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统编教材第二学段小古文教学策略
吴国伟
【摘? ?要】从第二学段学生的学习品质、身心特点和小古文的文体特色出发,恰当运用“激、读、猜、品、拓”等策略能解决小古文教学中“兴趣难养成、字音难读准、句子难读通、文意难理解”等问题,帮助学生找到与小古文对话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第二学段;小古文;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由此可見,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旨在了解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统编教材将学习小古文的起始年级从五年级降到了三年级。这个变化表明小古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正逐步上升。那么,第二学段小古文应该如何教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小古文教学的目标定位,落实“激、读、猜、品、拓”五个教学策略,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让学习兴味盎然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小古文产生兴趣,才能消减学习时的畏难心理。统编教材中的小古文每一篇都是一个贴近儿童的趣味故事。故事往往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以讲故事、看图想故事等方式,化古为今、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接触趣味故事中进入小古文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古文的特点,或说或唱,或演或赏,运用多种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共情
天真烂漫的“童言童语”往往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在小古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恰当的教学环节,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小古文学习呈现勃勃生机。例如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中,教师安排了“你会怎么救落瓮的伙伴”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进一步亲近小古文;还可以创设“得救孩子发表感言”的环节,借学生的口道出他们眼中的司马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这样的共情,会让小古文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激发信心
自信心的建立离不开成功的体验。小古文与现代文相比,难读懂、难理解。学生要想在小古文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小古文学习的信心,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策略的精心安排。第一,搭建心理平台,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也是文言,他们在幼儿时期已经有了学习经验,这能增强学生对小古文的亲近感。第二,给予关键学法,解决小古文理解中的“拦路虎”,减轻学习压力,增强学习信心。第三,要求充分预习,利用学习资源,消除小古文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阂,让学生学习时更有自信与底气。
二、“读”让书声联结古今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不变的主旋律,更是语文素养形成的主要实践途径。课堂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相信会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小古文的表达方式,结合教学目标,有序、有效地落实从读到诵的过程,使其声声入耳,句句在心。
(一)读准字音
小古文中含有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和异读字等,字音难读准是共识。如对于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中“冀复得兔”的“冀”,学生可以借助注音多读几遍来掌握。此外,对于《司马光》一课中“足跌没水中”的“没”字,学生需据义定音。它在此处读“mò”,意为“沉入水中,漫过头顶”。在教学小古文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查阅注音和字典来读准字音,还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校读”,从而准确认读类似“足跌没水中”这样的词句。
(二)读出停顿
小古文与现代文在朗读上的一个区别是停顿,正确把握句子的停顿是学生读通、读懂的关键。一般来说,能把小古文读到字音准确、停顿得当,往往表明学生已经能正确理解小古文了。正确把握句子的停顿有几个要领:第一,关注标点。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小古文中的标点一般是编者在编写过程中添加的,这些标点不仅有助于读,也有助于理解文章。其次,关注意思转折处和句子搭配停顿处。例如“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儿/得活”都是“谁干什么”的句式,朗读停顿具有共性。第三,关注语气助词。语气助词不仅是小古文的停顿点,也是语气表达的关键点。
(三)读出特色
“读”是小古文意趣表达的突破口,是学生学习收获的展示台。读的方式很多,如“转换角色读”“变换编排形式读”“配音表演读”“师生配合读”“尾句回环读”等。这些诵读方式有利于推进学习与巩固提升,也有利于体现小古文的表达特色与时代性。有了诵读的基础,背诵与讲故事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三、“猜”让文意自然彰显
“猜”是儿童感知世界、认知生活、尝试学习的独特途径,也是他们擅长且喜爱的学习方式。“猜谜语”“猜脑筋急转弯”更是学生课间热切追捧的游戏。小古文的学习融入“猜”这一学法,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学习体验。
猜,并非毫无依据地乱猜,而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猜,在教师学法指引下的猜,比如“前后字词联系猜”“结合生活实际猜”“借助注释猜”“根据课文意思猜”“借助插图猜”等方式,结合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小古文的字词理解和文意梳理就能在积极的氛围中完成。例如《司马光》一文中,对于“一儿登瓮”的“瓮”和“水迸”的“迸”的理解,就可以借助插图猜;对于“众皆弃去”的“弃”则可以根据文意猜。《守株待兔》中“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可以根据“复得”“不可复得”这对反义词去猜。既然是猜,就允许猜错,这样,学生的学习胆量变大了,思维得以激活,小古文的学法得以丰富。这样的方法在小学第二学段小古文教学中尤为合适。现代汉语是古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两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字义和句式有变化也有传承,因此让学生学会“借力揣度”,不仅可行,也是学习小古文的重要方法。
四、“品”让人物形象丰满
小古文教学中,积累文言文的语感,习得文言文的词汇与句式是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学生要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发现小古文中人物鲜活的个性,从而实现对小古文学习的充分落实。
小古文的句式很多,如倒装句“群儿戏于庭”、省略句“因释其耒而守株”等。第二学段的学生对小古文的表达方式还感到陌生,面对字词的深奥难懂,会比较心怯。因此,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借助探究与讨论的环节,通过对词句文意的理解,初步发现表达规律、文章主旨、人物品质等,不需要过多聚焦纷繁的句式和对主旨的深度挖掘。
第二学段小古文的品读应当立足教学目标的核心,要少而精。例如《司马光》一课中,通过探讨“为什么救出落水伙伴的人是司马光呢”,学生不仅从“光持石击瓮破之”中品出智慧,还从“众皆弃去”中的“皆”字中品出勇气和担当,司马光机智、勇敢的形象得以树立,这篇小古文成为永恒的儿童经典读物的原因也得以发掘。当然品读词句还可以借由“古今异义”“增补主语”等典型学法予以落实。品句探旨,深入浅出,第二学段小古文教学能做到“一课一品”足矣。
五、“拓”让文化精彩纷呈
教材中的小古文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要丰富学生的小古文学习,加强语感的培养与提升,拓展是离不开的话题。拓展可以是对原文的资料拓展,可以是同类文章的迁移阅读,也可以是对小古文本身的再加工。
(一)背景补充
因为小古文年代久远,文中的人、事、物、景皆已变迁。教学时,适时拓展一些资料,对学生理解小古文大有帮助。这类资料主要有“背景型資料”“解释型资料”“提升型资料”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环节以及资料的不同性质,教师可以选择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拓展,辅助学生阅读小古文。如学习《司马光》时,教师可以将它与现代文《司马光》进行古今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古文语言的精练。
(二)迁移阅读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统编教材撷取了“小古文原文”与“改编后的现代文”两种形式,拓展阅读可以此为依据。如教学《守株待兔》一课,学生可以根据篇幅、内容和主旨选择横向迁移阅读,也可以选择《韩非子》中的其他故事纵向阅读。其中,横向阅读可以选择课后阅读拓展中改编为现代文的《南辕北辙》,拓展阅读原文,进一步感知小古文蕴含的哲理;纵向阅读可以选择《韩非子》中其他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等。这些拓展必须要立足第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加重,不拔高。
(三)强调语用
小古文因为其特色鲜明的表达方式与时代特性,给语言文字的运用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条件。在小古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表演、补白等增强理解的学习方式进行拓展,也可以在课后开展讲故事、改编课文等活动。
第二学段的小古文教学既是一个新的起点,又是一个新的契机。找到适合学生与小古文对话的有效途径,探索精准的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周宏斌,毛伟东.小学文言文该如何教[J].考试周刊,2016(14).
[2]周恩娜.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新课程(小学),2014(7).
(浙江省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