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黄丽华+曲激婷+易平
[摘要]通过对比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企合作机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探讨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指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水平、实现现代工程教育目标的措施。
[关键词]工程教育培养目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44-02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历经了多个不同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基本与欧美教育一致,实施“通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深受前苏联的影响,采用培养整齐划一的“科技工作者”的模式,之后又强调科学研究的“学术化”培养模式,“科学模式”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广泛影响着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工程教育已有了新的诠释,工程成为包含科学、管理、艺术等领域的综合体,其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应用范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培养目标上要符合现代工程本质,就必须以广泛的知识结构、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工程师型的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创建现代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长期以来,以单一专业教育和理论研究为主,理论与实际脱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高等工程教育亟待全面转型。针对工程教育观念落后,培养目标模糊,工科院校培养模式单一的弊端,2010年教育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办学思想,确定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指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牢固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国际达成共识:即强调工程技术人才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实施领导力培养培训计划。
二、欧美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和方法
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工程教育的成功事例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办学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研究型与应用型、产与学相结合的特征。例如德国根据理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对象不同,分成理工科大学(TU/TH)和应用技术大学(FH)两类,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型与应用型结合的办学模式。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工程师和顶尖技术人才,成为德国先进工业发展的主力军。法国高校实施了“双轨制”模式,他们以培养工程界的“精英”为目标,为工业界输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在美国,思辨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自幼儿园开始就是教育的重点,其教育目标是培养自主思考的头脑以及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两个构成“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高等工程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一致,强调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工程师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实施全面发展的“领袖”型素质教育。为此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建议在工科课程中增加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内容,40年代强调工程教育应当沿着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两条路径齐头并进,2004年,美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工程师》报告提出,2020工程师的关键特征主要有7个方面: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工程学院都侧重于技能型的工程系科,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例如,耶鲁制定的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如果学生在大学从耶鲁毕业后,在某一领域投入极深,而忽视更广泛的做有思辨能力的公民的机会,那将是耶鲁的失败。
三、我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问题分析
我国现代工程创新、工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已明显受到教育发展的束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改革现代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原创能力、引领工业界的精英人才,应是当前各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
我国教育思想的落后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低,缺乏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从上幼儿园到读研究生,我国教育一直强调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家长、老师和学校所认同的是学生单一方面的考试成绩,忽视思辨能力和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要实现工程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从教育理念上加以改变。
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兼备熟练与高起点的技术执行能力的“精英”人才,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训练是实现既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核心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学习阶段(数学,自然科学,社会和经管知识)和专业学习阶段(专业课程,小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大量工程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要以科学技术知识为主,附加外语等工具课程以及人文课程、公共关系课程和自由选修的跨学科相关课程。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体系仍沿用传统的基础课(数学、外语、政治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课程设置为主,教育方法还停留在传授知识阶层,长期以来公式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严重缺乏专业技能训练和解决无答案问题的训练,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二)严重缺乏的实践教学活动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在世界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但工业竞争力远不如科技发达国家,工程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原因在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单一的课堂灌输式教学仍是工程教育的主流,教学中科学实践与设计环节严重缺乏。近年来我国许多工科院校加大了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投入,由于多数活动还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学生并没有机会到企业中去,对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明显。比较之下,发达国家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倡导工程教育方法应 “回归工程实践”,学校设有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车间和实验室,研究项目来源于企业和生活实际问题。例如德国企业普遍积极、严格地遵守义务接收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实习和培训的法律规定,使校企合作作为企业自身发展的一部分。美国在强调通识教育的同时,同样关注实践性教育,学生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广泛开展学徒计划和本科生自主创新计划,让本科生一入学就参与教授的项目或学校支助本科生大学期间的创新项目。美国《工程研究中心指南》强调:“工程教育的一个非常相关的问题是使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工程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能真正解决设计和制造问题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置身于工业界的环境中,这需要有与工业界工程师和工业界问题直接接触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增强工业界的资助。”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遵循工程教育的本质、特点和运行规律,强调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间建立内在联系机制,从企业聘任工程技术人员走进大学课堂,参与本科生教学活动,同时优化工科教师的工程背景,在大学学习阶段不断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亟待提升的教师素质
实际工程问题是工程技术人才成长的土壤,具有工程概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工程师。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普遍教学水平也影响了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我国高校从业教师多为毕业学生留校任教,教师一般都没有太多参与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经历,从事理论研究偏多,加上对教师的考核制度是以重视学术研究为标准,轻视教学活动,使教师绝大多数精力用于科学研究,缺乏实践经验以及教学投入时间少,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培养。长期以来,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我国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自信心和创造力明显不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就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
四、结论
伴随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工程师提出新的要求,工程师的素质处于换代升级之际。现代“卓越”工程师是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创新性思维和领导能力的人才。与欧美成熟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相比,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要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必须强化行业企业的参与,建立高等教育与工程界的联合机制,注重标准引导,鼓励教学思想和教学体制改革,改变教育评价标准,加大工程教育资金投入,改善高校教学环境,增长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建立教师的工程培训制度,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只有全面改革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建立完善的高等工程素质教育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范桂梅.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2010年高等工程教育高层论坛暨第一届工程师培养模式国际研讨会纪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3]刘鸿.法、美、德、俄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之缘[J].大学教育科学,2012,132(2).
[责任编辑:雷艳]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