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探讨
【摘要】在现代社会,成人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其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成员自我不断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有别于基础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成人教育中因材施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做好成人教育工作,必须要对成人教育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自觉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努力探讨因材施教的实现路径,实现成人教育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成人教育;因材施教;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4-0035-04
【收稿日期】2013-12-18
【作者简介】黄友安(1963-),男,广东佛岗人,讲师,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部副主任,深圳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教师教育。从广泛意义上讲,成人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成人教育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出现,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成人教育活动。我党历来重视成人教育活动,我党领导展开下的成人教育,如:著名的如刘少奇主持的安源路矿俱乐部、毛泽东在武昌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及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等。进入现代社会,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多种文化系统互相作用,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未来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学习能力、情感能力、创新能力”。[1]成人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其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成员自我不断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恰如著名的成人教育哲学家和实践家奥弗斯崔特(H.A.Overstreet)所指出的,成年人应当不断成长,“成人教育要面临一个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帮助全世界千千万万的成人转变为成熟的人” 。[2]
前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是基础、是先导;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继续教育不可或缺。[3]要做好成人教育工作,必须要对成人教育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自觉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努力探讨因材施教的实现路径,最终取得成人教育的高质高效。
一、成人教育的特点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认为,成人教育学是帮助成人学习的艺术和科学。在我国,成人教育具有办学主体多样性、学习目的多维性、学习主体差异性、教学效果直接性、学习容易受多种因素干扰等特点。
1.办学主体多样性
成人教育的形式历来被认为是多样化的。[4]在我国,主要的办学主体有政府、工商会、宗教和政党组织、私人企业等。由于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多样性,成人教育也就具有形式多样、教育涉及面广、教学点数量众多等特点。其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就其组织学习的形式而言,包括长期培训教育、短期培训教育、脱产教育、函授教育、自考教育、网络教育等。就其具体的教育层次而言,包括研究性学习教育、高等的学历教育、中等的技术业务培训以及初等的普识性教育等。
2.学习目的多维性
成人教育的大多数学员,是怀着比较明确的目的、要求与希望来学习的。通常他们的学习目标与个人职业性质有关,希望其所学习的内容与职业需要有关,这就直接决定了学习目的多维性的特点。他们对所参加的成人教育的理想期望是,不仅能针对自己从事当前的实际工作提升自我,而且希望不断地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以适应岗位的变动和职务的晋升,即要求“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所学的内容在工作中用得上”。它规定了成人教育要善于面对学员和善于联系社会生活,教学规划要充分考虑学员的基本条件,使其基本条件同学习要求相符合,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生活,考虑学员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经历,要注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要以学员的能力发展为目标。
3.学习主体差异性
成人教育中,学员们常常为成人,成人是相对人生其他阶段中在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发展、成熟的个体。[5]在成人学员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学习主体差异性。首先是学员们的生理差异。生理差异最明显的是成人教育中男女学员之间存在的性别差异,这是由人的自然性别属性所决定的,性别差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员们的心理差异和行为差异。其次是学员们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成人教育活动中,由于每个学员的经历不同,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学员存在着本科毕业、大专毕业、中专、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差别,这种情况时常可见。再次是学员们之间的性格差异。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最重要的方面,它通过人的态度、意志、活动、言语、外貌等方面表现出来,是人的主要个性特点即心理风格的集中体现,通常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显现出的某些一贯的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性格具有不同类型,不同的性格类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后是学员们的学习风格差异。由生理特点、性格特点、学习生活工作经历与习惯等综合作用产生的学习风格,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有着不同的表现。
4.教学效果直接性
成人教育中,学习目的都较为明确,大多数学员参加学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个人的发展、家庭的生活、工作的需要、单位的要求等相联系,正是这种明确的学习目的,使成人在学习上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对学习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参加成人学习的成年人总希望学到的知识能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迫切要求教学效果要具有直接性。同时,成人学员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易对所学知识进行吸收、应用和升华,而且能够很快地在工作中直接、快捷地反映出来。
成人教育中的专业设置往往贴近社会需求,课程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常常根据社会、时代和人们的需求进行设置和调整,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由于行业、企业参与成人教育办学程度高,使得成人教育能够始终与社会的需求保持一致。
5.学习容易受多种因素干扰
成人教育中的学员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境中进行不同角色之间转换,处于多种社会关系中,容易受到源自诸多方面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是成人学员进入成人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逐渐衰退,思维的敏捷程度降低,这些自然因素都不可避免地给成人学员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社会因素则主要是指成人学员作为社会一员,主要是常有家庭和工作上的事务需要处理,同时,需要认真面对来自家庭与工作中的压力等,这些容易造成学员精力分散,影响学习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的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挥。”[6]
孔子是我国古代因材施教的著名先行者。他善于根据学员的资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不同来选择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宋朝的朱熹把孔子这种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由此而来。成人教育中践行“因材施教”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人教育中的学员,每个人的生理素质、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等具有差异性,主观努力和学习风格不同,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需要在成人教育中认真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从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审视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本质表现为:成人教育是促使人“人性化”、“社会化”、“文化化”的活动。[7]这种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坚持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成人教育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1991)。[8]教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员都能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克服影响学习的不利因素,获得最佳的发展,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 切合学员的发展
成人教育中的学员们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如果在教学上强求统一,搞一刀切,只承认共性,不承认个性,用一个固定的尺度去衡量学员,明显违背成人教育的客观规律,不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成人教育的本质要求要切合学员的发展,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个别差异,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因材施教,既有利于大多数学员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有利于造就一大批特色人才,并使得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同时,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基础,还应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恰当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新的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不断循环前进。最近发展区理论不仅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上具有指导意义,对成人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
三、因材施教的实现路径
成人教育中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
师生之间积极深入的交流反馈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因材施教的路径之一。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及时反馈,能明确学员的各项教育需求,有效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机。要真实地了解个人的教育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通过协助者、阅读专业文献等方式,其中重要的就是师生之间的积极深入交流。在交流中教师要避免直接询问的方式,可以多采用预测式问题与开发式问题形式了解学员的教育需求。学员保持高度的学习动机是顺利展开学习的重要因素。成人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来自内部心理的主动需要,而非外界环境的压力。[9]正如诺尔斯在《行动中的成人教育学》所提出的,尽管成人对外部动机也能做出反应,如寻求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职位或更高的薪金报酬等,但促使成人学习更强而有力的动机是来自内部的自我心理需要。如自尊、自信、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等。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向成人学员展现热情、理解和关怀,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与学员之间的心灵沟通。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天赋和气质等的基础上,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强化其学习动机,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训练他们注意的集中与分配能力,提出学员们所高度关注的问题,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细心观察每一个学员,根据学员个体的需要抓住一切时机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也许就是一次善意的提问、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声真诚的问候、一个友善的眼神等等,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真正发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包括对学员的积极督促。成人教育中学员的学习容易受到外界的不利因素干扰,教师根据对学员基本情况的了解,在学习进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员进行积极督促,是非常重要的。在反馈与评价中,根据学员的不同偏好,对其采取特殊的反馈方式与评价方式,多给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2.重视源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源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路径之一。源生性课堂资源,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源自于课堂学习中的学员的各种信息,这种课程资源与生成性课程资源存在着某种范围的交叠,但又有别于生成性课程资源。这种课堂资源的本质特点是源自于学员,同时具有及时性、生动性、真实性、可感性等特点,对于学员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源生性课程资源,例如学员或学员之间的提问、回应、神态、所携带的资料与设备、衣着等等,往往暴露出学员的需求情况、现有水平、学习困境点、思想动态、思考方式等信息,对其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展开针对性的回应、指导,促进当事学员和其他学员的积极思考,激励其勇于进取,积极反思,敢于突破,从而实现学员能力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源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要有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教学活动观,同时要注意保护好成人学员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避免违背教育伦理或伤害学员身心的情况出现。
3.开展学员的互补组合
因材施教,要求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教学以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实施,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同时,因材施教不只是要扬长避短,还要扬长补短。开展学员的互补组合,有两个着力点。首先是学员自身的扬长补短。大量的观察和实践表明,学员自身通过“扬长”,确实可以起到“补短”的作用。成人学员的长处,既可以表现为某一领域的优秀学习效果或某一种特殊的才能,也包括某种强烈的兴趣,还表现为对某种学习风格的偏好等。促进学员自身的扬长补短,主要集中于兴趣激发和学习方式的迁移两方面。一是可利用学员特别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来推动学员对原先不太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产生间接的兴趣;二是通过促进学员在某些领域或某个方面良好学习方式方法的迁移,触类旁通,达到改变他在某个方面的学习落后状况,弥补其缺陷或不足。其次是开展学员之间的互补组合。即学员们在某一方面优秀,就帮助在这方面相对后进的学员;自己某一方面落后,就向这方面优秀的学员寻求帮助。通过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实现共同提高。成人学员较之青少年学生来说,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更容易开展小组合作和互助。通过积极开展学员们之间的合作与互助,一方面可以激励落后学员奋起直追,积极克服学习困难,达到提升自我的实效;另一方面,有助于学员巩固所学、应用所学,增强学习的成就感。
总之,因材施教原则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遵循这条原则,已成为衡量教育教学成败的重要依据。成人教育中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是成人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94.
[2]M.K.Smith. Malcolm Knowles, Informal Adult Education, Self-direction and Andragogy[EB/OL].http://www.infed.org/thinkers/et-knowl.htm.2007-12-28.
[3]袁贵仁. 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5.
[4]高志敏.未来社会的变化趋势与成人教育的未来[J].外国教育研究,1998,(6):14-18.
[5]肖春兵,常杉杉. 回归成人教育本位——基于成人教育现状的理性思考[J].成人教育,2013,(3):74-76.
[6]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9.
[7]孙龙存.多维视野观照下的成人教育本质探析[J].成人教育,2009,(1):17-21.
[8]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70-75.
[9]Malcolm S. Knowles and Associates. Andragogy in Action: Applying Modern Principles of Adult Learning[M].California: Jossey-Bass Publishers,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