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匠人” 修“匠心” 筑“匠品”

    卢璨

    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见,“工匠精神”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这是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与思考。所谓的“工匠精神”,即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在教育行业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情懷、一念执着、一心坚守和一份责任。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更加需要一种沉淀和宁静,拥有静候花开的耐心。以匠人情怀,脚踏实地,以愚公移山般的坚持,发动内心的力量。幼儿教师群体是一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团体,如何让他们既充满生机,又拥有沉稳的性格和涵养呢?本文围绕幼教岗位如何树立“匠人精神”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尝试。

    一、执着专一,做坚持梦想的“匠人”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提出,幼儿教师应以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想让年轻教师产生职业认同感,确立职业梦想,坚定职业信念,可以分为两步展开。

    第一步:观摩品鉴经典,培育专业情感

    对于刚刚步入幼教行业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刚入职就及时修正职业价值取向,从单纯的关注经济收入过渡到职业上的自我发展,激发幼儿教师对行业的热爱,将其当作一种事业来经营,产生职业认同感,而非当作一种谋生手段,那么教师就会对工作产生真切的情感。我们认为,给教师推荐欣赏一些经典的纪录片或影片,可以胜过无数的文山会海。在欣赏经典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探寻到生命孕育过程的复杂、沉重和不易,如《人体漫游》《婴儿日记》《子宫日记》;可以感受出幼儿内心不一样的世界和童梦中的视角,如《小人国》《幼儿园》《再见我们的幼儿园》。通过观摩影片和交流分享,教师们更容易理解和尊重每一个生命、每一位幼儿,更能领会幼师这个职业被赋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对职业产生深厚的情感。

    第二步: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心灵花园

    1.以制度管理人。邓小平曾经说过:“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一套科学、合理、权威、有执行力的制度,可以最可靠地实践公平、正义和合理利益。一套好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不能仅依赖少数上层管理人员靠站在道德高处以俯视态度来发号施令,必须从“人本管理”自我实现的层面设计管理制度,实施人本管理策略,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达成平衡,教师自我幸福与提升教育工作水平形成最佳结合,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园所管理的主体时,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最大效能和作用,参与者才有主动拥护和积极执行的可能。

    2.用情感温暖心。如果用制度可以管住人,那么用情感就可以暖住心。每一位教师都充满了阳光和活力,他们有美丽的梦想,有细腻的情感,有温柔的内心,如果仅仅依靠刻板的制度去管理和限制他们,那么一泉活水也容易成为一潭死水。因此,制度管理之外的人文关怀也尤为重要。管理人员用心记住每一位教职工的生日,并在教职工生日当天给他们送上一个小蛋糕或一朵花,都可以让年轻教师收获满满的感动。园长还要清楚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心理需求,以情动人,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每一位教师,定期开辟和教师单独聊天的“甜蜜约会”,掌握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有释放情绪情感的机会。

    3.给平台展示才。管理人员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欣赏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对此,园所可以成立一些有特色的研修小组,如“巧手组”“讯息组”“园艺组”“书香组”“艺体组”“美厨组”等,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选择,让有共同话题的教师会聚到一起,从被动交流、互助、成长转化为内在需求。在园所专题活动或开放交流活动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平等的展露身手的机会。这些各具特色的小组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实现组与组之间的联动和互帮,也让教师们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多彩和诗意。

    二、淬炼心性,修追求极致的“匠心”

    教育更像是农业,需要教师投入时间与精力,深入幼儿的心灵,参与翻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和间苗。我们无法知道种子何时会开花、结果,甚至不敢保证所种的每一株幼苗都能开出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我们却依然为此执着和努力着,这是因为我们拥有一颗“匠心”。“匠心”就是用纯净的心做单纯的事。我们应该坚信,真正的教育本该是纯手工的,是一种始于积累、源于传承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无法瞬间获得,也不是想要就有。风雨砥砺,弦歌不辍,一名好的幼儿教师应该修得追求极致的“匠心”——独特,以及对极致的执着坚守。

    环节一:生命的温存

    “生命的温度”是在施工打造出漂亮的园所后开展的活动。当教师挥洒汗水种下浪漫的紫藤、内敛的风车茉莉、热情的欧月、张扬的刀豆、温婉的金银花时;当教师握着幼儿的手一锄一锄地埋下蔬果、鲜花,在收获的激动里欢笑时;当教师看着草窝里破壳而出的生命在高声欢歌时;当教师群策群力,把四处收集的废品制作成独具匠心的环创作品,争相留影时……他们所建设的一所充盈着血液、流动着温暖的园所。“匠心”在生命里苏醒。

    环节二:能力的广度

    “能力的广度”是幼师岗位需要的各种素养和技能要求。在以前的幼教岗位上,教师也许只要能弹、跳、说、唱、画,就足以胜任。然而,教育是前行的,如果幼师的素养和能力不能与时俱进,将无法达成培养出富有创意、善于巧思、与世界抗衡的下一代的目标。幼师无需精通各类技艺,但要略知一二,以便与孩子并肩尝试;同样的,幼师无需深谙各种知识,但要略懂皮毛,以便与孩子一同探讨。倾心去养几株花,便懂得了每一朵花的花期不同;全心去种几棵菜,就明白了二十四节气中不可有的揠苗助长;静心去锯一块木头,方能感受以木成品需要耐心和坚忍。“匠心”在能力中沉淀。

    环节三:生活的宽度

    “生活的宽度”源于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来自生活的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教育”。当我们希望培养出会生存、有生机、懂生活的孩子时,首先要思考:教师是否就是这样的人?是否有底气做“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然后,开展生活技能与工作有机融合的体验:喜欢种植的教师尝试种花养草、堆肥变宝,带领孩子一起体验生活的浪漫;钟情美食的教师可制作餐点,和孩子一起品尝生活的百味;热爱手工的教师可敲敲锯锯、贴贴画画,以智慧开启生活的情致;喜爱阅读的教师可蜷于书架下,以墨香滋养生活的内涵;等等。除了学习生活技巧之外,教师还收获到职业幸福感。“匠心”在生活间扎根。

    三、培植自信,筑具备特质的“匠品”

    教育从来就应该植根于民族和国家,这在任何国家均是如此。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孩子不爱国、不爱家,那将是教育的悲哀。丢去民族精神的根、爱国主义的魂,于国于民,都会发生危机。早在20世纪末,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曾说过:“一个国家有计划地运用宣传和其他非战斗活动传播思想和信息,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观点、态度、情绪和行动,使之有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西方的独裁者们不仅这么说,也在这么做——利用网络媒介、商业手段、文化侵入等方式,企图迷惑年轻的一代为之所用。當前的幼儿教师都出生在和平年代,很多不乏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生活经历少,没有厚实的文化积淀,也没有清晰的文化判断力。因此,立德树人,建立民族自信,打造具有国之灵魂的“匠品”尤为重要。

    品质一:内心有爱

    充分发掘本土资源,结合工会活动,探寻周边人文环境,感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道理,将生活课堂玩转、玩活。例如,开展“三月油菜花之旅”“四月踏青骑行乐”“六月赏荷向阳花开”“七月巡城访古迹”等活动。当教师爱上一处地、恋上一座城时,便会炼出第一种品质——内心有爱。

    品质二:内心有根

    融合每一个传统节日,聚于一堂,追源溯根,漫谈节日历史,挖掘和分享中国“食”文化背后的精髓与内涵,制作并品鉴。借绿油油的粽叶在教师的手中裹进香糯和亲情,用亲手揉搓的月饼传递出传统文化的浓香,节日被赋予了吃喝之外更多的价值。教师们在传统文化的浸润里修出第二种品质——内心有根。

    品质三:内心有魂

    匠人们生活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清贫低调,用精神涵养出一个时代或一个行业的气质。当看见手工造船模的老人展示出各种各样的手工木船时;当看见古镇昏黄天井下凝神屏气雕刻皮影的老太太时,当惊叹于刻刀一笔笔划出栩栩如生的蔬果雕花技艺时,教师们在这些普通人的身旁悟出第三种品质——内心有魂。

    高调的教育梦想未必一定有理想的结果,而脚踏实地、朴实无华的低调追求,或许会结出累累硕果。在“观中做”“做中学”“学中悟”的匠心教育,虽没有如虹的气势和高远的格调,却教人把每一件事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做细、做好、做实,甚至做到极致。拥有了如此朴实的精神,教育才能回到最初的本真,它虽不起眼,也不时尚,但依旧是当下每一个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核心基础。幼儿教师如果能坚守教育的目标,做一位踏实的“匠人”,修一颗极致的“匠心”,筑一座不朽的“匠品”,将为生之大幸,国之大幸。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