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提升路径研究

高雨蒙 李庆华
摘 要:当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面临着以情感人有待加强、潜移默化的感染力不足、教育者话语方式有待转变、教育者对感染力的运用能力亟待加强、高校环境营造不够完善等问题。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提升感染力、激发大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统筹协调多种平台多种载体、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从而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30
中图分类号: E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2-0095-05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从“如何培养人”和“做好人的工作”的角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探索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规律,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这是对加深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针对性的内在认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大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才能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内涵
在中国古汉语中,“感”,从咸从心,指的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说文》中有“感,动人心也”。“染”,是指感受疾病、沾上坏习惯、接触到事物。“感染”在现代医学中指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另一机体,后逐渐引入到社会科学学科,广泛运用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感染”一词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仅通过语言,更通过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传达信息,使传达和接受信息的双方在情绪等方面产生相似甚至相同的反应,并以此扩展到心理,映射至行动上的过程。“感染力”指的是能够引起他人产生相似或相同思想感情的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是指授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载体、方式及能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在创设的情景氛围中,通过移情效应引发共情效应,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认同感,进而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上取得共鸣、心理上形成共识、精神上产生共振、实践上达成共行,令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触动大学生内心世界,助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增强与提升。[2]通过综合分析,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基本内涵应明确以下三点:
第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需要把握由移情到共情的情感过渡。移情是指通过将直观与情感的直接结合,使主体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渲染至移情对象,使之产生类似或相同的思想与情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通过教育者的真情实感去感染与浸润大学生的内心,以自身的思想与情感构筑桥梁触及受教者,达到双方思想与情感的沟通,引发思想碰撞与情感共鸣。运用移情效应和共情效应能够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到大大提升。
第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教育双方的共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应运用隐性教育的方式,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依托于大学生形式多样、内容豐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校园文化环境、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言语交流、思想碰撞与情感沟通,使双方产生相似甚至相同的情感体验、认知思想及行为选择,达到情感共鸣。用这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增进受教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认同,促成大学生们的接纳与感悟、交流和互动,最终达到主动参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到强化。
第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需要开展浸润式教学。由于培养要求、受教特征、教学方式及外部环境等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采用浸润式教学,从而引导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沉浸在头脑中、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根植于心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在行动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式教学,主张将大学生学业成绩与实践表现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评价体系,从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发展中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究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能否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否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有效引领作用,感染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能够创新传统教育方法,给教育者与大学生带来更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期服务大学生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以往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往往使用的是单向灌输式教育,无法完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目标。通过对高校思政教育感染力的研究,可以使思政教育深入受教者内心、发挥思政教育对思想的有效引领作用,促进受教者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科学、正向的“三观”,从而使得他们形成并拥有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充分发挥,能使其成为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重要精神力量,从而凸显其在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新发展,也需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新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对于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应用及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锻炼和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真正发挥作为当代国家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从而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提升对应的是其实效性的升级,这也体现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助推作用。
3.有助于有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使大学生能够在当代国家建设中发挥出主力军作用,需要其具备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是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与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在当代国家建设中担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从而有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受到党和国家高度的重视。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但同时过于自我,一方面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却容易逆反,产生标新立异的想法,这些由于时代发展所展示出的新特点,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思政教育感染力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中以情感人有待加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增强感染力、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始终放在突出位置上,并以此为基础,创新性地探索并构筑以“以情感人”为特色的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寓情于教、寓情于理、在理论构筑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以情感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真信、真懂、真情,以饱满的对待工作与生活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影响不足
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以传统单向灌输式教育方法为主,但处于教育技术与方法迅猛发展的现在,原有的教育方法早已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无法得到保障。加之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未曾真正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实践、思想实际出发,在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方面远远不足。相较于以显性教育为主的传统单向灌输式教育,隐性教育能够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令思政教育的内容多形式、多方向、多维度地贯穿其中,最终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隐性教育方式应被放在更高的位置。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方式有待转变
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通过授课、讲座等传统教育方式向大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话语方式主要表现为课堂内外的单向灌输式说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单一和严肃,无法满足大学生群体对多样化话语方式的需求,直接导致了受教育者的接受障碍,可能引发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
4.教育者对感染力的运用能力亟待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灵魂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时刻更新教育理念,融入新思想、构筑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才能不断满足大学生与时俱进的受教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科自身专有名词过多,对于大部分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知识的大学生而言,根本无法透彻理解;或由于教育者的授课方式不当,造成课件老套死板、课程乏味枯燥;或由于教育者缺乏个人魅力,致使教育双方互动不多、沟通不够。这些都是教育者对感染力的运用能力不足,而造成的高校思政教育缺乏感染力的体现。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环境营造仍需进一步完善
教育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思政教育环境的作用在于创设氛围,引导身居其中的受教者对思政教育内容自觉产生兴趣。换言之,思政教育的环境营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大学生们的思想活动,也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意识和行为。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环境问题始终未能引起必要的重视。同时,自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学科建立以来,也几乎没有学者深入研究探讨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环境问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的好坏,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与素质培养的高低。
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无形力量,因此,应当增强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认同感,以期服务大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而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可有如下途径: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实施感染力的能力
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实现教育者的真情传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要求教育者要真信、真懂、真情传播。教育者自己真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真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途径,而真情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基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真情互通的教育关系,这要求教育者真正熟知教育内容、真切了解教育过程、真心理解教育对象,对受教育者的思想与情感产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理解,从而促进教育双方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只有这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才能满足受教育者期望得到关爱的需要,从而促进受教者自发地、愉快地、积极地接受高校中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4]
第二,教育者要与大学生平等互动实现情感共鸣。这能促使双方间的交流都更具有主动性,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单向的说教式传授向双向的师生互动模式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大学生的平等互动,有利于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活动及实践等产生正向的情感期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对彼此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各自产生愉悦的情感心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教育双方对思政教育内容的交流与互动,使教育者的思政教育能力提升、思想政治品质升华,使受教者的思政教育理论丰富、思政教育才干增强,从而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提升途径,促使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切实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三,重视艺术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努力尝试运用艺术教育,将其作为突破点,通过艺术教育的浸润式特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美育是艺术教育的内核。“美育与德育是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的,德育中蕴含着美育,美育渗透在德育之中。”[5]艺术教育强调的是以美感人、以情感人。教育者通过艺术作为媒介,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影响以及作品呈现,使受教育者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这种积极有效的艺术教育能对大学生产生提高个人修养、培养个人情趣,增强创新能力等作用,令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的需求得以实现,从而砥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激发大学生提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第一,增强大学生对政治的参与度及理论学习的热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帮助大学生明确政治参与的责任与义务,着力于加大政治参与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力度,将政治参与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议题和重点工作之一,并落实在高校教学课程、实践活动、思想教育等多个环节。加强高校文化通识教育及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明确政治认知、坚定政治立场、提高辨别能力、提升政治素养的有力做法。
第二,提升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自觉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强化大学生理论学习内容,加强对法治意识和民主精神的普及教育,加深大学生对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权利、基本义务和社会政治责任的认识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提升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
第三,要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切实增加才干。通过有效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简单认知与机械实践,走向深入思考与理论认同,进而转化为思想引领和行动向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更多大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实践中来;要注重利用教学、实践、实习多方平台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促使其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所学思政教育知识分析并解决难题;要让大学生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并接受锻炼。
3.统筹协调多种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第一,新媒體背景下应注重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话语方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渠道有了极大程度的拓展,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够掌握到教育者尚未获取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多元化的冲击下,大学生很容易陷入价值、理念、信仰及利益的冲突困境,这为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获取和话语方式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以新媒体形式为基础,掌握大学生信息获取新渠道,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题,引导受教育者主动融入并参与话题,重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
第二,合理运用自媒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也要把握住其育人职能。要鼓励学生在自媒体平台随时发布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在点赞与评论中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随时关注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利用自媒体平台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及时明确学生所想所需,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多种现代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载体与传导体,是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导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是指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催生的具有传媒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文化、实践、活动和多种传媒载体等。[7]在高校推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以及文、史、哲、美、伦等通识教育,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的结合运用必不可少。
4.优化环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第一,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是培育高等人才的主要营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能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在高校内传播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保障。通过营造富有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正向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载体,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感染力的提升,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与实现。
第二,要发挥社会的参与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重视校园内的工作,还应充分发挥社会的参与功能,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同于高校,社会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和运行方式,同时,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指引大学生的未来规划和人生航向。社会相关部门要开展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使大学生在复杂多样的环境中体验不同社会角色间的转换过程,学习并理解社会规范与准则,扩大及推进社会交往和认识,不断增强自身分析与应变能力。和谐法治平安的社会,能够给予大学生的不仅是和谐幸福、公平竞争、安全安定的环境,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冀与努力。[8]
第三,要注重家庭的重要影响。家庭教育也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教育被誉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以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情感为基础,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以家庭成员间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沟通与互动、对思想教育方式的交流与相处为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家长应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大学生的心理历程及心态变化,学会与处于特殊转变期的大学生间的沟通。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教学、三观树立、情感教育及素质修养教育有着影响和制约作用。[9]
第四,高校应联合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高校、社会与家庭多方结合的完备教学体系,形成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在三方联动的教育体系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高校应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全面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社会要构筑正向积极、公正和谐的竞争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兼容并包、宽松和谐的竞争机会;家庭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人格树立和理念追求的教育。因此,构建起高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形成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如何培养人”和“做好人的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大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才能砥砺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林洁.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内涵结构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64-69.
[3] 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67-69.
[4] 许姗姗.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J].人民论坛,2017(13):214-215.
[5] 刘英丽.艺术教育功能拓展与学生德育养成的内在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8):48-51.
[6] 张然.新媒体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94-96.
[7] 曾令辉,贺才乐,陈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17-25.
[8] 邹国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效应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96-98.
[9] 吴鲁智,吴峻青.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79-81.
[责任编辑:张学玲]技术文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