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学科专业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孔繁敏
高校本科教育是依托学科的专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样是依托应用型学科(即学科中应用于实践的学术分支)的专业教育。学科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建设以学科发展为依托。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决定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建设水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在发展应用文科、应用理科的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促使办学类型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逐步形成了以服务地方为方向,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教学体系为基础,以重点学科为龙头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并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7大学科门类,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应用型学院。
一、应用文科、应用理科方向的探索依据及理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办学类型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我院办学30年来,走过了一条探索如何适应首都需要、发展应用学科和培养应用人才的道路。
1.应用文科方向的探索依据及理念
传统的文科其学科内涵主要局限于中文、历史、哲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学科,文科的教育就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学科的专门教育,其任务和要求就是培养从事基础研究或教学的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之一是“重点发展应用学科”。文科适应形势发展,除要研究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外,也要研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努力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或咨询服务。地方院校的文科尤其要侧重解决地方发展的实际问题,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我院文科在建校初期基本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基础文科的办学模式及体系,随着形势发展不断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我院应用文科的学科专业办学模式及体系。
2.应用理科方向的探索依据及理念
传统的理科其学科内涵主要局限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学科,理科的教育就是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学科的专门教育,其任务和要求也是培养从事基础研究或教学的专门人才。随着当代学科的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特别是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种局限性被逐步打破。1990年,原国家教委在兰州组织召开的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要贯彻“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把多数理科毕业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从学科看,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之间的中间地带,产生出一批新的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它们以科学上的新成就为源头,在开拓新的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先锋作用,成为自然科学理论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正是这些新的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构成应用理科的基础,建立起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机制和渠道。
我院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寻找更多的自身发展机会,较早地明确了着重发展应用理科的方针,同时积极探索应用理科的学科专业建设。
二、努力促使办学类型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
我院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原则,努力促使办学类型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其间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办学思路的形成阶段(1978年分校建立至1994年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与文法学院合并前)
学院的前身北京大学一分校和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皆始建于1978年。办学之初,两院基本移植了老大学的办学模式及专业培养方向。从1982年起,我们在深入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开始了应用性教育的探索。当时的北京大学一分校以生物系为探索应用理科专业的突破口,逐步形成了“立足北京,服务首都,依靠老大学,侧重发展应用学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从1983年开始,经过调查和论证,确定了从基础型学科向应用型、复合型学科转变的发展方向。此后,两院一直没有间断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985年,在大学分校基础上组建的北京联合大学,进一步坚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1988年,文理学院、文法学院两院庆祝建校10周年时,明确宣布办学方向是:为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发展应用学科,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2.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办学思路的发展阶段(1994年应用文理学院成立至1999年扩大办学规模)
1994年,文理学院、文法学院合并,成立应用文理学院。在认真总结两院办学经验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的基础上,学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的几点思路》,进一步明确提出努力办好应用文科和应用理科,培养从事各项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同年,学院的教学成果——《发展应用理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探索与改革》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二次理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为重点交流材料发表。
1997年,学院的研究课题《努力办好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建校20周年校庆期间,学院召开了“面向21世纪应用学科的高等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10多所知名大学的校长及著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3.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办学思路的深化阶段(1999年开始从扩大办学规模逐步转为重点提高质量)
1999年,国家决定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学院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暴露了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不平衡等新问题。为此,学院依据北京市教委2002年颁布的《关于推进北京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意见》,制定并下发了相应的文件。学院本着体现专业应用特色的原则,开始进行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
2004年,按照北京联合大学的统一部署,在统一全院认识的基础上,学院制定了《“十五”时期发展计划的延伸与补充》,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教学思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适应首都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与专业;具备必要理论基础,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依托行业企业,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吸收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文理科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并确定今后工作重点放在稳定规模、提高质量方面。2006年,学院编写的《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一书,获北京联合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以服务地方为学科专业的应用方向
应用型大学要做到依托学科,面向应用,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即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以学科为基础,应用为导向,就必须坚持为地方或区域服务的方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学院应用理科在选择为地方服务的方向时,既注意发挥基础理科基本知识扎实的优势,又大胆突破旧有的框架,构建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的应用学科和体系。通过多年的开拓、改造和多学科的渗透,原有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图书馆学6个基础理科专业,分别发展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环境科学及室内环境控制技术专业、生物技术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等。
学院文科各专业为了进一步探索应用专业方向,特别注意先在多种形式短训班或专题班进行实验,然后再转到全日制本、专科班。经过多年探索,文科各专业大幅度地调整了专业方向,已基本探索出了一条应用文科的路子,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加强汉语言基础的同时向新闻学专业方向发展,历史学专业向文博旅游、文物博物馆方向发展,法学专业向以经济法为主要专业方向发展,档案学专业向信息开发和秘书方向发展。
在对传统基础学科专业的改造和调整中,我们还注意培育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设置主要面向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新兴应用专业,如新增了英语、金融学、会计学、新闻学、广告学等专业,形成了学科与专业良性互动互补的结构布局。
四、以应用型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专业水平提高
从基础研究学科向应用学科转变,既要了解地方需求,还要重视科学研究。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型研究有利于探索学科的前沿和应用前景,准确把握专业的应用方向。我们体会到,应用型科学研究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动力。我院市级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经济法学的形成和发展,都得益于应用型科学研究。
食品科学专业建设经历了长期艰难探索过程。1983年,当时的生物学系在葛明德、金宗濂等同志组织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试办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食品科学和营养学专业。该专业几经探索,将食品科学发展方向放在研究“食品与人类健康”上。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指标的建立及第三代保健食品的研制,使生物系在保健食品研究、开发和检测领域内成为国内领先的单位之一。
经济法学专业是现代经济、科技、法律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大学法学本科教育中的14门主干课之一。该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是注重经济法理论与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北京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刘隆亨教授是经济法学专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其所著的《经济法概论》已发行第六版,其主持的“财税法学”课程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以科研促进教学,尤其重视促进重点学科建设,促进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促进为社会服务。目前,学院已形成一批校级科研基地(6个研究所或中心),取得了一批为教学或地方服务的应用成果。
五、构建具有应用学科特色的教学体系
在明确学科专业应用方向后,设计并构建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应用型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应用方向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中去,这是办好应用学科的重要基础。学院构建应用学科教学体系的总体原则是:保证学科基础、加强应用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特别注意处理好支撑专业主干学科与应用方向的关系,以学科支撑专业建设。
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学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认真设计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创新性、综合性实践。学院还建立了院内综合实验、实训基地,以及院外实习场所和就业基地,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校内外实践实习的机会。
经过多年积累,学院的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结合已形成下列模式:第一,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服务中深化专业知识。第二,承接社会项目,以项目带实习。第三,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为就业打基础。第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实施“双证书”培养。第五,依托主管局和行业,实施联合培养计划,推进产学研结合。
六、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和优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学院重视学科结构的优化与学科类别的合理布局,尤其重视以重点建设学科为龙头,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头作用,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一般学科建设,实现市级、校级和院级三级学科专业建设滚动发展。对重点建设学科实行人员编制、岗级档次、岗位津贴、办公面积、资金投入、出国培训诸方面的政策倾斜,为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不仅要重视教师普遍素质和平均水平的提高,而且要重视发挥高水平人才的作用;不仅要有长于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素养的学者,而且要有长于动手操作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一个科学集体的工作之所以能达到一定高度,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所达到的高度虽然不是起着唯一的作用,但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是一所学校最珍贵的无形资产之一,是其学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学院始终将学科带头人的培育选拔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通过多年的艰难探索和建设积累,学院的学科专业基本适应了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招生和就业状况比较好;逐步形成了以应用为导向、学科为依托、专业为重点,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建设学科达到北京市领先水平,食品科学与经济法专业的应用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培植了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构建了文理多学科交叉、适应面较广并具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
30年来,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帮助和北京联合大学的统一领导下,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确立了发展应用文科、应用理科的方向,在国内较早开始进行从研究型向应用型办学类型转变的探索和实践,并在此后20多年里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发展方向,逐步实现了由研究型向应用型办学类型的重大转变。实践证明,我们探索的新的应用型办学方向,适应了我国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了北京市的人才需求,适应了学校自身的生源特点。应用型教育也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吴 凡]
高校本科教育是依托学科的专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样是依托应用型学科(即学科中应用于实践的学术分支)的专业教育。学科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建设以学科发展为依托。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决定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建设水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在发展应用文科、应用理科的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促使办学类型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逐步形成了以服务地方为方向,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教学体系为基础,以重点学科为龙头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并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7大学科门类,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应用型学院。
一、应用文科、应用理科方向的探索依据及理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办学类型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我院办学30年来,走过了一条探索如何适应首都需要、发展应用学科和培养应用人才的道路。
1.应用文科方向的探索依据及理念
传统的文科其学科内涵主要局限于中文、历史、哲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学科,文科的教育就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学科的专门教育,其任务和要求就是培养从事基础研究或教学的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之一是“重点发展应用学科”。文科适应形势发展,除要研究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外,也要研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努力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或咨询服务。地方院校的文科尤其要侧重解决地方发展的实际问题,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我院文科在建校初期基本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基础文科的办学模式及体系,随着形势发展不断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我院应用文科的学科专业办学模式及体系。
2.应用理科方向的探索依据及理念
传统的理科其学科内涵主要局限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学科,理科的教育就是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学科的专门教育,其任务和要求也是培养从事基础研究或教学的专门人才。随着当代学科的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特别是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种局限性被逐步打破。1990年,原国家教委在兰州组织召开的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要贯彻“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把多数理科毕业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从学科看,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之间的中间地带,产生出一批新的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它们以科学上的新成就为源头,在开拓新的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先锋作用,成为自然科学理论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正是这些新的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构成应用理科的基础,建立起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机制和渠道。
我院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寻找更多的自身发展机会,较早地明确了着重发展应用理科的方针,同时积极探索应用理科的学科专业建设。
二、努力促使办学类型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
我院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原则,努力促使办学类型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其间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办学思路的形成阶段(1978年分校建立至1994年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与文法学院合并前)
学院的前身北京大学一分校和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皆始建于1978年。办学之初,两院基本移植了老大学的办学模式及专业培养方向。从1982年起,我们在深入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开始了应用性教育的探索。当时的北京大学一分校以生物系为探索应用理科专业的突破口,逐步形成了“立足北京,服务首都,依靠老大学,侧重发展应用学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从1983年开始,经过调查和论证,确定了从基础型学科向应用型、复合型学科转变的发展方向。此后,两院一直没有间断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985年,在大学分校基础上组建的北京联合大学,进一步坚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1988年,文理学院、文法学院两院庆祝建校10周年时,明确宣布办学方向是:为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发展应用学科,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2.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办学思路的发展阶段(1994年应用文理学院成立至1999年扩大办学规模)
1994年,文理学院、文法学院合并,成立应用文理学院。在认真总结两院办学经验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的基础上,学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的几点思路》,进一步明确提出努力办好应用文科和应用理科,培养从事各项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同年,学院的教学成果——《发展应用理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探索与改革》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二次理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为重点交流材料发表。
1997年,学院的研究课题《努力办好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建校20周年校庆期间,学院召开了“面向21世纪应用学科的高等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10多所知名大学的校长及著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3.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办学思路的深化阶段(1999年开始从扩大办学规模逐步转为重点提高质量)
1999年,国家决定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学院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暴露了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不平衡等新问题。为此,学院依据北京市教委2002年颁布的《关于推进北京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意见》,制定并下发了相应的文件。学院本着体现专业应用特色的原则,开始进行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
2004年,按照北京联合大学的统一部署,在统一全院认识的基础上,学院制定了《“十五”时期发展计划的延伸与补充》,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教学思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适应首都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与专业;具备必要理论基础,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依托行业企业,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吸收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文理科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并确定今后工作重点放在稳定规模、提高质量方面。2006年,学院编写的《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一书,获北京联合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以服务地方为学科专业的应用方向
应用型大学要做到依托学科,面向应用,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即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以学科为基础,应用为导向,就必须坚持为地方或区域服务的方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学院应用理科在选择为地方服务的方向时,既注意发挥基础理科基本知识扎实的优势,又大胆突破旧有的框架,构建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的应用学科和体系。通过多年的开拓、改造和多学科的渗透,原有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图书馆学6个基础理科专业,分别发展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环境科学及室内环境控制技术专业、生物技术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等。
学院文科各专业为了进一步探索应用专业方向,特别注意先在多种形式短训班或专题班进行实验,然后再转到全日制本、专科班。经过多年探索,文科各专业大幅度地调整了专业方向,已基本探索出了一条应用文科的路子,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加强汉语言基础的同时向新闻学专业方向发展,历史学专业向文博旅游、文物博物馆方向发展,法学专业向以经济法为主要专业方向发展,档案学专业向信息开发和秘书方向发展。
在对传统基础学科专业的改造和调整中,我们还注意培育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设置主要面向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新兴应用专业,如新增了英语、金融学、会计学、新闻学、广告学等专业,形成了学科与专业良性互动互补的结构布局。
四、以应用型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专业水平提高
从基础研究学科向应用学科转变,既要了解地方需求,还要重视科学研究。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型研究有利于探索学科的前沿和应用前景,准确把握专业的应用方向。我们体会到,应用型科学研究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动力。我院市级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经济法学的形成和发展,都得益于应用型科学研究。
食品科学专业建设经历了长期艰难探索过程。1983年,当时的生物学系在葛明德、金宗濂等同志组织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试办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食品科学和营养学专业。该专业几经探索,将食品科学发展方向放在研究“食品与人类健康”上。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指标的建立及第三代保健食品的研制,使生物系在保健食品研究、开发和检测领域内成为国内领先的单位之一。
经济法学专业是现代经济、科技、法律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大学法学本科教育中的14门主干课之一。该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是注重经济法理论与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北京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刘隆亨教授是经济法学专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其所著的《经济法概论》已发行第六版,其主持的“财税法学”课程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以科研促进教学,尤其重视促进重点学科建设,促进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促进为社会服务。目前,学院已形成一批校级科研基地(6个研究所或中心),取得了一批为教学或地方服务的应用成果。
五、构建具有应用学科特色的教学体系
在明确学科专业应用方向后,设计并构建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应用型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应用方向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中去,这是办好应用学科的重要基础。学院构建应用学科教学体系的总体原则是:保证学科基础、加强应用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特别注意处理好支撑专业主干学科与应用方向的关系,以学科支撑专业建设。
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学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认真设计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创新性、综合性实践。学院还建立了院内综合实验、实训基地,以及院外实习场所和就业基地,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校内外实践实习的机会。
经过多年积累,学院的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结合已形成下列模式:第一,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服务中深化专业知识。第二,承接社会项目,以项目带实习。第三,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为就业打基础。第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实施“双证书”培养。第五,依托主管局和行业,实施联合培养计划,推进产学研结合。
六、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和优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学院重视学科结构的优化与学科类别的合理布局,尤其重视以重点建设学科为龙头,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头作用,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一般学科建设,实现市级、校级和院级三级学科专业建设滚动发展。对重点建设学科实行人员编制、岗级档次、岗位津贴、办公面积、资金投入、出国培训诸方面的政策倾斜,为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不仅要重视教师普遍素质和平均水平的提高,而且要重视发挥高水平人才的作用;不仅要有长于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素养的学者,而且要有长于动手操作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一个科学集体的工作之所以能达到一定高度,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所达到的高度虽然不是起着唯一的作用,但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是一所学校最珍贵的无形资产之一,是其学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学院始终将学科带头人的培育选拔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通过多年的艰难探索和建设积累,学院的学科专业基本适应了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招生和就业状况比较好;逐步形成了以应用为导向、学科为依托、专业为重点,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建设学科达到北京市领先水平,食品科学与经济法专业的应用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培植了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构建了文理多学科交叉、适应面较广并具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
30年来,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帮助和北京联合大学的统一领导下,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确立了发展应用文科、应用理科的方向,在国内较早开始进行从研究型向应用型办学类型转变的探索和实践,并在此后20多年里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发展方向,逐步实现了由研究型向应用型办学类型的重大转变。实践证明,我们探索的新的应用型办学方向,适应了我国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了北京市的人才需求,适应了学校自身的生源特点。应用型教育也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吴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