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研微语” 助力儿童诗教学

    陈韫 施勇波 程乐

    

    

    一、教研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审视目前我园语言领域的活动,教师还是习惯于采用故事、儿歌等文学形式,很少选择内容比故事更为短小、意境更加优美、意味更深、韵味更强的儿童诗。

    儿童诗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以其凝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饱满的情感为幼儿语言学习提供了不同的体验。因此,儿童诗在语言核心经验中有着独特的地位。那么,针对儿童诗这一让老师又爱又怕的语言教学内容,幼儿园教研组该帮助老师们做些什么呢?

    大班的程乐老师原创了一首儿童诗《我的怪妈妈》:

    我的怪妈妈

    我有一个怪妈妈,

    她的脸圆圆的,

    像大饼一样。

    圆圆的脸上有两条小鱼,

    有一瓣小橘子,

    还有……

    她的头发卷卷的,

    像一根根泡面。

    我有一个怪妈妈。

    有时,

    她脸上的小鱼变成了弯月亮,

    小橘瓣变成一艘小船。

    哈哈!原来妈妈很开心。

    开心的妈妈真漂亮!

    我有一个怪妈妈。

    有时,

    她脸上的小鱼变成了乒乓球,

    小橘瓣变成了一座小桥。

    卷发变直了,

    一根根竖起来,

    就像小刺猬。

    哎呀!原来妈妈很生气。

    生气的妈妈真可怕!

    我有一个怪妈妈,

    小鱼、小橘瓣在她的脸上动来动去,

    還有那像泡面一样的头发,

    一会儿卷卷的,

    一会儿直直的。

    唉!真奇怪。

    但是,无论妈妈怎么变,

    我还是很爱很爱我的“怪”妈妈。

    程乐老师从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孩子的视角描述妈妈高兴和生气时“怪”的形象,并以孩子熟悉的事物比喻妈妈的眼睛、嘴巴、头发等,这样的“怪”妈妈让幼儿觉得亲切、有趣。但程乐老师对在集体教学中让孩子理解诗歌内涵这一目标缺乏信心,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于是,借助程乐老师的求助,我们展开了一系列微研活动。

    二、教研目的

    以原创儿童诗《我的怪妈妈》作为研修对象,对儿童诗的特性和教学方法进行推进型研究。

    1.分析儿童诗中的独特性的核心要素,合理制定基于语言教学目标。

    2.根据儿童诗诗句的文学性,探索教具的有效性及对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影响。

    3.关注教具的有效运用,探讨教师在儿童诗教学中提问和导引的有效性,梳理形成教学新行为。

    三、教研过程

    (一)微分析:聚焦儿童诗的特别之处,寻找诗眼

    主持人:在语言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类别就是儿童诗。大家都记得哪些儿童诗?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儿童诗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1:儿童诗中蕴含着特定的主题思想,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文字传达给幼儿,给予幼儿心灵上的启迪。作者的意图,即儿童诗的“诗眼”。

    教师2:儿童诗的“诗眼”往往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出现在诗歌当中。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被这一亮点所感染,亮点即是儿童诗的中心。如《小弟和小猫》中的诗眼为“讲卫生”,诗歌通过小弟前后的对比及小猫对小弟态度的对比,间接地告诉幼儿要做一个讲卫生、爱干净的孩子。

    教师3:对“诗眼”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浅表的文字面层,更应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意境下的种种精神、品质和情感。

    主持人:今天,程乐老师带来了一首原创儿童诗。大家找一找,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在哪里?

    教师1: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儿童诗《我的怪妈妈》的诗眼应该是“怪”这个字。

    教师2:我也觉得是“怪”,它最能表现这首原创儿童文学中的特定的思想,也最能充分、真切地表达作者对妈妈的情感。而且,“怪”这个字统摄了全篇诗歌。

    教师3:是的,“怪”在整个作品中成为点睛传神之笔。

    教师4:由于有了这个“怪”字,妈妈的形象变得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有艺术魅力。妈妈的“怪”可以称为这篇儿童诗的诗眼。

    ……

    我们的分析:

    高兴的妈妈很“怪”,让人喜爱,想亲近;生气的妈妈也很“怪”,让人害怕,不敢靠近。一个“怪”字贯穿了整首儿童诗,成为点睛之笔,也是诗歌中最传神的部分。教师聚焦儿童诗《我的怪妈妈》中的诗眼——“怪”,让孩子自然地理解妈妈对自己的爱,最后升华为自己对妈妈的爱,而不是生硬地说教。教学中,教师应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孩子的视角描述“怪”妈妈,从而让幼儿觉得“怪”妈妈亲切又有趣。

    (二)微观察:聚焦儿童诗的教具使用,直面问题

    主持人:教具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很好地支持了幼儿的学习。教师需要认真研磨教具的适宜性及教育性,让教具“活”起来。请针对《我的怪妈妈》现场的教学教具使用谈一谈你的想法。

    教师1:程乐老师分别出示“妈妈的五官”图片,引导幼儿倾听、观察并发现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如眼睛像月亮、嘴巴像小船等。

    教师2:活动中,幼儿单独描述五官的兴致不高,很难想象出妈妈高兴时和生气时分别是什么样的。

    教师3:由于所展现的五官是单个的、零散的、没有联系的,所以,在最后的想象创编环节中,幼儿想象的内容较为局限。

    教师4:针对“我的怪妈妈奇怪在哪里”这个问题,一位幼儿的回答是“卷发变直,一根根竖起来就像小刺猬”。于是,孩子们立马七嘴八舌地开始质疑:“这根本就不是怪妈妈,这是怪爸爸”“哈哈哈……这个是爸爸”。可见,孩子们对图谱范例有质疑。

    教师5:琪琪拿着自己画的怪妈妈说:“妈妈的生气是因为想提醒我做事要仔细。妈妈,谢谢你的提醒,我爱你!”这是对妈妈的爱的回应。

    主持人:刚刚老师们聊到示范图片“像爸爸”,的确导致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可见,教具的形象把握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我们的分析:

    建议设计整体的脸部五官图,“化零为整”,即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三个有明显情绪对比的妈妈的五官,为孩子完整且清楚地理解“怪”妈妈搭建了支架。教师可以借鉴动画片《大耳朵图图》中妈妈发火时的图——头发像火一样竖了起来,这样的妈妈呈现出了诗歌中妈妈生气时的夸张形象。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到了妈妈五官外形会变的特点,感受妈妈的“怪”,同时抓住了妈妈的典型情绪——高兴和生气,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地理解妈妈的爱,从而爱上高兴生气兼具的妈妈。

    (三)微倾听:聚焦儿童诗有效提问,反复推敲

    主持人:有效提问是推动幼儿思考与理解的重要支架。请大家剖析本次活动设计中程乐老师上课所提的问题,推敲问题的有效性,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1:核心提问都围绕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回忆,缺乏对诗歌内涵的挖掘,且核心提问下的追问较为零碎,不利于教师梳理幼儿经验。

    教师2:“你喜欢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可以修改为“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教师3:针对“妈妈‘怪在哪里”这一问题,可以追问“这时候,妈妈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教师4:针对“生气”的妈妈,教师可以这样问:“妈妈什么时候会出现生气的表情?妈妈生气是想提醒你什么?”

    教师5:在孩子们想象妈妈的眼睛、嘴巴和表情时,教师可设计提问:“妈妈会有怎样的心情?你妈妈的五官和这个怪妈妈有哪些不一样?你妈妈的五官像什么?”

    主持人:程乐老师原设计中有个亮点——问题前置,让孩子的倾听更有方向。在倾听第一段诗之前,教师用问题“你知道我的妈妈‘怪在哪里吗”,有效引导幼儿边倾听边思考,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好方法。

    我们的分析:

    儿童诗将精神品格与情感融入诗歌意境,意境的理解是实现幼儿情绪情感获得与宣泄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需通过引导语有效地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唤醒幼儿的诗歌体验,并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形成迁移和整合。因此,教师的引导语显得格外重要,它是内化幼儿情感、多元表达发展的关键。教师紧紧围绕诗眼“怪”进行了脉络式的解读,让孩子理解并感受“怪”带来的趣味。我们反复推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提问,努力使教师的提问“妙起来”,为幼儿完整表达及理解诗歌内涵搭建了有力的支架,实践“为思维而教”的教育理念。

    (四)微设计:聚焦儿童诗的环节层次,有序递进

    主持人:最后,我们来聊一聊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程乐老师今天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你觉得这样的设计合理吗?有什么发现与建议?

    教师1:第三环节中,教师让幼儿观察两张妈妈不同表情的脸,提问道:“这样的妈妈真奇怪,不过你喜欢这样的妈妈吗?”幼儿的回应比较单一。

    教师2:幼儿对诗歌的理解还停留在熟悉内容的阶段,未能很好地理解妈妈为什么会生气。

    教师3:第四环节中,教师出示幼儿妈妈的照片后,幼儿大多说到了发型的变化,基本没有联系到嘴巴外形的变化。

    教师4:照片中,妈妈的五官并不如教具中呈现的五官图那么夸张,照片实物反而局限了孩子的想象力。

    主持人: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要更好地紧扣教学目标,层层递进。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学环节顺起来呢?你有什么好建议?

    教师1:建议在导入环节增加“引导幼儿说一说对‘怪字的理解”的内容,让幼儿一开始就感受到妈妈与众不同的“怪”。

    教师2:是否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孩子谈一谈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帮助幼儿理解生气的妈妈也是爱我们的。

    教师3:同意,在最后的环节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妈妈进行诗歌创编,从而更好地表达对妈妈的情感。教师可以提问:“你妈妈的五官和这个怪妈妈有哪些不一样?”

    教师4:将第四环节变成欣赏完整的诗歌,使幼儿对诗歌结构有进一步了解。

    主持人:大家的意思是,在第三环节基础上增加画一画自己的妈妈;画完后,请幼儿根据自己画的内容进行创编。我们梳理一下,活动环节可以做出以下调整。

    我们的分析:

    基于生活经验的创编让孩子更有话说。幼儿的学习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学习理念,该理念适用于幼儿各方面学习,儿童诗教学也不例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回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与已有的认知经验发生冲突与整合,最终形成儿童诗的有效化教学。

    四、教研收获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老师曾说:“诗歌,天然的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儿童诗中的意境、韵律、蕴含与幼儿的想象、表达、认知方式是相符的,这也是儿童诗受到幼儿喜爱的原因之一。本次研修活动针对大班儿童诗活动《我的怪妈妈》展开,真正体现了团队研修的合作、互助和分享精神,让执教教师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提炼并解决问题,也让所有参与研修的教师研有所思,研有所获。

    收获一:真心喜欢,重情感体验

    活动中,不少孩子缺乏情感表达,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教师需要在活动中梳理孩子的情感体验,基于生活经验引导其体验诗歌中的情绪情感,深入感知儿童诗的内涵,避免说教式的情感教育。

    收获二:用心观察,重教具巧用

    教具的設计不仅是逗趣好玩,更重要的是引发孩子对诗歌的理解,从而理解诗歌内涵。教具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较好地支持了幼儿的学习,教师需要认真研磨教具的适宜性及教育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收获三:慧心思考,重表达表现

    教学活动要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引导其情绪情感的表达。幼儿不仅需要在诗歌的意境中感受真、善、美,同样需要为情感、认知和意志品质寻求一个获取与发泄的突破口。诗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其语言发展,启迪他们的智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