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大计划”在基层电大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张忻 陈渝

    【摘要】“一村一大计划”项目实施以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但由于实施过程中基层政府在项目管理中的严重缺位,基层政府对学员的不认同,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亟需改进,让“一村一大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为了“一村一大计划”在基层电大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基层政府有效的管理和恰当的关注。

    【关键词】一村一大计划;基层电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4-0093-03

    【收稿日期】2013-10-11

    【作者简介】张忻(197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教师教育、远程教育研究;陈渝(1981-),女,四川乐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自2004年7月正式实施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知识的推广,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开展,为农村基层组织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对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人才需求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方便广大农村青年就地入学,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动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一村一大计划“项目实施以来,也存在一系列影响该计划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一村一大计划”在基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市县级政府在“一村一大”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严重缺位

    “一村一大计划“实施以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主要实施单位,并与相关基层政府签订合作管理协议,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市县级及基层村镇政府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一系列管理中严重缺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硬件设备相对落后,农村远程教育设施不健全,村级网络建设基本是空白。

    各级政府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政府没有参与政策支持、统筹规划,缺少与相关承办高校的合作,尤其是基层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缺少与培养单位的联系,没有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没有对农民大学生培养经费扶持的相关规定,没有建立稳定增长的农民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学员所在基层政府对“一村一大计划”学员没有专门的管理,更没有对“一村一大计划”学员的学习状况、学习结果进行跟踪管理,许多乡镇的“一村一大计划”学员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基本上都处于自发和与村镇政府管理脱节的状态,所在基层政府没有对“一村一大计划”学员进行定期考评。由于缺少相应的财政支持以及政府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中的缺位,从计划实施到现在,在市县级基层电大,该项目的生源逐年萎缩,办学规模逐年缩小,严重影响了计划实施目标的形成。

    2村镇基层政府对大学生的不认同,没有提供发展的空间

    “一村一”针对“三农”开设专业和课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本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可是地方党政领导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招生宣传、教学管理只是电大从自身发展需要而积极作为,没有成为地方党政领导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行为。基层村镇对此项目宣传不够甚至根本不做宣传,即使有村民参加了“一村一大”项目的学习,也没有充分利用人才,而是沿袭传统守旧的用人方式,只讲社会关系,没有给“一村一大”大学生发挥所学知识和专长的空间和就业环境。一些受访学员认为,村级基层组织没有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搭建创业平台,使毕业学员学有所用、才尽其用,虽然大部分学员认为学员所在村镇具有发挥他们所学知识的环境。基层村镇政府对“一村一大计划”项目大学生的不认同,导致参与这个计划学习的农村大学生因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而慢慢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愿望,严重影响了“一村一大计划”实施的连续性。

    3“一村一”学员年龄普遍偏大,学习理论知识的困难较大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在年龄结构、学习个体差异、社会家庭状况等方面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学员,年龄整体上差距较大,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其中一些学员在入学时就已经步入中年,有些学员入学前已是村镇干部,还有些学员本身就是农业技术骨干,有自己的家庭产业,在参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过程中就出现了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所投入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在文化基础方面,虽然大都具有中学学业水平,经过了入学考试,但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年龄较大的学员在入学后明显感觉到学习吃力,学习自主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不太适应网上资源的学习或集中面授的学习。

    由于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的不同:有村镇管理经验的学员,希望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强自己在农村基层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以前从事产业开发的学员,希望通过进修,多积累能进一步提升个人技术业务的技能,壮大自己的事业,成为真正的致富带头人;而另一些刚中学毕业不久的学员,则希望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谋求学业上、技术上或政治上的发展。也有少数学员抱着“混文凭”的思想,由于不少人较长时间脱离了系统学习,加上年龄较大等因素,在学习主动性、纪律性和自学能力方面,明显有很大的不足,给“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教学与组织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课程设置、教材、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教学计划,大部分培养单位理论教学比例占50%以上,但在实训内容和组织方式上,还存在实用性、新颖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有的培养单位对农村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过分强调单方面的技能培训,不利于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范围的扩大。

    由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启动实施前没有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专用教材的编写,导致大部分已开设课程没有专用教材。目前,大部分培养单位所使用的教材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培养目标和需求。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学员认为所用教材与所从事职业的适应性强,一部分学员认为所设置的课程、所配套的教材对提高专业水平的作用不大。

    在教学师资配置方面,由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一样,出于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重视,教学培养单位大多选派高职称的老师担任专职教师,但是这些高职称的教师所具备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农业推广和农村实践工作经验,还有些老师虽然长期从事系统科学研究,甚至在某些领域颇具影响,但与生产技术实践操作存在一定的距离,与受教育者的期望值和所具备的学习基础差距较大。另外,由于经费投入原因,培养单位从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中聘请作为兼职老师的专业技术人员有限,这些人员在教学环节中发挥的作用也不理想。由于“一村一大计划”专业的实习要求高,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投入的资金、人力和物力都较大,推高了学校办学成本,因而“一村一大计划”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亟待完善。

    二、促进“一村一大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让政府关注、积极参与这个计划的实施

    各级政府部门要为毕业学员搭建发挥专业特长的平台和空间,努力实现“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的规模化招生,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努力争取基层政府的支持,组织新任职的村组干部和社区干部就读相关专业,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做好毕业生的安置工作,学生毕业时对其德智体等方面进行全面鉴定,支持学员与所在地、县(市)、区政府签订合同。毕业后回村工作,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序列中。特别鼓励毕业生回家乡自主创业,创建科技示范园,并给予相关的特殊优惠政策。

    “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既定目标是使“一村一大学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头、服务作用,各级政府尤其村镇基层政府应着眼新农村改革发展全局,从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出发,努力搭建学员创业、发展的平台,给予他们尽可能的关注,尽可能给予政策帮扶和条件支持,使“一村一大”毕业学员在农村基层真正能够做到学有所用、才尽其用,建立“政府+高校+教学点+农民”协同创新,合力共建的稳固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模式。

    2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根据新农村建设对农业技术人才“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要求,需要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实施“专项技能——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把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员接受农业技能和农业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享受创业乐趣,为培养创业型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注重与农业生产特点的针对性相结合,把现代农业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灵活教学,打破传统模式,构建符合现代农业特点和生产进程的课程体系,并注重课程设置的完整性、系统性,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与行业相结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同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需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与农业生产周期性的同步。依照学员所在农村季节性、依赖性和生产周期性的特点,构建合理的工作与学习交互型的教学模式,实现“农时——课时”合理安排、学用同步的目标,突破教学资源瓶颈。

    3引导参与学习的学员培养综合能力素质

    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和各种实用能力上。对“一村一大计划”学员的培养,需要用制度约束,同时加强行政组织部门、行业部门、教育部门之间的互动,培养单位定期向乡镇组织部门汇报学员的学习情况,增强学员学习的有效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给学员提供了一种绝好的提升机会,如能力提升、学历提升、社交平台的扩展、社会声誉的扩大等多种积极因素。培养单位要用这些目标,引导学员积极努力参与学习,获得村镇管理、农业技术等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单位加强考核,带动学风建设,更新观念,创新培养方案。在学员中广泛开展思想教育,积极倡导“产学结合、学以致用、自主创业”的理念,突出教学内容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等特点,注重培养目标与农业人才需求的吻合,强化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4拓展新专业,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目前,西部市县级基层电大“一村一大计划”开设的试点专业大都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而发展农村经济所需要的操作型、实用型、技术型专业如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动物饲养、食用菌、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园艺茶学等专业尚未开设,不能满足广大学员与农村经济个性化需要,这无疑降低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影响力和实施的广度。由于农村各地区主导产业不同,在各区县教学点所讲授的内容也应当有所差异和有针对性。其主要目的是结合当地产业,注重学员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员参与学习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农村,农民已不再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已开始融入到市场经济中,所以,有必要开设市场营销课、计算机应用等课程,通过面授方式教会学员上网、学会浏览新闻、发送邮件等,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获取外界信息等。要充分利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提供的专业学习和教育技术,搭建学员与专家、学员与学校间的交流平台,这种平台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这样的平台,可以集中一个区域的学员进行教学,交流种植的经验和心得,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搭建学员与专家、学员与学校之间交流的桥梁,无论在何时,无论遇到何种技术难题,都可以与专家联系,寻找技术支撑,分享收获的快乐,实现“一村一大计划”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君实教育部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J]中国远程教育,2004,(5):43

    [2]赵云长兴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的问题及策略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34-36

    [3]李虹,韩广彬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宁夏党校学报,2010,(1):91-93

    [4]赵明建,汪前松关于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4):25-26

    [5]张莎莎,沈振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2011,(9):27-29

    (编辑/徐枫)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