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丁晓芸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语文课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其主旨在于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就是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渗透到小学语文的各个教学环节,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课堂优质、高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优质 高效
一、课堂拓展,激活主动性
网络教学为学生打造主动学习的平台。首先学生主要运用于课前预习中,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成为驾船海洋捕捞的“渔者”面对连绵起伏的知识“森林”,学生成为弓箭在手,上山捕捉的“猎者”,其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引发的主动性不言而喻。学生在“捕捉”自己所需知识过程,自主思考,自主筛选,自主敲定,由“海选”到“敲定”,学生始终是主动活动,成为信息收集和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
在课堂教学实践情景、实践条件、保持自然状态的前提情况下,将信息整合、理论假设、质疑咨询等一系列思维学习应用于开放的、自主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自主探究能力,语文实践性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我在在教学《美丽的武夷山》这一课时,借助信息技术采用了情景教学,使学生不是从书本的字里行间寻找武夷山的美丽,而是惊喜的从大屏幕上看到了武夷山的美丽景色,身临其境,感受颇深。更可喜的是,接下来,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信息技术的对话,真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亮出自己的“藏宝图”,讨论中,互相取长补短,并且纷纷“登台献艺”。语文素养,情感素养,价值素养,尽现于学生的主动的探究之中。这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堂通幽,凝聚合作性
信息化、多媒体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激发最大兴趣,激发他们思维的广度拓展之兴趣,由于他們是充满好奇、充满渴求欲望的孩子,面对摇曳多姿的知识宝库,面对千姿百态的知识花园,他们会忘乎所以,他们可能会尽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局面。教者应及时提醒学生,点拨他们也应深入向“海洋”纵深处潜入,去寻找和掘取“海底的宝藏”,向知识的深度去研究,去思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化、立体化、多方位、多角度的层次角度,这是语文知识下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要求,也是科学素养下对整体知识的知识构建。
比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课堂中教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集思广益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资料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筛选,使得之前内容较分散的资料更为精炼,更加贴近学习实际,更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
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展,都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不可为不周密,目的不可为不明确。横向海面,拓展眼界;纵深海底,捕捉奥妙。学生是掌握知识的舵手,是宝藏的探秘者,没有勇于探险的勇气,勇于深思的智慧,是无法获得“真金”的。
三、课堂聚焦,呈现探究性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前捕捉了大量的信息,并在课内进行了演示、讨论和筛选,形成有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帮手。这时的学生在自主独立、自主合作的前提下,完成上述活动,学生的活动是集体意义下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反映不出某些个体差异的。教者还要认真分析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发展水平,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必须是每个学生能获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乐趣。这就要求教者充分利用人机交互的功能,在估计学生可能遇到困难的环节设置“提示”或帮助“键”,将导学的线索放置在里面,使部分学生在思维“停电短路”或有困惑时,可点击“帮助”或“提示”,也可用超越时空的互联网络进行语言交流,请求教者或者学生指导,并自己设疑寻求答案,设计问题和解疑答惑本身存在着探究的主观能动性。
《新型玻璃》这一课中,有许多学生难懂陌生的专业术语,教者在这些术语后设置了“提示键”,还设计了逼真形象的动画式的解释,将“难言之隐”生动再现。学者如临其境,强化了感知、认知程度,省去了教者生硬的语言解释。
信息技术手段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向高效化、形象化、优质化迅速迈进,必定是教材文本与信息内容在极理上的水乳交融;使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外在表现形式上的协调一致,充分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会为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青山.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J].教师月刊,2015,(2):22.
[2]李晓宁.信息技术促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教师博览,2017,(02):15.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自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