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的常规培养
姜雪莲
在幼儿园日常工作中,我渐渐发现:幼儿的常规(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长期引导。班级的常规秩序将直接影响幼儿在园的活动质量,如果班级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幼儿便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仅如此,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时需要分散精力维持秩序,这势必会影响到班级活动的质量。此外,班级常规还直接影响着幼儿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如饮食、睡眠等生活秩序。由此可见,常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幼儿个体差异较大,性格迥异,且大多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也给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多麻烦。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的一日生活常规,这需要园所教师对幼儿进行多样化的引导。
一、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是培养常规的首要条件
在建立幼儿常规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具有自我服务意识,并能够简单理解教师的指导内容。在解决孩子行动缓慢和拖延等问题时,我们经常采用儿歌结合舞蹈动作的方式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例如,在如厕、盥洗和穿衣等生活活动中,我们以任务结合比赛的形式带动幼儿迅速完成。如果幼儿的能力较强,他们的完成速度及质量就会十分优异。反之,如果幼儿不具备这样的自我服务意识或理解能力,就会导致他们无法较好地完成相关活动。因此,在建立幼儿常规的过程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是首要条件。
例如,婷婷从小在姥姥家长大,在家中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所有事情都由姥姥包办代替。当我们玩“我是小小解放军”游戏,练习穿脱衣物时,婷婷总是无法顺利完成任务,得不到奖励。为了提高婷婷的自我服务能力,我只得手把手地慢慢教她如何分辨衣服的正反面,按照正确的顺序穿脱衣服,以及如何翻转衣服,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婷婷很快就掌握了穿脱衣服的基本要领,动作也愈发娴熟。
二、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幼儿对常规的兴趣
现今的孩子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家长娇惯。有的孩子甚至产生了自私、自我、目中无人等不良性格,且不愿被各种常规束缚,因此不愿意上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我们需要借鉴一些趣味方法来提高其对常规的兴趣,让幼儿从根本上乐于接受常规培养和幼儿园一日生活。
(一)游戏结合法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幼儿常规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巧妙地将游戏与常规建立有效结合。例如,我们通过手脑并用的拼图游戏或魔方游戏等,提升幼儿对事物的专注力,进而提升其注意力。再如,我们进行队列练习时经常需要从四路纵队变成两路纵队,再从两路纵队变为四路纵队,为了帮助幼儿记住自己的位置,我们将队列练习与游戏“找朋友”有机结合,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记住队列变换的规律。
(二)儿歌结合法
我们借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培养,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例如,为了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我给孩子们观看了许多解放军的坐姿照片。幼儿原本就对解放军战士充满崇拜之情,自然愿意模仿他们的坐姿。于是,我创编了一首对答儿歌:当教师说“解放军、解放军在哪里”时,幼儿边学解放军的坐姿边接唱儿歌“解放军、解放军在这里”。如此,幼儿在记忆儿歌的同时也就记住了正确的坐姿。
(三)音乐结合法
音乐教学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于是,我们将幼儿常规培养与音乐有机结合。例如:在引导幼儿如厕时,教师播放固定曲目,幼儿听到音乐就像接到指令一般,自觉如厕。同样地,洗手时播放《洗手歌》,午睡时播放《催眠曲》……我们为每一个活动环节都选取了适当的音乐,以音乐提示幼儿进行相关活动。
(四)奖励法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奖励对孩子的吸引力非常强大。奖励分为物质层面的奖励和精神层面的奖励两个部分。有时,我们会给予幼儿一些物质奖励,如漂亮的小贴纸、教师自制的小红花等。但是,物质奖励不宜经常使用,以免幼儿对奖励物失去兴趣。精神层面的奖励多以口头表扬的形式出现,此时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奖励的“度”。例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口头表扬时不宜夸大其词,要讲究实事求是,也不能总表扬某一个幼儿,以免该幼儿出现自大或骄傲等心理。如果教师同时口头表扬或用物质奖励多位幼儿,可增加幼儿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各方面能力。
此外,针对一些比较调皮或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也要多给予个别表扬等奖励。例如,君君是一个调皮、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孩子,时常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欺负”其他小朋友。所以,每当我发现他遵守规则的时候,就会及时鼓励并表扬他。有时,我也会让幼儿扮演一个自己崇拜的角色,如表现优秀的幼儿可以担任“一日小老师”。
适宜的激励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自我服务的兴趣。为此,我们开展了“我能行”活动,组织幼儿进行穿脱衣物和叠被子比赛。每次比赛结束后,我都会拿出不同的小礼物,奖励给表现优异的幼儿。有些自我服务能力较差的幼儿没有得到奖品,表现得非常沮丧。此时,我便会联系幼儿的家长,争取他们的配合,让其在家里也以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以便让孩子在下一次比赛中有所进步,获得奖励。
当然,不乏一些不努力的幼儿和不上心的家长,此时,我就会抛出“诱惑”,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有一次,我儿子来幼儿园找我时,手里拿了一辆崭新的四驱小汽车。特别喜欢汽车的果果看见了,便一直跟在儿子身后,也想要玩一会儿。于是,我问果果:“你很喜欢这辆小汽车是吗?”果果坚定地点了点头。我告诉他:“如果下次你在自理能力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我就会送你一辆一模一样的小汽车。”果果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为此,我特意将比赛安排在两周之后。这次,果果的表现没有让我失望,他获得了名副其实的第一名。当我把小汽车送给果果时,他的眼睛闪闪发光,兴奋不已。
三、教师的言传身教与情绪感染
在幼儿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或许会超越家长,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例如,在集体喝水之前,我提醒幼儿“喝水时需要保持安静,不要影响他人”,然后播放《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录音。但是,朵朵喝完水后显然忘记了我的嘱咐,“咚咚咚”地跑回自己的座位上。我连忙用夸张的语气说:“哎呀,朵朵,你剛刚跑步的声音太大了,吵得其他小朋友都没有听到小红帽是如何回答狼外婆的。现在,老师只能再重新播放一遍。这一次,请大家一起安静、专心地听哦!”再次播放故事的时候,我引导幼儿模仿学习故事情节,成效显著。我发现:周围环境及他人情绪的变化极易感染幼儿,教师可以借此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除了以情动人的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身教来影响幼儿。进餐时,孩子们总喜欢说话或玩耍,虽然我要求他们“食不言、寝不语”,但收效甚微。一天,孩子们在进餐时又不停地说话,于是,我和搭班老师不再反复强调“安静”,而是噤声不语。渐渐地,孩子们发现我们如此安静,也安静了下来。由此可见,言传不及身教,教师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习惯。
四、良好常规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地巩固
任何一个良好常规的建立都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引导和巩固。在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急于求成,第一个常规尚未巩固,就试图建立第二个常规,导致幼儿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出现常规建立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在培养幼儿常规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逐一培养的方式,促使幼儿不断习得和巩固良好常规,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良好常规的培养需要班级教师的通力协作
幼儿良好常规的建立绝非某一个教师的一己之力所能决定的,需要整个班级教师、整个年级组教师,乃至全园教师的通力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师们的教育目标必须保持一致,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我在和年轻的丽丽老师合作时,经常会出现对工作重点把握不明的情况,在工作上无法保持一致,导致孩子们在建立常规时出现混乱现象,甚至有的孩子感到迷茫,不知该遵守哪些规则。我习惯使用音乐指挥孩子们行动,还分别为收玩具、盥洗、如厕等环节设置了专用音乐,孩子们一听到音乐就知道应该做什么。但是,丽丽老师不喜欢使用音乐,而是靠自己的声音提示幼儿,幼儿若是不听,她就不断提高音量,导致她不但很累而且难以控制混乱的局面。后来,我建议丽丽老师和我使用相同的音乐来指挥幼儿的行动,在我们的通力合作下,班级幼儿的常规建立越来越好了。
幼儿园在帮助幼儿建立常规的过程中,还离不开家庭的默契配合。园所教师应和家长通力合作,互通有无,使园内教育在家庭中得到更好的延续,使孩子的常规建立得到系统化巩固。如果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目标无法达成一致,孩子同样会出现迷茫混乱等情况。可见,幼儿常规培养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摸索,以寻求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及策略,使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