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杨志武 孙世萍 杨雪
摘 ? ?要:知行合一导向的科研人才培养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之一。文章从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科研兴趣、创新思维导向、凝练科学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四个方面阐述知行合一导向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例,提出知行合一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知行合一;科研能力;大学生;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5-0073-04
2015年,党中央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战略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战略部署中可以看到,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高校基本上仍然以传统培养人才的模式为主,以课堂上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本科生的以知行合一研究导向的科研创新训练并不频繁,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待于增强。
知行合一是将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结合的命题,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为理论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环节,强调了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二者相互共生的关系,深刻阐释了理论学习对具体实践的指导和具体实践对理论学习的深化[1]。亦即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和认知权为主要教授方式,形成翻转课堂的开放式教与学的灵活方式。对于新时期倡导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来看,知行合一的理念是培养科研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会有质的跃升。
一、开展知行合一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兴趣
兴趣是人类持续学习并产生自己独到见解最好的老师,因此,想要学生对科研训练产生动力,必须培养学生科研训练的兴趣。科研训练不仅包括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坚实的累积,还包括将这些知识准确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对现实的问题也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而知行合一的理念可以将学生的课堂知识积累不断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当中,在实践中体会科研训练给学生带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进而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客观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得出学生自己对该问题的见解,并通过文字的正确表达来诉诸实践,如此良性循环,不断激发学生对科研训练的兴趣,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科研思维。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创新是以科学研究的生命之源,创新思维贯穿于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部分,对于科学问题的判断、推理与论证等都需要创新,创新是以语言为主的纯粹的思辨,从发现问题到根据推理规则证明命题真伪的思维形式的论证再到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结论过程都需要创新思维。知行合一理念的科研训练模式完全能锻炼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创新思维导向,从问题的提出、对于问题分析的理论框架、数据来源及实证方法的每一个过程都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正是这些创新思维的锻炼才能够使得学生对科学问题研究提供更加严谨的科学结论,有助于该问题所隶属理论的进一步补充完善[2]。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凝练科学问题的能力
科研训练必须研究对不同条件下人的可能行为的假设,验证“条件—行为—结果”之间的内核关系,以此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依据。知行合一的理念可以在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凝练未来可持续研究的科学问题[3]。科学问题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人(以及人组成的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如何配置自己拥有或可支配的资源,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最大效用或利润;公共政策及其变化如何影响个人和经济组织的行为,在他们依据自己可支配资源并且受限制于既定约束条件追求最大效用或最大利润的同时,借助于他们追求自己最大效用或利润的行为,实现提高整个社會资源配置的效率并且(或者)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政策目标。
科学问题的凝练必须要从经济学理论进行入手界定,经济学理论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臆断,完全是客观的,且具有明确的假定范围,因此必须从知上来进行严格的经济学循环训练[4]。知行合一代表着按照严格的经济学理论的边界进行现实问题的探寻,这些问题要充分考量加以描述,运用客观数据进行分析,来发现科学问题;通过对于科学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逻辑上层层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来验证科学问题的真伪。
(四)有利于提高科研团队的协作能力
知行合一理念的科研训练通常是以3—7人的项目小组形式开展,项目小组的成员首先要确立整个科研训练的整体目标,然后将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身上,实行权力下放,强调责、权、利三者统一。每一个成员在确定整体目标之前,都需要提出自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然后大家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激烈的碰撞,最终形成该项目研究的科学问题。确定科学问题后,对于文献的查阅与整理需要每一个成员按照研究问题的每一部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一起讨论最终的文献形成,通过文献的梳理进行科学问题的整体研究提出整体分析思路、合理的假说并进行数据的搜集与整理,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这些科学问题研究的每一部分都需要每一个成员的通力协作,各个环节之间丝丝相扣,一个环节出现纰漏,会影响这个项目的研究进度。所以,项目的每一个成员必须发挥自己应有的合作能力,以期实现项目的顺利完成[5]。
二、知行合一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案例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5名本科生通过参加2016年7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组织的《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研究》课题调研活动,指导教师通过知行合一的科研训练方式,启动了以《金融支持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问题——以黑龙江省为例》的科研项目训练工作,该项目最终荣获第十五届“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710224121)”的评审,成功立项并于2018年结题优秀。本文通过该项目的分析来具体阐述知行合一理念下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一)组建科研项目团队
相关指导教师于2016年在北京参加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组织的《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研究》课题的研讨会,随后,课堂上进行宣讲招募调研队员,学生进行自愿报名,最终招募了29名调研学生,其中5名对该项目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申请组队来进一步研究金融支持问题,这些成员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熟练掌握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数学功底与外语能力很强,曾经多次参加美国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并获得奖项,为本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非常全面、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这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相关教师的科学研究中,并且具有省级、校级SIPT项目的申请及撰写报告的经历,具备很强的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科研思考、团队组织、协作、沟通、管理能力。
(二)凝练科学问题
科研训练的重点及创新之处在于提出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凝练来源于现实问题的观察及分析,科学问题的验证可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该案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结合农业经济、农村金融相关知识分析黑龙江省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研究背景:首先,从政策上强调国家和黑龙江省政府对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题发展上的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和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农村金融的扶持作用。其次,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需求上进行分析,由于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具有经营规模大、盈利能力强、销售渠道畅通等明显优势,在资金需求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断向规模化、长期化、多样化方向转变。然而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存在着融资困难,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等问题。最后,结合黑龙江省在发展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和创新金融服务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来分析金融支持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问题。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与资金缺口的关系是什么?资金缺口的弥补主要来源哪些机构?农业经营规模主体的资金需求及各个机构所提供的资金有着何种差距?政府部门在金融支持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问题上起着何种作用?如何权衡政府部门和各个机构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的内在逻辑?我们都可以研究寻求客观的答案,探索提高金融支持效率的途径,提出符合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于研究背景的分析,项目团队凝练的科学问题是不同机构的金融支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是否都得到了满足?从研究视角上看,本项目很独特,范围小且目标明确,对于样本地区的选择具有针对性。
(三)评述相关文献及理论
科学问题提出后,需要对前人的已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评述前人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以此来进一步提出本项目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体现本项目的独特之处。
本项目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文献主要涉及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理论,从需求、供给及供求均衡三个方面,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文献分工,阅读相关书籍期刊,结合网络大量外文文献进行搜集、阅读、整理,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内外的现状,梳理已有的文献成果,进行述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阅读并撰写文献综述,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讨论并整理出最终的文献述评,每个人整理文献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PPT展示自己的文献阅读成果,其他学生可以随时提出异议,直到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根据述评结果最终确定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目标及创新之处。项目组成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这样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成员都围绕一个目标而不会怠慢,确保项目的进度有序进行。
(四)确定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科学问题的理论解答集中在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内容建立在述评相关文献及理论基础之上,黑龙江省这样一个农业大省的具体环境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会产生什么影响,黑龙江省采取的金融支持政策又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产生何种影响,这都要在分析框架提出。
项目小组成员通过分工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与探讨,一方面从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资金需求分析,基本的判断认为:(1)黑龙江规模经营主体种植农作物由于租金较高,使得其单面积收益有限,当规模经营主体发生资金缺口时,由于银行较高的利率往往会限制其借款,或者只向银行借贷维持基本农业生产资金来维持规模经营,这就使得资金缺口对规模经营主体正常规模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由于农业生产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规模经营主体虽然可以通过抵押耕地方式进行贷款,但是由于耕地收益有限,也会限制银行对其贷款。(2)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生资金缺口主要是因为购置生产资料,而农业生产特点决定着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投入生产资料,而银行审批时间过长往往会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因此,贷款等待时间长也会制约着规模经营主体向银行贷款。
另一方面,项目小组成员从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对金融支持的看法来分析,基本的判断认为:(1)无论是专业大户、合作社,还是企业,普遍认为金融機构贷款较为困难。之所以出现这种共识,是因为对银行来说,必要的担保与审批是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但对规模经营主体来说,向银行贷款,需要提供各种担保与手续,审批成功后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才能拿到贷款,这就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经营,甚至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2)无论是专业大户,还是合作社,普遍认为融资活动对其增产增收作用有限,甚至大部分认为没有影响。之所以出现这种认定,是因为专业大户、合作社融资活动主要是民间借贷,用民间借贷方式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而民间借贷具有一定利息成本,因此,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虽然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维持了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对规模经营主体增收增产作用有限。
(五)进行实证分析
由于经济学的研究是探索客观世界、客观规律,那么其结果就必然要经得起独立验证,不以研究者个人为转移;我们可以提出新观点,我们也可以去证明(或推翻)某一观点及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这都需要我们用现实的数据去验证我们提出的观点,而不是带有主观的倾向。实证分析建立的前提条件是要给出明确的研究思路,即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逻辑体系,说服读者按照这一思路得到的结果确实可以回答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并且对涉及的现实问题提供方案[6]。
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数理运算能力,计量经济模型的选择与运用的能力,根据文献归纳及自己的计量知识的运用来选择实证模型,经过指导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不断的查阅计量方法,本研究最终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的影响程度,测定不同县域、不同类型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指数。
模型确定后,需要的是现实数据的支撑,本研究依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组织的《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研究》课题对黑龙江省龙江县和林甸县的种植大户和农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共收回500份问卷,但由于部分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问卷中有关数据缺失,最终选择483个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作为研究对象。样本具体分布为龙江县179个种植大户、47个农业合作社,林甸县222个种植大户、35个农业合作社。调研采取项目小组队员为组长,对农户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
(六)提出政策建议
传统的学生论文都是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范式进行写作,基本上就是现状—问题—对策这样的方式进行,完全不是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经过这次锻炼,让学生完全摈弃了传统的报告撰写方式,从更规范的实证研究的角度去撰写。最开始撰写报告的时候,学生总纠结于统计检验,完全忽视了经济理论和专业知识,经过几轮的修改与理论的深刻理解,学生更注重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研究结果。学生在写对策建议部分是泛泛而谈,没有针对实证的结果进行深刻的分析,造成了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两张皮,对策建议和实证结果缺乏严格的逻辑关系,感觉像“被迫”在做游戏,不尊重科学的感觉,通过几次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及学生的不断整改,学生已经向真正的科学研究方向过渡,这个课题开始申请到最终的结题,学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潜能,主动接受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的科研训练,锻炼了自己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使得自己研究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得到增强。
三、知行合一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实施以认知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就是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缺乏以认知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现代本科生教育应该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采用亲身体验与实践、情感体验、思维导向等知行合一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通过具体化、情景化、感觉为先,依赖经验和技巧的行动学习、项目参与、操作练习, 跟隨导师等方式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更加积极;然后更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学习主要依赖语言、副语言和超语言以及动作模仿,让学生去理解其他的相关主体的人工的、抽象的、概念的语言,比如调研对农户的访谈;最后,根据总结反思、撰写报告、辩论推理、思想实验等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开放以学生为主的轴翻转课堂
即从“先知识后能力”反转为“先能力后知识”的教与学的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先学习知识为主,然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弊端就是很多知识学生并不感兴趣,导致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脱节。轴翻转课堂是先培养学生提炼问题的能力,然后带着问题去寻找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兴趣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对问题的剖析更为深刻,更为严谨,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功底更为坚实。
(三)夯实学生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
经济学理论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生必须学好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功底,增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课的课时,各年级应开设不同阶段的经济学课程,这些理论的学习要给予学生现实问题的思考,辅以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剖析问题的思辨能力。定期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考评,不单只是期末考试的考评之一,经济学的学习必须是日积月累的叠加,不是只为了考试通过。课程的设置必须要重视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对于学生数据处理能力也必须要加强,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空余时间需要加强软件应用能力,为学生的科研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石。
(四)转换教师角色
科学研究与教学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灌输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协调者;是促进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推动者;是以身作则,说给学生听、做给学生看、提问与对话的示范者;是启发学生学习思考,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推理方法,寻求真理的启发者;是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关系的沟通者,使学生不会惧怕教师,更会把内心真实的想法告知教师。教师的这些角色会帮助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有针对性,更有目标。
参考文献:
[1]谢笑珍.再造“知行合一”的大课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2]彭喜保.“知行合一,双核协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农业教育研究,2016,(6).
[3][美]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朱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6.
[4]田国强.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路径[J].经济研究,2015,(12).
[5]李翠霞,黄凤,余志刚.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6]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