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述评

石海兵 王苗
摘 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统计分析发现: 2006—2016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文献在数量上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内容上日趋全面、研究方法更加多样;研究热点涉及人学范式的转换研究、实践范式的再轉换研究、文化范式的出场探究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研究范式的创新实践。总体上,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认识在逐步提升,相关研究不断深化,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今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问题研究应在提高文献质量、扩大研究队伍,深化研究层次、凝聚核心范式,提升创新力度、构建范式图谱等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CAJD;统计;述评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2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2-0044-05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许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问题进行了研究,公开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发展状况、发现存在问题、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6-2016 年期间收录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的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方式为“篇名 = 思想政治教育 and 范式 ”,时间为2006-2016年,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剔除通知、会议综述等文献,得到研究性文献共179 篇。)为分析对象,拟对近十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
一、近十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问题研究概况
1.研究数量逐步增长
期刊载文量一般是一个学科研究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期刊载文量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006—2016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论文数量分别为4、5、7、6、11、13、25、21、30、29、28篇,总数为179篇。近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在数量上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近3年,每年的成果数量均在30篇左右,均是2006年成果数量的7倍。由此可见,近1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问题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已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可以预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今后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相关研究仍会保持一定的“热度”。
2.研究内容日趋全面
对检索到的179篇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论文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与“范式转换”的研究。此类文献64篇,约占总数的35.7%。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构建及其相互转换过程,就是研究者在寻求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范式体系的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范式转换的研究,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构建什么样的范式、实现什么样的范式转换、怎样实现范式转换以及转换后的范式是否科学等问题的研究探讨。从检索论文内容上来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及转换主要集中在社会哲学范式、人学范式、文化范式及科学实践范式之间,另外还有“主体间性”的范式转换、以人为本的话语范式等。代表性文献有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第7期)、李月玲,王秀阁《科学实践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探微》(理论导刊,2012第8期)等。从此类文献研究主题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在各个范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其二,基于网络新媒体的实践范式应用研究。此类文献23篇,约占总数的12.9%。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网络的实践范式应用研究主要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手段,以网络发展为背景,研究内容与时俱进,更加贴合当下的现实问题。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代表性文献有李怀杰《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思想教育研究,2016第12期)、胡余波《基于博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探索》(当代青年研究,2008第4期)等。由于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尤其是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或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应用研究文献今后还会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其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此类文献约51篇,约占总数的28.5%。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式的研究,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理念范式的转换研究。另一方面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寻求新时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构和发展途径。这类研究侧重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与不同实践范式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实践参考价值。代表性文献有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高教探索,2010第8期)、虞强《隐性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及其范式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第9期)。
其四,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反思与展望。此类文献35篇,约占总数的19.6%。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所面临的环境、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推进与深入,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相关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争论,并着手对其进行分析,以期通过对当前研究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把握,给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或实践方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发展方向。代表文献有戴锐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李涛的《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困境与范式回归》。
3.研究方法趋于多样
通过对论文研读与分析发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个案法、多学科交叉法、比较研究法等。其中,传统的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研究法的使用仍然居多,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的建立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量化研究开始显现。
量化性的研究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干扰较少,其准确性和针对性通常较高,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进行研究,不仅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数据化分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探索意义。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在今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中,量化研究方法将会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這既是增强研究成果说服力的需要,也是寻求和提出有效解决现存问题方法的需要。
二、近十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热点问题
1.人学范式的转换研究
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人学范式理论。从发文数量上看,关于人学范式理论的研究约占总数10%。其核心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工作学取向、德育学和教育学取向、管理学取向、工程学取向、行为学取向、社会学取向一样成为一种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理论研究。[1]人学范式理论认为,传统的社会哲学范式注重强调社会需要性和人的工具性,突出社会政治功能而忽视人的主体能动性。人学范式理论主张“以人为本”,即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出发,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张耀灿教授认为,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研究向人学范式转换并不意味着是对社会哲学范式全部否定后的重新建构,而是一个批判超越的扬弃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社会哲学范式所面临的困难,极大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但人学范式在破除传统社会哲学范式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其自身的弱点。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在强调人的生存、发展的同时,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性,在“一元”统领与“多元”并存中迷失了方向。[2]面对这一争论,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的主张根据具体研究情境进行选择,有的主张将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种研究范式的融合。[3]从这些争论中可以看出,当前学术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该采取哪种范式建构学科体系上并没有达成共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构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科学实践范式的再转换
正如上文提到,传统的社会哲学范式注重的是对社会的价值而忽略了对人的价值,人学范式理论的提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哲学范式的困境,反映了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重视。但人学范式理论只是将范式的社会本位转换成人本本位,在把人的主体性置于核心地位的同时,就不可避免的忽略了社会价值,从而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以及其意识形态性弱化。这就意味着,无论是社会哲学范式还是人学范式,似乎都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怪圈。对此,如果在学理上不进行澄清,就无法有效的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王秀阁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从人与社会关系相统一的角度入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必须要把握变化了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实践活动以及变化了的环境之中的个人。”[4]以此为基础实现向科学实践范式的再转换,即“在科学实践观的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为个人‘认同历史、社会和时代,形成具有文明史内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又为历史社会和时代‘认可个人,形成具有时代内涵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创造条件。”[5]科学实践理论范式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取向,在于促进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同质发展,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基于此,王秀阁教授认为,科学实践观克服了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的缺陷,是对这两种范式理论新的超越与扬弃。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关于科学实践范式的文章在数量上比重较小,在内容上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科学实践范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价值的新取向,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3.文化范式的出场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就是做人的工作,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而人又是文化发展的唯一主体和“活”载体。因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关联,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自觉的引入文化学范式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学者认为,从文化学的视角审视和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识,使我们得以更为充分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功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6]有学者还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文化底蕴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7]
文化范式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出场,进一步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现有的文章来看,文化范式的出场仍需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理清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文化范式、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等各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内在进行逻辑把握,从整体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体系的完整建构。从而在学理上廓清各种概念内涵,厘清各种关系的内在逻辑。
4.网络新媒体研究范式的创新实践
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可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社会交往活动以及精神世界表达方式的同时,也对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同样面临着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因而,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创新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仅从2015年和2016年两年的文章来看,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范式研究文章就占两年总数量的19.3%。
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范式研究,能够贴近时代的发展并及时把握现实问题,尤其是大数据的构建和运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式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逻辑论证、表达方式和量化研究等层面实现新变革和新突破,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信息时代发展提供全新的机遇。”[8]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创新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在发展和现实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但由于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速,传播内容丰富且复杂,传播方式跨时空性及虚拟性等特征,在创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时仍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在大数据时代下,“每个人都成为了数据的关联者和发布者,并对各行各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9]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新媒体的创新实践,需要对信息进行有力的鉴别,准确的把握,客观的分析,从而实现科学的运用。
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问题研究的建议
1.提高文献质量,扩大研究队伍
10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文献的数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论文发表期刊众多,其中不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非常有影响力的期刊。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这一专题研究的系统性还远远不够。通过对检索论文的期刊分析,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而其他期刊所刊论文多属于非核心期刊和非教育类期刊,论文的质量参差不一,总体上影响力不大,进而导致高引用论文较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过程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这既不利于研究本身的深入,也不利于研究成果学术影响力的扩大。因而,着力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扩大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提升学术研究的影响力,构建学科范式的完整论证,扩大社会研究效应,都是研究者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努力的方向。
高质量学术研究需要高质量的研究队伍做支撑。但通过发文作者的统计分析发现,长期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更具较大的随机性。这表明,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兴趣虽然在不断提高,这一领域也逐渐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但相关的研究队伍仍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没有形成学术共同体,致使该领域研究文献在数量上呈现一定的波动,在质量上参差不齐。这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理论上的建构,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实践的应用。因此,提高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同时培养、组建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形成自觉的学术共同体。对深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深化与延展,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2.深化研究层次,凝聚核心范式
一个学科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术研究阶段,具有不同的研究范式,但其中必有一个核心范式起着主导作用,其他范式都以这个核心范式为基础承担各自的责任,发挥不同的功能。核心范式内在的决定着一个时期学术研究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结构。可以说,一个学科有什么样的核心范式,这个学科就有什么样的学术图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哲学范式是学术研究的核心范式,决定、支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教学理念以及话语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学科的深入发展,传统社会哲学范式主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核心范式出现危机,而“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指出更换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10]人学范式等便在此情况下相继出场,以期解决传统核心范式遇到的困难和危机。
然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人学范式、文化范式、或是其他相关研究范式,基本上是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和理论出发而构建的范式理论。这些范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起到启发、指引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并没有哪一个范式能够起到支配、主导的核心作用。“不同范式的倡导者之间总有误解存在。没有一方会认可另一方在论证中所需要的非经验假设。”[10]这就意味着,不同的范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在核心范式上并没有形成共识,核心范式仍处于空缺状态。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层次,搭建跨越不同范式之间“鸿沟”的桥梁,达成范式共识,形成学科核心范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这个核心范式的形成和确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有效性,即能够提供新的思维和方法有效解决传统社会哲学范式难以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有指向性,即能够为学科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路指向。新范式的形成与确立并不是对旧范式的完全推翻与颠覆,而是脱胎于旧范式之中,是在旧范式所取得的成就基础之上的创新发展。
3.提升创新力度,构建范式图谱
一个学科“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12]但只取得一个核心范式并不是全部,也不是对一个学科范式的完整显现,核心范式取得的同时还需要其他范式的补充和完善,即范式的研究不仅仅是核心范式形成和确立的过程,更是学科构建完善范式图谱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范式研究既需要凝聚具有统御力的核心范式,更要提升创新力度,构建完善的范式图谱,人学范式、科学实践范式、文化学范式都应该是这个图谱拼接中的重要一块。
通过对近十年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文献学科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相关论文大部分集中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学科,这一分布正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教育特性,但同时也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仍显不足,这也正是现有研究的薄弱点或盲点。二是从文献内容所属研究类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应用层面的创新研究,着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既有利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领域,实现跨学科发展,也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精细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理论图谱更加完整和清晰。
总之,从范式角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问题和困境的一种思路和方法。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进行研究的同时,对范式理论也要谨慎对待,切忌不加考察和分析而胡乱的套用。因为范式理论作为西方科学理论范畴,其产生的土壤与中国现实情况存在差异,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深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辩证的方法,准确识别,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够真正凝聚核心范式,构建范式图谱,有效的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38.
[2] 欧彦伶.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反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53.
[3] 陈成文,刘謦瑜.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J].甘肃社会科学,2011(6):83.
[4] 李坤,王秀阁.科学实践观何以可能——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6(2):15.
[5] 李坤,王秀阁.科学实践观: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的新取向——兼谈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J].思想教育研究,2015(7):13.
[6] 鄭忠梅,秦在东.文化视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范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5):16.
[7] 徐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探微[J].湖北社会科学,2012(5):187.
[8] 李怀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范式变革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69.
[9] 王学俭,王瑞芳.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106.
[10][11][12]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0,133,10.
[责任编辑:庞 达]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