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情境支架,促进深度阅读
黄雪梅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搭建情境支架是促成深度阅读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搭建与教材对话的情境支架、与作者对话的情境支架、与时代对话的情境支架,通过支架降低阅读难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序推进阅读,使思维清晰可见,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深度阅读;对话;情境支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培养学生获得高阶阅读能力,进行深度阅读”的目标愈来愈得到重视。此外,统编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古诗文以及与传统文化内容相关的篇目,这对学生的深度阅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草草走过场。许多学生兴趣不浓,阅读水平提升幅度不明显,离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还有不少距离。
为此,教师需要创建符合阅读背景、满足阅读活动的阅读环境,实现学生的“在场”阅读,使他们进入文本角色,获得情境体验。为此,搭建情境支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类支架集阅读内容、形式于一体,一头通向阅读知识,一头则通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与教材、作者、时代进行对话,降低阅读难度,激发阅读兴趣,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一、搭建与教材对话的情境支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落实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即引导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大致的结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等。其次要落实学生与教科书编写者的对话。教材课文多数是对原文进行改编而成的,其目的是为了提升文本的教学价值。为此,教师要搭建支架,引领学生走近文本和编者,如借助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导语、课文导语、文中的泡泡提示、课后练习题等资源,使学生明确要学习哪些字词,要掌握什么技能等。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教师利用课后习题三,搭建问题支架,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对话,思考文字中包含的深层次含义。
1.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指的是什么?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这种“美丽”?
2.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
(2)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通过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能够读出作者对德国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更能读出文章通过写风情反映某个哲理的写作特点,由此达成了与课文对话、与编者对话的目标要求。
二、搭建与作者对话的情境支架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与作者对话,不仅是感知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方式,还是深入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
要做到与作者对话,必须与作者站在同一语境下,这样才能真正领悟文本要旨,达到建构文本意义的目的。因此,了解作者,明确其创作意图与创作情境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生活经历的材料支架,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换位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教师出示叶圣陶先生给肖复兴修改的作文原文,让学生说说假如自己是肖复兴,拿到这篇有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和文字的作文,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假如自己是老师,会怎样给这篇作文写评语。学生首先产生的是不被肯定的挫败感,但读了评语后,又能体会到叶老先生对自己的期望。课文中并没有写出肖复兴的感受,教师适时地插入原文中这句话:“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学生在朗读中走进肖复兴的内心,感受他的激动与兴奋,也为理解叶老先生对肖复兴最终走上写作道路产生的影响做好铺垫。
实践证明,为学生还原当时的事件和情境,让学生阅读文本时“在场”,与作者对话,学生才能更好地读懂文本。
三、搭建与时代对话的情境支架
任何一篇文章的创作过程都受到社会文化、个人经历等影响。要想在阅读中展开深度对话,教师需要提供情境支架,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创作的时代,还原当时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尽量做到与作者在同一语境中对话,从而真正读懂文本。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萧红竭尽全力描写自由,写出童年的美好。学生如果了解萧红小时候缺少父母之爱,童年过得十分孤独、寂寞的写作背景,就会知道作者正是因为缺少这些自由与美好,所以才将文章写得这般动人。这是一种对缺失的情感的補偿和追求。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一课,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作者张志和的生平简介,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官员的贬谪情况。同时链接柳宗元的《江雪》,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了解青山绿水中还存在一位超脱名利的渔父,他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得其乐,无惧风波。只有有了这样的背景铺垫,学生才能读懂“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蕴。
深度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深度阅读中,学生的言语智能才能得到发展,语言运用思维才能得到提升。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建立阅读认知,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搭建阅读支架,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兴趣,是达成深度阅读的有效方法,因此值得尝试。
阅读者作为有思想的生命体,其阅读过程也是自我心灵拓展和延伸的过程。因此,除了搭建一定的支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断思考,丰富生命体验,由此逐渐完成与教材、作者、时代的对话,最终实现与自我的对话,从而达到真正的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傅登顺.陌生化阅读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5)﹒
[3]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浙江省杭州建德市明镜小学? ?3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