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方式的探讨
辛建中 刘东风
摘 要:“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在工作中将自己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数以亿计技术性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为社会输送更多工匠型人才,实现学生人生出彩的机会。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实际,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精神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方式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工匠”的内涵也富于更多科研、精细、聚合,社会分工更加细密。“工匠精神”是人们在工作中将自己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必须渗透到各个行业,才能谈得上智能制造。“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任与取向,这种精神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着力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继承与借鉴工匠精神
称得上“工匠”是指专注于某一领域、并在这一领域进行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完成整个工序,不断积累身怀技艺的人们。而“工匠精神”是“工匠”身上透露出来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用户至上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同于社会上还存在着心浮气躁,追逐“短、平、快”带来的经济利益,不惜牺牲商品品质的企业,则更加注重于长远的、符合大众需要的一种敬业、精准、创新精神和中国智造之魂。
我国古代就有“士农工商”一说,其中“工”便是工匠,所相应的工匠精神就是工匠艺人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雕细琢、创新创造就是我国工匠一直秉承的精神,如古代木匠祖师鲁班、隋朝建桥工匠李春等,这种精神不仅铸就了民族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如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培育当代大学生工匠技工与富有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陏唐时期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其“匠人精神”被发扬光大。日本先进制造业得益于专注与吸收、创新与精细,自隋唐时期,他们主要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并发扬光大。近现代日本在学习欧美国家先进科学,同时也不断改进与独立创新。日本企业生产和研发同步,学习先进技术也注重创新,否則不进则退甚至倒闭。日本许多创新科技的投入大部分是企业行为,由政府主导的科技研发数量,仅占日本科技创新20%。可见日本企业科技力量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而企业中的“匠人精神”光大又是日本科技发展的源泉。
制造业强国之一德国,严谨细致、潜心探索、攻克钻研的工匠精神,使企业发展长久不衰。如西门子公司为保持其技术领先,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资金占年销售额的10%之多。德国企业员工遵循的规则是“标准、完美、精准、实用”,且止于至善与认真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根植于员工内心深处。德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是深受尊敬的职业,他们是打造德国制造的力量,企业所创造的2300多个世界品牌,依赖于德国人“工匠精神”状态下生产制造,依赖于德国人哲学思辨能力与善于学习,依赖于崇尚科学与乐于动手的社会土壤。正是因为这种工匠精神,才有今天人们对德国产品的喜爱与推崇,使德国经济能够屹立于世界前列。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千万个工匠的重任。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首先应打造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学习环境与校园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制度与教学管理跟进,治学理念严谨至善,以精益求精、极端负责与教学卓越的教师队伍,影响、感染和调动学生思想认识的转变,形成严肃认真与乐于学习的班风学风校风。在社会层面,不断营造对技术和劳动的尊重氛围,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各项政策与制度上呵护工匠精神。
2 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匠精神光大的社会文化价值有待提高。社会价值观念上,多数“工匠们”价值未得到尊重、“工匠精神”未得到弘扬、“工匠”地位未得到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宏观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正是发展良好机遇。由于对“工匠”社会地位、对工匠精神的崇尚还没有广泛认可,因而对人才观念及家庭、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工匠”培育面临“国家热、社会冷”的困境。微观上,企业生产经营短期行为情况严重,追求高额利润,产品服务压缩成本,不舍得研发投入,生产过程工艺不精细,产品附加功能不多,广告宣传虚假,进而企业文化特别是追求质量为先、弘扬工匠精神不足。因此,光大“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需要方方面面的营造与维护。
(2)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力度尚显不足。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育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工匠”产出,制度设计、教师队伍、激励机制、教学模式和校园文化等配套措施,需要完善和深化,教学管理方式围绕工匠精神的弘扬而加强建设。
近些年,不少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加强专业理论教学并增加了实训课程、实践环节教学,鼓励教师组织学生项目教学、大学生技术创新教学等一些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混合式学法等,由于各个学校环境与制度条件的限制,工匠精神的培育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学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不适应企业需求,安排实习实训不灵活。政府、企业和学校缺乏有效沟通,学校提供的合作项目,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学校课程设计内容与企业培训内容不衔接,造成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
3 工匠精神贯穿到职业教育全过程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贯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能够促使工匠精神不断内化为大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自律行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应用型技术学生的职业生涯基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工匠精神更是大学生们长远发展的持续源泉。
高职院校进行各个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时,将本专业、本行业领域的工匠事迹及精神贯穿教学中,教师讲授本行业领域的工匠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内涵与外在、代表人物、经典案例等,使大学生感受自己所学专业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并专注专业知识学习,同时学生形成自身的思维和言行具备职业特质。
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相关工匠精神的体验和培养环节。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动手、视觉、感触等更大,便于让学生感悟到专业理论知识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成就感,更能够让学生领略到专业的魅力。
高职院校在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合作培养与考核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实习学生尽快学习企业精神并融入企业文化,学习优秀职工的尽职尽责、踏实奉献、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优良精神,在毕业实习期间进一步感悟和强化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应重点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双结构型”师资队伍。分批安排教师深入到相关企业工厂,掌握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发展趋势等,感知核心本质的工匠精神,广泛搜集生动鲜活的能够反映工匠精神的真实案例,既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又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培养。
4 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
工匠精神是中国文明历史代代传承的,中华民族丝绸、陶瓷、建筑、玉器、雕刻及生产工具等,都蕴藏着世代工匠们心血与凝聚着的精神,工匠精神不仅需要传承与回归,更需要创新和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同样承担着是培育国家工匠,培育以敬业进取、技术精湛、追求严谨、勤于学习等工匠精神为主的当代新人,致力于探究高职院校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为国家建设输送大批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结合高校育人功能,从思想教育、实践锤炼、文化营造、制度激励等方面做好文章。
(1)工匠精神嵌入到思想教育。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相同,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教学,工匠精神更凝聚了劳动者力量的精神,称得上工匠,必然有着虚心、恒心、细心与好学上进心等“匠心”,因而其行为便是规范合理、追求精细与创新劳动。首先,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崇尚职业技术、热爱专业技术、增强技术技能,增强职业自信心和荣誉感;其次,在人文知识的课程中,结合古今中外工匠成长事例,讲述工匠大师立志、磨砺与钻研的精神,把工匠精神感染并内化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品质。第三,把工匠精神融入各门专业课教学中,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教导学生工匠精神最初是通过学习而来,只有内化求知欲望,才能逐渐积累形成有职业道德,德技双馨的职业人格。
(2)实践锻炼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融合工匠精神的教育,但实践锻炼更利于专业技术的掌握,乐于动手、熟能生巧、手脑协调的实训、实习活动,更能磨练工匠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专心致志与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首先,加强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岗位上锻炼工匠精神。实习期间中,企业安排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的优秀员工收受学生为徒,使学生在拜师学艺中养成工匠那种恒心、耐心与细心的优良行为。第二,加强学生专业技术技能训练,选拔技术能手参赛。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特色,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技术训练基地,例如计算机科学技术类学院为培养大学生IT行业、软件技术、智能制造人才,发挥专业教师作用,利用现有教室建设:Andriod应用开发工匠工坊、游戏应用开发工匠工坊、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工匠工坊、软件设计大赛工作室、云计算应用工匠工坊与大赛工作室、网络工程技术应用工匠工坊与大赛工作室,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实践工作室。让学生将专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匠工坊得到技能练习,在训练中遇到问题再回到课堂或指导教师的解惑。养成求知、探索学习风气,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第三,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投资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区,制订政策鼓励与指导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第四,制订政策鼓励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形成,激励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为培育卓越技能人才提供师资资源。
(3)工匠精神融汇在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院校应着力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环境。首先,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匠文化,教室、走廊、宣传栏等校园内展示古今中外工匠图像雕塑,文字或视频介绍等,宣传学校历年校友成功成才事迹,烘托鼓励在校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浓厚历史文化。其次,在专业技能国家竞赛及省部级竞赛事项,应积极鼓励学生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赛。通过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又能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致力于以工匠精神为主要内涵的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研制宣传工匠精神的校园网站或网页,宣传工匠成长案例,展示工匠的工艺作品。根据各专业特点和技能大赛赛项成立学术科技型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实践活动。由专业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技能大赛获奖学生为社团骨干成员,既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又实现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传、帮、带”,为培育工匠精神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4)建立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加强政策制度的建设,使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养成规范化。首先,高职院校要进行顶层研究设计,制定长远规划,为培养工匠精神做好保障。其次,制定和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规章制度,从教师队伍,资金投入,激励管理等方面规范工匠的培养,引进行业领军人物、企业工程师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使培养工匠精神,有规则可循,促进工匠精神培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三是要建立工匠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如建立和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培养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和完善工匠培养和发展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内容要保證评价工匠精神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5 结语
职业教育是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振兴职业教育需要重塑和弘扬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上,培养方案设计、激励机制完善、文化氛围营造等服从于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专业技术工坊、技能大赛工作室、学生科技兴趣社团、校企合作研发室和优秀毕业生就业推荐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激情与积极性,也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松楠.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8(10).
[2]李皓,向玉乔.工匠精神: 劳动实践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引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0):130.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4]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
[5]金璐,任占营.依托技能大赛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