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民族音乐教学
张瑞
摘 要:弘扬民族音乐是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熟悉并热爱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成为笔者及初中音乐教师的一项教学工作重点。笔者以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三个课例为例,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和研讨,旨在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领悟历史悠久的中华音乐文化,感悟音乐作品中传递的中华民族精神,让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心灵,使民族之魂永存。
关键词:民歌学习;戏曲传承;古诗词吟唱
中图分类号:G40-014?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8-0091-02
引 言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其基本原则中有一条是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中。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悠久深厚的历史沉淀了具有独特风格特征的中华民族音乐。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苏教版初中音乐教科书中民族音乐的内容尤为丰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仅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就连不少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一笔带过甚至是避而不教。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地思考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感悟,积累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一、巧妙运用民族乐器助力民歌学习
无论民歌还是民族乐器,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们都是中华传统的音乐形式,有着很多共性,如源于人们的即兴创作、有相同的地域风格、有别于西方音乐的线性单旋律织体等。这些共性使得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当今社会,家长很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他们会选择让学生学习一种甚至几种民族乐器,但是专门学习民歌的少之甚少。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如果把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用学生民乐学习的基础和成果助力于民歌的赏析和探究,那么一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课例】民歌《无锡景》
这是一首流传极广的江苏民间小调,全曲介绍了近代无锡的历史、风光与特产,细腻地表达了当地民众对家乡眷恋、赞美的情怀。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独特的音乐风格,笔者创设情境,出示了一组江南风景图,同时用琵琶演奏《忆江南》,巧妙地运用流行音乐风格的琵琶曲紧抓学生感官,在轻松美妙的乐声里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到了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边。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抓住第3、5、11、13、15小节的特色音型进行细析(见图1)。
这几组音符运用了模进和重复手法,一线贯穿,是江南小调风格的体现,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笔者在教学时邀请了一位有此特长的学生用琵琶特有的推拉琴弦技巧展示了上述几组特色音符,还用琵琶伴奏教唱旋律,指导学生感受和表现小桥流水般的下行趋势,将这首歌曲婉转细腻的音乐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上课模式在学生眼里是新颖别致的,用琵琶为歌曲伴奏是民乐与民歌结合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带来了新鲜感,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对他们的文化熏染。
二、表演助力戏曲传承
中国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的艺术瑰宝,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及表演艺术这几部分综合而成,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初中阶段的学生兴趣广泛,喜欢并善于模仿,有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初中阶段如果把戏曲教学定位在模唱上,不仅形式单一,不能体现出戏曲的综合性特点,也不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笔者抓住了戏曲的一个重要特征:“假定的真实”,即以戏曲的虚拟性特点展开教学。所谓“虚拟性”就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模拟生活实际的表演,他们一个转身、一个眼神、一个抬手就能高度浓缩所有的语言和情感。例如,在京剧《三岔口》武生和武丑的对打戏中,两位演员在只有桌椅的舞台上,用夸张的动作和眼神表现摸黑打斗的情景。可见不用唱腔帮助,肢体语言也能给人极大的艺术享受。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笔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戏曲表演的肢体语言上,通过采用虚拟、夸张的表演手法让学生将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
【课例】京剧《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在欣赏作品时,笔者首先出示唱词:“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中庭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笔者邀请了几位学生,让他们分別表演唱词中的动作,如“看大王”“和衣睡稳”“出帐外”“轻移步”和“猛抬头”,学生认为动作很简单,他们基本上都用生活化的动作完成了。随后笔者剪辑播放视频中的片段进行对比,学生立即被戏曲中舞蹈化的虚拟动作所吸引。紧接着笔者带领学生揣摩戏情和虞姬这个人物的特征,体会剧中人物抑郁、愁烦的情绪。最后笔者要求学生随着音乐唱腔模仿视频中京剧演员的动作,一步步引导学生体验戏曲的内外交融,感受戏曲的规范、章法和韵律。课后学生感慨道:“真是不看不知道,京剧真奇妙。”
三、多项举措助力古诗词吟唱
古诗乐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诗词吟唱,如《阳关三叠》《忆江南》《水调歌头》等。要想较好地完成这类歌曲的教学,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作为基础;要为学生营造古风古韵的艺术氛围;要潜心寻找音乐学习中的切入点和闪光点[1]。笔者认为,除此之外,在教学方式上还要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摆脱说教束缚,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经过实践打磨,笔者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步:首先布置任务导学,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深层次地了解学习内容,从文学角度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其次在课堂上要完成歌曲学习,在演唱的细节和音色处理上给予学生指导;最后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前面两个步骤是铺垫,是自我展示的基础。其中第二个步骤至关重要,是学习的精髓部分,直接关系到后面展示成果的质量,教师必须精讲。第三步就是一个成果展示,前面所有的付出都会在这里得到回报。教师必须创造参与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并形成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