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宁区文化产业发展
王海霞
摘 要: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是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引导和加快安宁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全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努力实现安宁区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强区转变,实现“小区域办大文化”和城市功能完善、生态景观宜人、社会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安宁的目标。
关键词:安宁区;文化产业;发展
1 安宁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安宁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发展到一定规模。深入实施“产业强区”、“文化强区”工程,文化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突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增速也不断提高。2019年,安宁区有文化产业单位290家,较2018年相比增加23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家,新增1家;旅游产业单位230家,其中旅行社35家,A级旅游景区4家,星级酒店1家,农家乐190家。全年旅游接待人数783.35万人次,同比增15.98% ;旅游综合收入72.985亿元,同比增22.01%。全年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投入资金共计1.788亿元。安宁区仁寿山风景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全国4A级景区。
2 安宁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安宁区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地处兰州市西大门,是丝路重镇古金城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拥有安宁堡、刘家堡、沙井驿、明长城等昔日丝绸古道据点。交通优势明显,拥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交通网络,道路四通八达。安宁区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优美的城区,区内环境宜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森林覆盖率达42%,拥有“千亩桃园”,是全国十大产桃基地之一,因盛产蜜桃而名扬西北乃至全国,素有“十里桃乡”之美誉,至今举办了37届的“兰州桃花旅游节”在国内享有盛名。
安宁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文化市场要素开发,增强文化市场活力。区内拥有1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其中图书馆藏书13万余册,其中6.1万册电子资料,提供全免费的外借、少儿阅览室、盲文阅览室、报纸期刊、自习室及电子阅览室等多个公共服务窗口。2012年获得全省十佳“全民阅读基地”称号并成为兰州市唯一一家“全国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
3 安宁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安宁区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开发程度不高,产品和服务的整合和创新明显不足。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仍然停留在简单和直接的利用、观光和浅层次休闲度假的层面上,对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和创新不足,没有将丰厚的历史及民俗风情融入到现实发展中,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不够。产品和服务结构不合理、类型单一,观光产品比重大,休闲度假产品和市场发展缓慢,新兴业态培育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特色不强,对文化资源缺乏强有力的特色包装,品牌深度挖掘不够,除安宁桃花旅游节外,专题旅游产品尚未推出。安宁区的文化产业内涵挖掘不够,旅游景点和商品大多是低层次的重复开发,没有深度挖掘安宁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缺乏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不足以吸引游客,不能够实现文化产业的真正价值。宣传营销滞后,仍处于低水平的运行阶段,形式较为单一、陈旧,缺乏创新和针对目标市场的直接宣传,影响了市场促销效果。
4 把握机遇,推动安宁区文化产业大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影响力大、帶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示范和支撑。重点项目要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集群带动,使重点项目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先导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工程,积极建设辐射全国的文化产品物流中心,打造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印、游戏动漫、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安宁特色的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在对外交往中的独特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安宁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认同度和影响力。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拓宽文艺精品项目的传播和营销渠道,进一步实现安宁文化精品的繁荣发展。从安宁区机关文化、街居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入手,以项目带动创文化产业品牌,以品牌带动促文化产业项目提升,着力打造“人无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专”的安宁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安宁文化发展的提升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传承华夏文明、弘扬黄河文化为目标,以“政府扶持、单位筹措、社会融资、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文艺成果,深入挖掘安宁区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以增强安宁文化魅力和延伸文化产业链条为重点,创作一批文化含量高、艺术精湛、观赏性强的文艺精品,着力打造安宁城市名片。
将安宁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有步骤、分层次推进建设工作,形成以区图书馆、文化馆、街道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社区文化室为基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增强文化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化水平。集中力量在全区各街道、社区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启动并建设一批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市民小广场、小游园,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区、街道、社区的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坚持把文化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公共文化设施。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走进群众、群众热爱文化”的良好氛围,以求形成共识保障“文化安宁”建设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