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李敏

    摘 要:“中国制造2025”将带来的中国制造业全面的改造升级,这对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职自动化专业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建设思路,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提升师资水平等,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这是建设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目的是要将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正在向智能生产转型。

    要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劳动力素质是根本保障,而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平台。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在新的形势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必需要主动去适应产业的整体转型和提升,积极改革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服务于产业的发展。

    1 “中国制造2025”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对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全新的需求和要求。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符合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第一,复合型人才。“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在未来,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将由新型传感器、人工智能、机器人、信息处理等组成,大量人工操作将由机器取代。技术工人主要能够从事各种智能设备的操作、管理、维护等,以及对能对智能设备、工具、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的运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电气自动化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对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等相关的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中国制造2025”中规划的一大核心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就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技术人才。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将被更加关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制造业技术变革的也随之加快, 不同领域的技术不断的交叉融合,技术人员需要对不同领域技术有着深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未来,企业将更加看重员工的学习、适应、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对高职自动化人才培养的思考

    随着制造业自的转型升级,技术的渗透和交融提出了对技术人才新的要求,这也对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改革需求。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课程体系。目前高职教育体系主要培养的都是单一能力结构的技能人才,这将无法满足当前智能制造的要求,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应当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具备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生产线所需的智能仪表、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机器人等多学科知识,并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实现以上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上要体现出重创新、宽口径、强技能的特点,删减、合并掉一部分陈旧的、或与专业相关度较小的课程,融入一些与“中国制造2025”要求的,如3D打印、视觉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知识。这些可以通过单独开设相关课程,也可以采取和之前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方式。

    除了知识技能的培养,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更多的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职业道德、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执行能力、实践管理能力等。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国制造 2025”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不能只关注于自己某项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如骨干教师培训、下企业实践、技术培训、参与校企项目合作,要尽可能的拓展相关技能领域,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知识,尽快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和知识更新。另一方面可以引进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更好的实现教学与工业现场的对接。

    (3)改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学环境来看,目前大部分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现有的传感器、生产线、过程控制、机器人等实训室,都仅能实现单一、部分技能的技能训练,将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课程体系设计和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改变原有的实训室的形式,可建设综合性的虚拟智能工厂,将现有的加工设备、机器人、检测设备等通过网络交换设备、智能通讯设备等构建物联网,实现工件与机器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工件与工件之间的实时通讯以及协同工作。这样,学生可以实现在一个实训车间能完成多门课程的实训, 并能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融合。同时也为教师及企业工程师科技研发、学生学习提供平台, 将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实现教学与生产及研发“零距离”对接。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如果继续依赖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和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并要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在线课程、微课、课程资源库更好的引导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教学过程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建接近生产过程的教学项目,通过启发式、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EB/OL].http://www.agri.cn/V20/SC/jjps/201505/t20150520_4605792.htm,2015-05-20.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EB/OL].(2015-10-19)[2016-09-06].http://www.moe.gov.cn/srcite/A07/moe_737/s3876-cxfz/201511/t20151101_216985.html.

    [3]张卫芬,李永梅,迟英姿,杨星星,王石莉.中国制造2025与独立学院机械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 2018(07).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