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问:让学生的物理思维走向深远

程胜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培育始于问题的探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主动质疑,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长期以来,教师囿于枯燥的灌输教学,学生缺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没有形成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以致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疑点,能促发学生主动质疑,产生表达自身想法的意愿,从而推动学生思考、提问.
一、开发教材资源,培养问题思维品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准确把握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材,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到高中阶段,物理知识变得抽象,思维难度也逐步增加,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为改变这一不良状况,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要依托教材中的“避雷针”“人造闪电”“电场小实验的乒乓球”“磁体悬浮”等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生动有趣.这些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物理研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度理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领悟物理的思想方法,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搭建求思索问平台
学生要留心观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会运用物理知识思考生活问题,提高自身的提问能力.教师要借助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领学生主动观察、提出疑问,并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遇到的难题,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拨开迷雾,让学生的认识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感性走向理性,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针对性,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要难易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大胆想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采用元认知训练,培养自我提问能力
元认知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自我调节,是对学习方法的优化,能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吗?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领悟?对于没有完成的目标,能采取哪些补救措施?教师要通过元认知策略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通过预习,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听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主提问促进自身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样就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提高记忆的效果.
元认知策略能依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学习任务要求,科学制订计划,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控反馈,从而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我评价,试图进行知识构建,提高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自我监测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合理设计一个提问框架,让学生借助于这一框架进行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厘清概念、弄清物理的本源,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探学积极性,并巧妙加以引导,不轻易否定、斥责学生的提问,哪怕是显得幼稚、荒诞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所思所想,要加以引导、规范,促进他们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在仔细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自主研究,解决疑惑.学生不仅要学会有疑而问,还要通过互相检查、共同探索学会无疑而问,使学习的重点更加明确.
四、科学评价提问,提供提问能力支撑
教师要转变角色,启发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改造,针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提问,使学生的逆向、批判、发散等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教师要变革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实践、探索,在尝试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将探索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未知的东西,探索可疑之处,进而寻求问題的解决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学,在信息分享、智慧碰撞中获得多样化的方法.
教师要改变传统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采用延时评价,让学生互评互学,采用鼓励评价,肯定成功的方面,对偏题的要予以引导,对错误的加以指正.可采用多元反馈,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形式,让师生形成纵横交错的反馈渠道,促进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教育.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将思考、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关注学生自我提问的能力,让学生会学善问,从而构建富有活力的物理课堂.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