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探析
乔长水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更要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是文化自信的需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薄弱环节,互联网等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西方反动势力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剧。要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打造意识形态教育高地,利用新媒体增强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支撑。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33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2-0109-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新之所在,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征从而站到了新方位,在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而要求我们去解决新矛盾,在于制定了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从而踏上了新征程,在于明确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使命从而肩负起新责任。”[1]在新時代里,意识形态工作仍然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着新矛盾是否能够解决,新目标是否能实现,新征程是否能够顺利。
一、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千百万高素质的建设者,需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支撑。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对培养时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1.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
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离世界舞台的中心越来越近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为人类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为世界提供中国的智慧,要和各国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有一大批有着世界眼光,拥有世界情怀和责任感的年轻人担当这个历史的重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技能以外,最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与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灵魂与精神的塑造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结果。社会主义大学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基地,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 。今天的大学生再过二、三十年就是我们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宏伟发展战略是否能实现,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
2.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文化自信的需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2]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一个社会存在发展的重要条件。“任何文化都内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4]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流文化或者主导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习近平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6]。“大学是社会文化的中心,是社会理性文化与感性文化的策源地”[7]。高校不仅传承着文化,传播着文化,更是先进文化的产生和策源地。高校还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3.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8]。一种社会的社会制度的巩固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撑,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很长时间。“中国在公元前475年就进人了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而汉武帝在公元前134年后才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9]。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制度,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现在不过一百年的时间,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意识形态工作离现实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一代代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日臻完善。高校在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方面起着很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有40万人左右,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80%,汇聚了一大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学科综合优势明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10]同时,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为2524人”[11]。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
二、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2]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尤为重要,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文化的集聚地,面对着缤纷五彩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必须对学生思想进行有效地引领,才不至于学生迷茫困惑甚至于走上歧途。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还有优化的空间,教学效果还有待提升,离入心入脑还有一定距离,互联网络的负面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西方反动势力的渗透等都给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有待加强
新时代需要一大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但是有些青年学生与新时代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政治热情、政治取向、政治素养、参政议政能力亟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对学生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认同,提高政治鉴别力敏锐性,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参政议政能力的训练都有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意识形态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然而,高校思政课存在着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抬头率不高,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的情况。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学的内容和时代脱节的问题。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校负责人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机会较少,对思政课教师的成长的支持力度不足等情况。
2.互联网等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为人类社会构筑了一种全新的舆论宣传环境,使得传统媒体的宣传垄断优势不复存在,大大冲击了原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宣传工作的生态环境。”[12]。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借以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在高校师生中有一定的市场。比如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经济,鼓吹私有制经济,在政治方面企图在中国搞“两党制”,“多党制”。历史虚无主义则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否定党和国家的领袖,否定民族的英雄,造成很大的思想混乱。极端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上,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这些思潮在高校的传播,致使少数学生信仰迷失,少数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功利主义思想加重,只注重个人利益,对于国家和集体漠不关心。
3.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剧
“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13]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无时无刻想通过一切手段,企图把社会主义制度从地球上清除出去,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是不能通过武力消灭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说得很明白:“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14]。于是通过意识形态斗争的方法来消灭社会主义成为主要方式,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轰然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巨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针对中国,美国中情局制定了“十条诫令”的第四条提出“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15] 。高校学生中青年人数占据绝对优势,高校成了西方反动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目标,青年学生成了西方反动势力争夺的对象,它们想尽一切办法对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信仰渗透,其结果是少数学生成了西方势力渗透的俘虏。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途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2]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敢于支持正确的观点,敢于同错误的观点作斗争。要通过课堂主渠道揭示错误观点的实质,分析其危害,从理论上否定错误观点,提高课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对新媒体的引领,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从理论层面上解答师生的各种困惑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
1.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打造意识形态教育高地
课堂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吸引力,把社会关注的热点引入课堂,特别是今后一段时间要把十九大精神引入课堂。通过讨论使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不断提升课堂的吸引力。采取有力措施讓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更好理解书本的内容,做到真学笃信乐行。不断提升教师钻研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特别要把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的特征、目标、动力等逐一重点阐明,增强师生的“四个自信”。同时意识形态教育还要注重系统性全面性,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外,大学的其它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也不能忽视。要通过不断提高所有任课教师的思想工作水平,使教师能够结合课程的特点在课堂上增加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或者把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作为授课的案例等,把显性教育方式和隐形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化全面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使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获得感显著增强。
2.利用新媒体增强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新兴媒体不仅是获取信息的手段娱乐的工具,还对他们的思维习惯,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都有重要意义。高校宣传部门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加大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建设,通过互联网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回答学生的关切,加强学生的舆情分析,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通过建立红色主题网站和学生思想教育主题网站,专门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服务,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通过鼓励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工作者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学生平等交流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打造个人红色名片,推出红色网红,以教师个人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美好的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是实现美好生活重要途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6]。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高校的师生员工的头脑,真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当前要把实现“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里。要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不断增强党组织在高校中的影响力。通过开展丰富的党团活动提升党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打造品牌党校,把高校的党校办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阵地。把主流意识形态巧妙地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潜默移化中受到意识形态教育。把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受意识形态教育。
4.加大理论研究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支撑
新时代要进行新的实践,新的实践需要理论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一百多年前创立的,一百多年来,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 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的序言中曾明确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7]。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要直面高校师生的各种思想困惑,通过不断理论研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师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不断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师生答疑解惑,澄清师生的模糊认识。思想类理论刊物应该多发表能回应现实需求的文章,自觉把刊物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阵地。要加强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出谋划策,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晋.极不平凡的五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J].党的文献,2017(6):8.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42,17,23,9,42,11.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7-08-11].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4] 熊治東.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再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55.
[5][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78,376.
[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93.
[7] 陆岩,岳丽芳.高校依托四大职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7.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7.
[9] 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历史转型及其当代挑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5.
[10] 朱崇实.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校应该有所担当[N].光明日报,2013-06-05(16).
[11] 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EB/OL].[2017-08-11].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1612/t20161219_292432.html.
[12] 包天强.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110.
[13]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14] [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109.
[15] 兰雅清.从文献对比查证美国中情局的“十条诫令”[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7):60.
[1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责任编辑:张俊华]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更要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是文化自信的需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薄弱环节,互联网等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西方反动势力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剧。要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打造意识形态教育高地,利用新媒体增强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支撑。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33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2-0109-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新之所在,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征从而站到了新方位,在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而要求我们去解决新矛盾,在于制定了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从而踏上了新征程,在于明确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使命从而肩负起新责任。”[1]在新時代里,意识形态工作仍然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着新矛盾是否能够解决,新目标是否能实现,新征程是否能够顺利。
一、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千百万高素质的建设者,需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支撑。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对培养时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1.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
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离世界舞台的中心越来越近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为人类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为世界提供中国的智慧,要和各国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有一大批有着世界眼光,拥有世界情怀和责任感的年轻人担当这个历史的重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技能以外,最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与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灵魂与精神的塑造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结果。社会主义大学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基地,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 。今天的大学生再过二、三十年就是我们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宏伟发展战略是否能实现,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
2.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文化自信的需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2]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一个社会存在发展的重要条件。“任何文化都内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4]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流文化或者主导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习近平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6]。“大学是社会文化的中心,是社会理性文化与感性文化的策源地”[7]。高校不仅传承着文化,传播着文化,更是先进文化的产生和策源地。高校还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3.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8]。一种社会的社会制度的巩固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撑,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很长时间。“中国在公元前475年就进人了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而汉武帝在公元前134年后才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9]。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制度,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现在不过一百年的时间,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意识形态工作离现实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一代代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日臻完善。高校在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方面起着很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有40万人左右,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80%,汇聚了一大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学科综合优势明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10]同时,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为2524人”[11]。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
二、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2]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尤为重要,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文化的集聚地,面对着缤纷五彩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必须对学生思想进行有效地引领,才不至于学生迷茫困惑甚至于走上歧途。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还有优化的空间,教学效果还有待提升,离入心入脑还有一定距离,互联网络的负面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西方反动势力的渗透等都给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有待加强
新时代需要一大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但是有些青年学生与新时代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政治热情、政治取向、政治素养、参政议政能力亟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对学生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认同,提高政治鉴别力敏锐性,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参政议政能力的训练都有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意识形态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然而,高校思政课存在着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抬头率不高,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的情况。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学的内容和时代脱节的问题。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校负责人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机会较少,对思政课教师的成长的支持力度不足等情况。
2.互联网等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为人类社会构筑了一种全新的舆论宣传环境,使得传统媒体的宣传垄断优势不复存在,大大冲击了原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宣传工作的生态环境。”[12]。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借以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在高校师生中有一定的市场。比如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经济,鼓吹私有制经济,在政治方面企图在中国搞“两党制”,“多党制”。历史虚无主义则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否定党和国家的领袖,否定民族的英雄,造成很大的思想混乱。极端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上,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这些思潮在高校的传播,致使少数学生信仰迷失,少数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功利主义思想加重,只注重个人利益,对于国家和集体漠不关心。
3.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剧
“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13]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无时无刻想通过一切手段,企图把社会主义制度从地球上清除出去,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是不能通过武力消灭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说得很明白:“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14]。于是通过意识形态斗争的方法来消灭社会主义成为主要方式,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轰然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巨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针对中国,美国中情局制定了“十条诫令”的第四条提出“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15] 。高校学生中青年人数占据绝对优势,高校成了西方反动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目标,青年学生成了西方反动势力争夺的对象,它们想尽一切办法对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信仰渗透,其结果是少数学生成了西方势力渗透的俘虏。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途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2]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敢于支持正确的观点,敢于同错误的观点作斗争。要通过课堂主渠道揭示错误观点的实质,分析其危害,从理论上否定错误观点,提高课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对新媒体的引领,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从理论层面上解答师生的各种困惑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
1.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打造意识形态教育高地
课堂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吸引力,把社会关注的热点引入课堂,特别是今后一段时间要把十九大精神引入课堂。通过讨论使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不断提升课堂的吸引力。采取有力措施讓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更好理解书本的内容,做到真学笃信乐行。不断提升教师钻研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特别要把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的特征、目标、动力等逐一重点阐明,增强师生的“四个自信”。同时意识形态教育还要注重系统性全面性,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外,大学的其它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也不能忽视。要通过不断提高所有任课教师的思想工作水平,使教师能够结合课程的特点在课堂上增加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或者把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作为授课的案例等,把显性教育方式和隐形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化全面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使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获得感显著增强。
2.利用新媒体增强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新兴媒体不仅是获取信息的手段娱乐的工具,还对他们的思维习惯,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都有重要意义。高校宣传部门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加大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建设,通过互联网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回答学生的关切,加强学生的舆情分析,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通过建立红色主题网站和学生思想教育主题网站,专门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服务,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通过鼓励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工作者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学生平等交流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打造个人红色名片,推出红色网红,以教师个人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美好的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是实现美好生活重要途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6]。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高校的师生员工的头脑,真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当前要把实现“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里。要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不断增强党组织在高校中的影响力。通过开展丰富的党团活动提升党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打造品牌党校,把高校的党校办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阵地。把主流意识形态巧妙地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潜默移化中受到意识形态教育。把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受意识形态教育。
4.加大理论研究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支撑
新时代要进行新的实践,新的实践需要理论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一百多年前创立的,一百多年来,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 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的序言中曾明确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7]。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要直面高校师生的各种思想困惑,通过不断理论研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师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不断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师生答疑解惑,澄清师生的模糊认识。思想类理论刊物应该多发表能回应现实需求的文章,自觉把刊物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阵地。要加强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出谋划策,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晋.极不平凡的五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J].党的文献,2017(6):8.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42,17,23,9,42,11.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7-08-11].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4] 熊治東.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再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55.
[5][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78,376.
[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93.
[7] 陆岩,岳丽芳.高校依托四大职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7.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7.
[9] 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历史转型及其当代挑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5.
[10] 朱崇实.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校应该有所担当[N].光明日报,2013-06-05(16).
[11] 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EB/OL].[2017-08-11].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1612/t20161219_292432.html.
[12] 包天强.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110.
[13]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14] [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109.
[15] 兰雅清.从文献对比查证美国中情局的“十条诫令”[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7):60.
[1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