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师身体语言运用探索

+刘伟
[摘要]身体语言作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十分吻合高校课堂的大班教学的特点,对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空间距离、视线、嘴巴、下巴、手势等角度探索身体语言的运用技巧,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身体语言高校课堂空间距离视线微笑下巴手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22-02
高校课堂的一般特点是大班教学,大班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不仅学生觉得自己是“无名无姓”,而且由于人数多,教师不太可能记住所有人的名字并一一对应,也有类似学生“无名无姓”的感觉,但正如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标明的那样,“无名无姓”的人往往缺乏个人责任感——这一结果不仅破坏士气和秩序,而且不可能促进学习,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导致教学缺乏“同声相应,同气交流”的效果,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方法之一就是教师身体语言的恰当运用。身体语言是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空间距离、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等,包括了身体的部分或全部的动作,这些动作是表达一个人内在世界的无声而真实的声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注意到学生的身体语言及时调整讲课的内容、讲话的速度或穿插提问、讨论等方式,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身体语言的专业知识,结合数年课堂实践的总结,从空间距离、视线、嘴巴、下巴、手势等角度探索身体语言的运用技巧,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调整空间距离
美国学者霍尔根据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四种人际距离: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在教室中,以第一排和讲台的位置计算,符合社交距离的宽度,即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大约1.2-3.6米。笔者认为空间距离在理解身体语言时具有基础作用,教师的举手投足有意无意地改变与学生的空间距离,进而影响彼此的心理距离。高校课堂中学生是萎靡不振还是精神抖擞,是心不在焉还是全神贯注,是百无聊赖还是求知若渴,这些情绪不需要通过有声语言的交流就可以观察出来。当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有兴趣时,会整个身体前倾,师生的空间距离在缩小,相反,觉得无聊时,身体会紧靠椅背坐着,此时师生的空间距离在扩大。
那么,教师怎样有意识地调整空间距离呢?直接有效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教师通过有意识的走动靠近学生,站在学生的中间讲课最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此时的接受程度也较高。第二种方法是教师利用视线来改变师生的空间距离感,教师如果善用视线,即使140人的大教室最后一排最角落位置的学生也会感到被关注。从空间距离来看,教师站着,学生坐着,而且高校教室的讲台设计一般高出地面20厘米左右,教师的空间感比较大,而学生一般只能坐在座位上,因此学生的空间感较小。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对师生之间空间距离的关注必不可少。
二、关注视线角度
眼睛向来被认为是心灵之窗,在心理学上认为从一个人眼睛的运动方向,可以看出此人心里在想什么,如果眼球跑到眼睛左上方,表示正在回忆;跑到眼睛右上方,表示正在创造,这点可能在专业测谎中更加实用,课堂上对眼睛的解读主要在于教师视线的角度。视线的角度主要有两种:直视、斜视。人际交往礼仪之一是要谈话时要注视人的眼睛,体现双方注意力的集中,表示自己的重视,但如果一直正视他人的眼睛,会让对方有压迫感,可能交流起来并不顺畅,这点在心理咨询中得到验证。心理咨询师的初诊接待中指出,当来访者开始述说时,心理咨询师要把视线转开,间或看一眼来访者,切忌直盯来访者,会造成来访者的紧张和压力。因此建议,当课堂上教师讲课时,教师的视线不要直接注视学生的眼睛,特别是在提问或交流时,否则,影响交流的效果。那么,视线放在哪里合适呢?身体语言专家建议将视线主要集中在由对方的两只眼睛和嘴巴组成的三角区域内。这样一方面学生的面部都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体现教师表现了对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又会减轻学生的紧逼感;如果是教师在讲课,可以将视线在课堂众多学生的脸上扫过,速度不要快,伴随说话的节奏,慢慢地扫视学生,有利于对全场的控制。
对于在大教室上课的教师而言,还要注意避免斜视。通常教师的斜视都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造成。教师讲课时会有习惯性注视的方向,当在视线外的学生发言时教师的视线可能是倾斜的,斜视会给人轻蔑感,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对其漠不关心,瞧不起自己,更会激起学生对教师传递内容的不认同。实践中,还有个别教师整节课视线越过全班学生的脑袋看在教室的后墙壁上,这一习惯做法更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控制嘴角的走向
英国伦敦学院的鲁斯·坎贝尔教授认为,人类的大脑里有一种“反射的神经元”,它不仅可以促使大脑识别面部表情和动作,而且还能够向面部肌肉发出指令,做出与所见表情相似的面部动作。换言之,无论是否意识到这一动作的发生,人们都会在脸上复制出见到的表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教师要笑脸示人,即使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也不例外。教师的笑容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并且决定学生回应教师的方式。嘴角的身体语言主要强调嘴角的走向,是往上提还是往下撇?嘴角往上提,会很容易形成微笑,而嘴角往下撇,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状态不佳,进而影响到学生上课的心情。为什么微笑具有这么大的感染力?丹尼尔·戈尔曼在《社交商》中给出了神经学的解释,微笑比其他任何表情都有优势,因为人类的大脑偏爱笑脸。在所有的表情中,大脑识别笑脸最快,也最容易,这个现象叫“笑脸优势” 。当我们向某人微笑时,无论真假与否,对方大多会自然地回馈一个甜美的微笑。
教师自然希望课堂的气氛轻松愉快,当教师心情舒畅的时候,笑容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关键是教师心情沮丧、郁闷、烦躁、无聊时如何处理,笑不出来怎么办?方法之一做出笑容。笔者在实践中采取“八字推提法”做出笑容。“八字推提法”,即把大拇指和食指张开,其余三只卷起指向掌心,这样手掌整体就形成一个“八字”形,把手掌放在下巴和下嘴唇之间的位置,其余三指顶着下巴,张开的两指分别放在嘴角稍外侧的地方,放好后,整个手掌往脸部上方稍稍用力,一个笑容就形成了。通常遇到笔者实在笑不出来时,在距离教室10来米左右的地方就采用“八字推提法”,形成笑容,然后保持1-3秒,在继续推提,大约做到5、6次基本上到教室时就有面带笑容。当身体“假装”出某种状态足够久时,思维也会开始采取相应的态度。
四、合理利用手势
在整个身体部位中,手是最特殊的,上可以摸头、下可以摸脚。手和身体其他部位组合产生的含义大大丰富了身体语言的表达内容,比如,摸头发,扶额头、摸鼻子,捂嘴,托腮,环胸……课堂上,学生出现的手势会有很多,比如,在教师讲到某个问题时,学生一直看着教师,但拇指和食指呈八字形虚掩在嘴唇上,其余三指托住下巴,此时教师可以停下问学生对所讲问题的看法,因为学生的这一手势可能代表他不同意教师所讲的内容。这一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启动他发现新事物的创造性思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班级里的威望与地位,增强其自尊与自信;又如,当一个学生站起回答问题时,手不由自主的挠脑袋,这时教师就不能一再追问,而应该稍停下来等学生思考一下,或许会有答案。
课堂上,教师可能的手势有手掌向上,手掌向下,只伸一指。比如,希望学生回答问题时,是只用食指指着某位学生,还是手掌打开,掌心想上,手指呈45度向外倾斜请这位学生回答呢?相较于后一种的开放和友善的姿态,前一种命令的意味更浓。手掌向上,表明手中没藏有东西,这是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的结果,代表自己是坦诚的,而手掌向下,则代表压制;单一手指直指某位学生更是不尊重,甚至挑衅的表现。有时教师会随着讲课的内容张开手臂加以强调所讲的内容,传递内心的情感和能量,这是很好的方式,但是在张开手臂时,如果手肘是向下的,那么手臂张开并不能产生任何的能量。手肘的重量把所有能量向下拖,就像负着重物一样,其方向指向地面,而上臂受到刺激贴在身体两边,能量无法流出教师的身体。
“舒展眉头、擦亮眼睛,收缩你的背部而不是腹部,用稳重的语调讲话,……除非是铁石心肠,不然心一定会被慢慢的溶解。”詹姆斯的这一极具帮助性的建议有利于教师通过身体语言来掌控课堂。身体语言是复杂的,师生的眉毛、眼神、嘴、手、胸、肩、背、臀、腿、脚尖的方向等都在表达双方没有言之于口的内心世界,教师的课堂环境限定了身体语言发生时的情境,但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还要结合一致性、整体性等原则解读自己与学生的身体语言,以期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威尔伯特·J麦肯齐著,徐辉译.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高等院校教师的策略、研究和理论(第十一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英]亚当·皮斯,芭芭拉·皮斯著,佘引译,严冬冬校译.身体语言密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3][美]戴维·布鲁克斯著,佘引译,严冬冬校译.社会动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雷艳]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