚决打破“拣到篮里就是菜”的想法,引进人才一定要符合本地实际,用好用活政策和引导资金,实现人才和产业的高度融合,杜绝比数量不比质量,避免“唯高是引”“水土不服”“装点门面”等现象发生。

    3.3 人才工作要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要按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方针推进,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改革举措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推进党管人才方法的创新,可以发挥社会组织灵活性的特点,将人才工作许多事情交给社会组织去做。比如,在人才的引进和评判上,组织部门更多地在定标准、定政策、定方向上把关,而在具体的评判操作上,可以更多地与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进行;再比如,在政府引导资金和人才项目扶持方面,可引导风投、创投等社会机构进入,按照“政府引导、专业判断、市场运作、防范风险”的原则,安排财政资金与专业机构合作,设立创投引导基金,由专业机构根据市场规律,利用专业判断进行项目选择,政府资金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人才项目,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3.4 人才工作要把建设一流人才发展环境作为制胜之道

    越来越多的人才感受到了营商环境、事业平台、创新氛围的重要性,所以不仅要用待遇引才,更要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来引才留才。宿迁将把环境建设作为人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积极主动作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优做特人才环境,打造人才软硬环境。一方面,要让硬环境 看得见、摸得着,有设施齐全的创业载体、有特色鲜明的产业配套、有绿色宜人的居住条件等;另一方面,要让软环境处处都在、时刻可感。比如,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开放包容、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等等。

    总之,在人才环境建设上,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持续发力真正让各类人才在宿迁大地上都能“奔跑”起来。

    参考文献:

    [1]戚秋亭.苏北地区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的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6,5,14.

    作者简介:孟翠霞(1980—),女,江苏南京人,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政策、科技管理。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