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沈丹红
【摘? ?要】教学和对话紧密联系。走向“对话”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相应的师生对话策略尤为重要。教师要钻研文本内容,巧设话题,找准谈话的“焦点”;引导对话升级,让师生回归文本,使对话真正为教学服务;注重对话指导,培养学生的倾听技巧与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对话;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对话”是独立的主体在互相尊重、平等、彼此敞开的基础上,以言语为主要中介的双向互动交流活动,致力于双方视界的交融,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目的。教学和对话是紧密联系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理论为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课堂由传授型转向对话型。走向“对话”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满“对话精神”的语文课堂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对对话理论认识的偏差,传统教学的惯性力量,教师权威角色的转变存在障碍”等因素,一些看似热闹的对话其实徒有对话之形,而无对话之实。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相应的师生对话策略尤为重要。
一、钻研文本内容,巧设话题
在师生对话之前,教师要研究教材,认真思考,找准谈话的“焦点”。这个“焦点”可以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可以是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或疑点,也可以是教材的亮点或盲点。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
语文教材选文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细小的人物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但和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置话题,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文中说:“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极尽欢乐和自由。设置话题“这是为什么”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让学生探寻萧红的人生轨迹,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教师在话题设置时,还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捕捉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轨,从而互补共生,获得理想的效果。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是一篇表现亲情的散文。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在鉴赏文本的基础上,从“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切入,通过這样的话题感受“生活的唤醒”,发现生活的意义,接受实践的历练。
二、引导对话升级,碰撞思维
由于阅历的限制和认识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或者单一的。很多时候,学生的对话甚至是游离了主题、偏离了文本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情况进行适时的点拨、暗示,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验,打开思维之门。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的学生认为杀死小女孩的凶手是当时的天气,有的学生认为是小女孩的爸爸害死了她,还有的学生认为是捡走拖鞋的小男孩导致了小女孩的死亡……这些回答虽然看似有根有据,但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生没有发现小女孩的死是有一个过程的,是很多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的悲剧。教师面对这些学生的回答时,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要领会课程标准的真正内涵。既要指出他们对作品中悲剧人物的命运理解的不足,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提示、启发、交流、澄清,为师生对话铺设通畅的道路,引领对话走向纵深。如当学生认为是那个拿走鞋子的小男孩杀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那个男孩敢拿走她的鞋子?”“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学生最终找到一个最符合文本主旨的答案,明白《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基于对弱者的同情与悲悯而创作的。这样的引导既依据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又客观合理地解释了文学作品中悲剧人物的命运,更有说服力。教师只有积累对话的素材,攒足对话的底气,才能使对话真正为教学服务。
三、注重对话指导,培养能力
(一)培养学生倾听技巧
说话人在说话时,总有一个中心,听话人要抓住这个中心。如听一个句子时,要抓住句子主干;听一段话时,要抓住段落的主要意思。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的第一自然段时,教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段话都交代了哪些内容?”第一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这段话交代了时间是‘我刚满十一岁那年,人物是‘我和‘父亲,地点是‘湖中的小岛。”他回答完后,教师问第二名学生:“他回答了几点内容?”这名学生回答道:“他说了三点。第一点时间,第二点人物,第三点地点。”不管这名学生答对与否,他能够有意识地倾听别的同学回答的内容,并有条理地复述出来,已经达到了教师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为把表达训练引入课堂教学,教师可依据课文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适时组织课堂讨论。或由学生试讲浅显的课文,或把社会上一些热门话题以及学生生活中碰到的有争议性的问题拿来讨论。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到最后,学生提出,从电视上看到有些乞丐头目把一些小孩抓起来,通过殴打等方式来逼迫他们乞讨,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面对学生这一延伸到现实社会的问题,教师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既表扬他们会联系看到的现象,又表扬他们敢于加入讨论的队伍。为使对话顺利进行,教师可通过三言两语的应答、只言片语的鼓励、偶尔的友情提示,让谈话双方感到愉快。引导学生在别人回答时予以倾听,同时提取和筛选与自己相同和不同的答案,重新整合内容,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训练方式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实践掌握基本的说话技巧,做到言之凿凿,有理有据。
总之,对话教学是对长期以来的灌输教育和独白教学模式的颠覆。对话中所蕴含的那种平等、开放的理念应该在教学中坚定不移地发扬下去,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孙建军.语文对话教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赵蕾.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平等对话”[J].青海教育,2007(1-2).
[3]廖诗艳.对话: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学改革[J].教育导刊,2004(Z1).
(浙江省嘉善县吴镇教育集团吴镇小学? ?3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