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 要: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实现创新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历史活跃起来,让学生不只是单纯地背诵历史课本内容,还要让他们善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总结历史规律,在不断的学习当中培养其探究各种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更深层次的历史感悟,让历史教学成为一盏明灯,引领学生前行,为学生终身发展而服务。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8-0041-02
引 言
我们如果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历史吗?很可能会得到肯定的回答,如果再问他们:你喜欢历史课吗?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会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呢?落后的历史教学方式恐怕难辞其咎。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一幕:教师将课本上的内容一字不落地念给学生,直接给出重难点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讲台下虽然听讲却只是在努力记忆这些知识点。听课、背诵、做题,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对于这样的课堂已经麻木了,对历史课感到乏味无趣[1]。面对这样的历史教学现状,我们必须对高中历史的教学方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究式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立足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探究式教学进行大量探索和思考,得出以下几点看法,希望对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有所帮助。
一、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营造探究历史知识的氛围
回顾以往的高中历史课堂,大部分都是教师站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讲授的内容往往也是按照教材原封不动地重复一遍;学生则是坐在台下机械盲目地听。偶尔教师提问,举手回答的学生少之又少,等教师授课完毕后,学生再将这些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眼神或者语言上的交流。这时候,教师应当审视自身的原因,历史课作为人文性学科,有着浓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史料资源,教师应将课堂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相融合。探究式教学的作用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死板的方式。教师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平等、互动、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历史学习,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角,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教我学”转变为“我会学”。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教师要“无所不用其极”,可以巧妙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影像资料,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用語转变为诙谐、幽默的风格,还可以改变学生的落座形式……无论哪种形式,教师都要勇敢踏出第一步,让学生多动嘴、勤动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加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
比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当中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节时,首先,笔者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帝王,让学生先通过预习和自学,总结自己所代表的帝王拥有什么权力;其次,为每个小组提前布置任务,讲到哪个时期时,这个小组就可以将这些帝王的权力制作成一张张标签;最后,待学习完毕后,让每个小组自由商议,将自己选定好的标签展示给其他小组的同学,从而发现随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标签的数量越来越多,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下帝王的权力逐步强化的规律。通过这样的现场模拟和自主学习,学生能深入体会课本中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形成更强烈的记忆,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二、课前以问题情境导入,让学生主动质疑
思考问题是从学生感到惊喜和心存疑问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其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效。即便已经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待课堂学习仍有一定的懒散性,很多时候不愿意主动发现问题,就算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意去问,只是自己埋头苦学。探究式教学的点睛之笔在于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质疑,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有耐心、学生要有恒心[2]。综观高中历史教材,可以设疑的内容有很多,在学生问题意识较欠缺、不愿意发问的情况下,教师不要生硬地让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而是要做好领路人的角色,发挥自身组织和引导能力,从不同的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由浅及深地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先将简单一点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自学课本内容,自己得出答案。受到成功鼓励的学生在面对后续较难的问题时,才能更有信心。对于教材内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补充材料、类比分析等方法循序渐进地剖析问题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最终得出完美的答案。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时间处于“休眠”状态,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个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学、想问,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答案。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解答问题的思维全面提高,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认识,久而久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也会不断强化,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习惯,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比如,笔者在讲解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专题中的“辛亥革命”一节时,带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进行了探究。首先,笔者会从学生感兴趣的影视方面进行导入:“同学们,《十月围城》这部电影大家都看过吗?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讲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笔者通过电影引出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笔者会在开始学习之前,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对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辛亥革命有两种不同的评价,而且完全是相反的,一种是说它成功了,另一种是说它失败了。”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呢?这种认知冲突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他们会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本内容,并不断思考问题。最后,在学习课本内容后,笔者让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的答案以及为什么这样认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理解。
三、课外组织相关活动,拓展探究学习的空间
探究式教学不应该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历史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而应该在课外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有时候一首歌、一张图片、一部电影,都会让学生获得历史新知。开展课外历史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外的历史探究性学习不应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教材上的知识点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还有更广阔的史实等待学生去挖掘[3]。所以,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奇思妙想,教师要予以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继续探究,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将课本内容与时事政治相联系,或者穿插讲解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那段历史。
比如,笔者在讲解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专题中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节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首先,笔者会在开始学习之前,向学生展示一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资料和一段中国人民拼死抵抗侵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日本軍国主义的残暴和中国军民的英勇;其次,梳理抗日战争的时间轴,让学生共同绘制关于日本侵华进程的导图,让学生思考面对日本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抵抗呢?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做简述;最后,布置课外话题:除了课本上所描述的内容,抗日战争期间还有很多令人动容的故事,学生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也可以观看反映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还可以向老一辈人请教,听他们讲述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的故事,从而对抗日战争形成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以往的现实中发生的事件组成了历史,历史的影子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也随时随处可见,很多现实社会的问题需要追溯历史,这对解决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4]。所以,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隔离的,而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生活当中就有很多与历史的共通之处,像有一些社会热点就是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我们所继承的精神食粮都是历史人物所留下的,历史人物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现实中学习的品质和精神。
结 语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最主要的环节。如果将历史知识比作一个苹果,那么学生作为探究者,就是“摘苹果”的人,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动脑思考、使用工具、进行实践,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动起来。学生通过提升思维加工能力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的不仅仅是“苹果”,更重要的是摘得“苹果”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从而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在学习当中,学生唯有实实在在地去探索、不厌其烦地去钻研,才能掌握成功的密码,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实行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心底那份对历史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历史、获取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历史学习不再是陈词滥调;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结合具体情况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诚然,探究式教学的推广和运用路远且艰,但是只要教师刻苦钻研、学生积极配合,磨合出最恰当的方式、习惯和技巧,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必将登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曾楚清.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03(07):16-17.
韩味味.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2):97.
刘后玉.关于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有效创设探究教学情境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1):122-123.
李佩卿.试论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实施[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5):56+88.
作者简介:朱江炜(1971.10—),女,江苏建湖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