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亚地区非语言交流模糊性的表现形式

    内容摘要:非语言交流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别、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交流也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模糊性。本文将主要分析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以及南亚地区非语言交流的表现形式.作者将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四类,进而阐明在与南亚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如何理解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力求在交流过程中增强文化耐性,尽量减弱或消除这种模糊性多造成的误解,并试图说明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对非语言交流的确定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非语言交流 模糊性 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对象国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然而无论是美欧国家、还是亚非南美国家交流,文化差异不可避免,这就很容易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模糊性。南亚地区与中国紧密相邻,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南亚地区国家对我国的战略意义也日益提高,然而南亚地区国家众多,民族、宗教文化繁杂,文化差异阻碍了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交流。除语言交流以外,非语言交流也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表达情绪,建立印象,进而影响双方交流。然而非语言交流是具有模糊性的,因此,认知和了解模糊性的表现形式对于非语言交流的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将非语言交流模糊性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四类:身体行为、外观判断、心理情绪以及对时间空间的理解,本文通过分析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在南亚地区的表现形式,进而阐明在与南亚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如何理解非语言交流造成模糊性,力求在交流过程中增强文化耐性(笔者这里提到的“文化耐性”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对对象国的文化差异持有一定的包容、理解和耐性。),尽可能地减弱或消除这种模糊性。

    2.非语言交流模糊性的分析

    2.1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

    非语言交流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所谓非语言交流即在交流过程中应用的一切非语言手段,如触摸、拥抱、眼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时间的理解和运用等方式。通过这些手段发送或接收非语言信息的过程,对方需要对所发送和接受的信息进行编辑和重组,而编辑和重组的过程则受到发送者或接受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影响,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方式的理解自然也不同。巴纳卢耳特在强调非语言对交流的影响时说:人类在交流中所产生的关键意义,都是通过触摸、眼神、细微的声音差别、手势或面部表情来获得的。从认识到分离,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用他们所有的感官来服务对方,倾听他们的停顿和语调,注意衣着和马车,观察对方延伸和面部的紧张,同时注意用词和句法。每一种和谐或不和谐的信号都指导或暗示着交流者的情绪。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2.1.1表达内在情绪

    非语言交流可以表达一个人的内在状态,从语气到表情,从声音到举止都能展现出一个人的情绪。比如一个人握紧的拳头和严肃的表情,不需要说,我们也可以推断出这个人情绪不佳;或者你听到一个人声音颤抖,你也可以推断出他或许是害怕、紧张或者焦虑;一个人面对你说话的时候眼神躲闪你可以判断出这个人或许很害羞或者紧张和还怕,而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语言。

    2.1.2制造印象

    非语言交流对人类生活有重要作用,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非语言的信息在语言之前到达,并影响进一步交流。比如保罗奈特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于客户的反应受其种族影响,由于客户肤色不同,工作人员的反应也不同。以貌取人在交往中是十分常见的,人们经常会因为人的外表而做出一些快速的决定。若一个人在面试过程中衣冠不整,面试官一定会认为此人做事不够严谨且态度散漫,即使没有开始面试环节,面试官的心里也已经对被面试者有了一定印象的判断,成为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2.1.3管理交流

    在非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对交流的管理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在非语言交流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会为交流的双方提供暗示。比如若看到对方的“表情不耐”,我们则会相应调整自己下一步的交流方式或内容。

    人们所体现出的非语言交流的形式与其所处文化背景相关,并深受其影响。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流形式,了解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对跨文化交际的良性进展十分必要。

    3.对于非语言交流模糊性产生原因的分析

    非语言交流中的模糊性指的是某些行为所表达出的情绪在交流的另一方看来具有不确定性或是歧义。非语言交流本身不具备语言交流的直接性,由于国别、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非语言交流也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模糊性,伍德在强调这一点时写道:“我们永远不能确保其他人是否会明白我们用非语言行为所试图表达的含义。”不仅仅是因为某个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食指代表着数字1,然而在欧洲拇指才有这个作用)。此外,非语言交流还需要一定情景、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比如和年级较长的前辈交流,他抚摸了你的手臂,那这到底是一种慈爱的表达还是一种性骚扰行为呢?

    因此,当使用非语言交流时,必须认识到这种交互行为之间所存在的模糊性,就像奥斯本和莫特莱夫所说的:“对于非语言交流的意义和解读通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下”。在国与国之间交往中,所谓的不确定性就是指在非语言文交流的过程中的模糊性,而在非语言交流中提高文化耐性就是对非语言交流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加以包容和理解。

    4.非语言交流模糊性在南亚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南亚地区主要包含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虽然南亚地区民族、宗教丰富,但因南亚历史地理等因素其文化具有相对的相似性,比如印度和尼泊尔两国,主要宗教都是印度教,语言文字中也都有很大部分来源于梵语,其语言文字相似,文化心理相近,而孟加拉和巴基斯坦更是因为历史、政治、宗教等原因享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因此笔者将南亚地区作为统一的研究区域进行对非言语行为进行归类。

    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是非语言交流的一个特性,参考到对于非语言交流表现形式的分类,本文试图将模糊性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类:身体行为、外观判断、心理情绪。

    4.1身体行为

    身体行为是除了语言交流以外最常用的非语言交流形式。恰到好处的身体行为或是接触可以迅速激活交流,然而由于地域文化不同,身体行为经常会引起误解,下文将重点讲述南亚文化中几种比较常见的身体行为:

    4.1.1问候与回应

    世界上各地区打招呼的行为都不尽相同,在日本,鞠躬是表示问候也表示尊敬。在墨西哥,问候别人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表示。然而在南亚地区,问候的方式通常是双手合十,指尖向着下巴方向,身体微躬,《印度文明》一书中说,这是因为在印度教中,双手合十的姿势象征着印度教徒可以在任何事情中看到神。

    此外,南亚地区的人民对于回应的方式也颇有不同,这是最容易产生模糊性的一种行为。对于中国人而言,点头代表同意,摇头代表反对。然而在南亚地区,向左右两边点头才是代表同意,但这经常被人曲解为是不满意的意思。

    4.1.2酒文化

    酒在南亚也是特殊的存在,对于南亚人民而言酒既是可爱的,也是可恶的。南亚人民对酒热爱之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在印度教典籍《梨俱吠陀》中称“苏摩神(酒神)是第一位的神祗(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酒神苏摩)之一,苏摩酒为天神之甘露,可赋予饮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印度两大史诗中,苏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药草,是这四项的保护神,因此酒在南亚多用于宗教祭祀等用途。

    酒文化对于中国人而言无论是亲朋聚会还是工作应酬中都必不可少,而敬酒更是礼仪,在整个中国各地区的敬酒文化就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地区,敬酒是集体行为,在同一桌吃饭的宾客不会自斟自饮,大多时候都是在敬酒和劝酒中进行,而且在中国的敬酒文化中,如果你尊敬一个人在喝酒碰杯时酒杯要比对方低低以示尊敬。然而南亚地区,地理分散,宗教众多且同一宗教派系繁杂,酒通常使用在祭祀不是用于聚会或是工作应酬。此外,在印度的某些邦,喝酒被認为是欲望过重,比如印度的古吉拉特邦实行全邦禁酒,因为古吉拉特邦是那是甘地的故乡,甘地一生禁欲。除此之外,其余多数地区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精。此外,南亚过地区的国家受西方影响程度较深,倾向个人主义饭食分份,酒杯偏小,碰杯偏向象征性质,没有高低之分,因此也不会出现集体性敬酒、劝酒等行为。

    4.1.3拍照

    你可以拿着相机拍摄你所喜爱的风土人情,然而在南亚一些国家比如尼泊尔(笔者曾在尼泊尔留学),如果被人发现你在偷拍小孩或者是苦行僧,就会被其(尤其是苦行僧)索要卢比(尼泊尔货币);在尼泊尔君主制存在了上千年,直到2006年君主制才被废除,至今尼泊尔的王宫还存在,尤其是新王宫(狮子宫)附近,有武装把守,如果你在经过门前时拿出了拍照设备,很可能会士兵的武器威胁;此外,尼泊尔现今存在“活女神”,活女神是尼泊尔人民心目中的神,尼泊尔人民怀着崇敬和祈祷好运的心理瞻仰活女神,而在这过程中拍照也是不允许的。

    4.1.4特殊行为

    由于印度教的特殊性,印度教将教徒分为四个种姓,种姓有高低,一般通过姓氏或是职业可以简单分析出其身份地位的高低,然而还有一种比这四种种姓都要低的一类人——这就是贱民。在南亚地区一些偏远的地区这种仍然存在,他们在走路时会拿一个棍子点地或是扫动来告诉行人:“我是贱民,请躲避”。

    4.2对于外观的判断

    由于文化和宗教的差异,不同地区人民对于外观也有不同的审美,并没有先进与落后,保守与过分开放的区分,而对于外观的判断主要体现为外貌和着装:

    4.2.1对外貌的判断

    中国人普遍讲求三庭五眼,力求面部线条柔和,而南亚地区人种繁杂,既有蒙古人种,又有印欧人种,审美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南亚地区近代受欧美影响较大,南亚人民的审美也倾向鼻梁高挺、眼窝深陷、追求面部立体感;中国人对于女性身材长以苗条纤细为美,然而南亚地区更倾向于赞赏女性的丰满,尤其是南亚女性在穿着纱丽时会尽可能地将肚子勒出。

    此外,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度和尼泊尔)的女性酷爱“鼻钉”(Puli),这种在中国人看来较为另类的装饰确是其区分种姓地位的重要标志。婆罗门女性的鼻钉小而精致。

    4.2.2对着装的判断

    因为南亚地区宗教民族众多,其穿着可谓重彩熠熠。中式穿衣偏向保守内敛,而且呈逐渐西化的趋势,而南亚地区由于其民族、宗教等因素,更热衷于传统服饰,因为在南亚地区,印度是主要国家,可以说整个南亚的文化都是印度文化,南亚诸国也深受印度影响,而印度对本国的文化有着强烈的热爱和信任,因此南亚地区的人民更热衷于传统服饰。

    此外,南亚地区的人民认为服饰体现地位,尤其是南亚地区高种姓的男性(以尼泊尔国家为例,)礼服通常是裹裙和长衬衫,外加深灰或黑色罩衫,头戴礼帽,而南亚地区深受英国影响,有身份和地位的男性也常以西装出现。而南亚地区的女性喜欢穿纱丽,这与其气候和宗教文化相关.女性民族服套裤长衬衣加宽松窄脚裤套裤是印度女性的日常装束,虽源自阿拉伯的穆斯林,裤子都是上宽下窄,不过长衬衣时常搭配印度传统的裹裙。

    此外,南亚地区的穿着还受宗教影响,南亚地区宗教众多,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锡克教、耆那教都有众多信徒:在印度教中,修行者都要求尽可能少穿衣服,大多数信奉印度教的男士穿托蒂(没有接缝的无缝衣被认为是“净衣”),在宗教活动等场合,都一定要穿用这种无缝衣,来体现印度人的修行是干干净净的;而在伊斯兰教中,女性裸露身体是不可以的,因为在伊斯兰文化中,女性的身体是不可以给丈夫以外的男人看的。此外,女性服饰必须是“流动的”,这就说明衣服不能贴身或过紧;锡克人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而耆那教主要分为天衣派和净衣派,天衣派认为自然是天性,崇尚裸体,而净衣派则是全身白衣。

    文化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域的人对于外观的判断首先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这本身无可厚非,但这其中所隐含的歧义,如果交流者并没有更确切的认知,交流者所试图表达的情绪和含义就会造成模糊性,产生曲解。

    4.2.3情绪

    由于宗教原因,南亚人民还算是相对保守的民族,其喜怒哀乐并不十分明显,面部表情也不会过分夸张,除了上文曾提到南亚人民通过向左右点头来表达同意,同样,他们也通过这种行为来表现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欣喜,无论是在印度电影中还是在与南亚人民交流的过程中都会看见这一动作。但是笔者在和印度与尼泊尔人民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印度尼泊尔人民手势相对较多,在其表达自己无奈、开心或者如释重负的时候,都会借用到手势。例如尼泊尔人民在道歉或者表达不好意思的时候会头不低下,双手捏住耳垂。

    5.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对确定性的影响

    在国与国之间交流的过程中因为文化差异,非语言交流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所谓不确定性就是对于模糊性的容忍。霍夫斯泰德说:“不能容忍模糊性的人们会较高程度地避免不确定性,并且寻找清晰、黑白分明的答案,能够容忍模糊性的人们会较低程度地避免不确定性”。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因为各国对于模糊性或是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不同,对于差异的尊崇程度也不同。过分容忍模糊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非语言交流的不确定性,影响非语言交流的确定性,进而阻碍交流的正常进行,然而能够理解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并且清醒地认知这种模糊性,在交流过程中知晓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模糊性并且尽可能地避免模糊性对于非语言交流的确定性的阻碍,是帮助并促进非语言交流确定性重要手段。因此,研究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性质、表现形式并努力避免模糊性对于非语言交流的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6.结语

    我们一直以来以和欧美国家的外交为外交重心,探索钻研欧美文化,力图寻求交流过程中的顺畅,求同存异,争夺话语权,对于我国的周边南亚地区有一定程度的忽视。而南亚国家因为地理环境复杂、宗教民族繁多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又加深了交流的障碍。作者试图通过对南亚文化的研究,将该地区可能存在的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和理顺,并试图说明在进行非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文化差异,容忍因文化差异所造成传达信息的模糊性,并寻找解决办法,高程度地避免非语言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尽可能地削弱或减少非语言交流的模糊性对于确定性的影响,力图为与南亚地区进行交流清点障碍,为跨文化交流的顺畅进行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付晶.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J].齐齐哈尔学报,2007.05

    3.毕继万.跨文化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朱明忠.恒河沐浴——印度教概览[M].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5.刘建等.印度文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林承节.印度史[M].人民出版社, 2004.

    (作者介绍:甄真,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言学及應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在读)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