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传统 忠于孩童
冯洁晖
老园新建之路并非“革旧图新”,没有因为走向了现代,就舍却了历史和自身传统的一切,而是试图将事物放到原点,在查漏补缺中一步步还原真相,还原了幼儿园该有的样子,也还原了孩子们的真实世界。
这里是南京市爱达幼儿园(以下简称爱达园),这所1997年建制的老城區配套园如今因受到地理位置及传统教学楼空间设计的局限而显得“狭小”,似乎不再适合孩子们了。同时,教师队伍年龄两极化、缺少园所自己的课程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教育局的扶持下,依旧是原址,依然还是原来的园舍,改制以来,爱达园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焕发新生。
玩:孩子们才是专业的
幼儿园课程既是能够赢得家长口碑的教育品牌,更是对园所自身文化的合理定位。2013年之前,还是南京市建邺区实验幼儿园分园(以下简称建实幼)的爱达园无论是在园所课程还是在文化建设上都延续着建实幼在体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特色。拥有近20年体育课程建设经验的严星路园长认为,爱达园需要将这种积淀传承下去。
恰逢教育局开展“小学体育老师进幼儿园”工作,隔壁来了一位擅长篮球教学的老师,爱达园结合自身场地和人力资源,以及常年球类活动的体育教学经验,开始专注于将篮球打造为本园特色。
不同于成人的纯粹技术性教学,在爱达园,篮球成为了游戏道具和锻炼器材,并逐步渗透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晨间锻炼中,在器械操中,在韵律操中,在体育活动中,在班级环创、区域主题建设中……从器械游戏和以幼儿为主体的篮球文化主题设计和环创特色建设,到以篮球为主、其他各种球类为辅的融合性体育特色课程,孩子们伴随着幼儿园共同成长。
这里是教学楼顶,也是小班幼儿的天地。老师用自制材料为幼儿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迷宫,米色布块上附有孩子们亲自绘制的鲜丽图案,并用PVC管方形支架撑起,再由麻绳相互连接着,像一扇扇赋有江南意蕴的屏风,把孩子们藏在了里面,他们推着五颜六色的笼球起劲儿地钻来钻去。迷宫也从L形变成U形,又变成Z形、W形,像云朵一样变幻莫测。幼儿探索迷宫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他们发现了最远处的羊角球,就像发现飞船一般,兴奋地“试驾”了几次,再次钻进“云海”,蹦蹦跳跳、起起伏伏,如鱼得水……
在孩子们的晨间游戏里,仅仅是一块空地和些许器材还不足以支撑幼儿持续游戏的行为。情境才是引发幼儿游戏意愿的万能钥匙,一旦有了情境的推动,场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可以让孩子们每天换着花样体验,支持幼儿从基本动作开始发展更为复杂的动作体系。
从天台一路走下,经过每一间教室的周边区域,是孩子们根据班本特色设计的各类主题环创。眼前的“足球化装舞会”美工展就是大2班幼儿的奇思妙想,足球在孩子们的笔下幻化成了各种“不相干”的事物——狮子、小鸟的头,乌龟、蜗牛的壳,蝴蝶的两对翅膀,金鱼的身子,向日葵的花心,大树的树冠,火箭助推器,等等。每个足球上都有不同的色块,丰富又和谐,有经典的黑白配,有黑色与绿色、水蓝色、玫红色等的搭配,还有黑、白、红等三种色块的搭配,这是孩子们心中的色彩……
他们不仅能用水粉与颜料将足球赛场景画出来,还能用老师提供的人造草皮和锡纸做球场以及人偶造型,生动展现球赛或玩球的过程。仔细看来,每一幅作品的角落都有老师的文字注解,这些文字在空间和时间的绵延下构成了一幅幅完整的过程画面,满满的都是孩子们的经历,是老师用心准备下幼儿“无师自通”的感性经验的累积,也是师幼共同打造的情景式资源库。
教学楼前的一片小操场是大班幼儿的晨间锻炼区域,此时,极具动感的音乐声响起,场地空了出来,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做球操。整套动作包括幼儿单纯持球时的身体动作,以及单手拍球、双手交替拍球、行进中拍球、方阵中两队之间互抛接球等动作,还包括队形变化在内的多人背靠背坐地开合拍球、纵队波浪式接力传球、风车型走位拍球等,都是老师根据篮球基本动作元素和适龄幼儿必须以及能够掌握的动作要求精心设计的,还在不断完善中。
这些动作看似不简单,其实是在以各种方式让幼儿的肌肉群得到锻炼,看似一直在变化,但更多的是核心动作的微变化、排列组合与不断重复,连贯起来确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孩子们的完成度也参差不齐,但老师并不在意,只是让他们尽可能地跟着节奏动起来。正是这样每天适度的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专业”操练,强壮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打下了孩子们的运动基础。
靠近教学楼的一边设有“花样拍球小能手”公告牌,这里是小朋友自告奋勇挑战自我的运动竞演区,他们自设项目、自行计数,展板上每一张图片和老师代笔的挑战记录如实述说着孩子们的成长:大1班的汐汐原地转身拍球连续14个,大2班的歆歆击掌两次自抛接球32个,大2班的茹茹坐地开合拍球连续6个,大1班的阳阳和含含双人击地并抛球不掉连续14个……
除了投球区,小操场上还设有可供单人对打的羽毛球网,以及根据大班幼儿身高专门定制的乒乓球桌,孩子们两两结对进行PK。远处的草地上是用围栏圈成的一块迷你足球场……这些是爱达园精心为孩子们准备的,让幼儿通过各种方式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奠定其广泛而基础的运动能力,为其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孩子们在各种球类上都有不俗的表现,他们很喜欢球类运动,纷纷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强烈的“进修”意愿。
丰富多彩的游戏机会,坚持不懈的动作操练,良性发展的家园关系以及能够让幼儿自由体验各种球类运动和体育器材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出了一个个自信、果敢、有韧性的孩子,他们的收获远超体育运动。
建构:打造幼儿自身的“经验海”
除了篮球,爱达园另一个引以为豪的特色就是建构游戏,但是七年前,在其他区域游戏开展得异常火热并且成效显著之时,唯独建构区没有老师愿意涉足。这是当时一位专家在园拍摄的一段录像:在老师完全不参与的建构区内,不少幼儿搭了不到五分钟就开始做别的事情了,有的幼儿拿起圆柱体当话筒唱歌,有的拿着积木在地上滚来滚去,也有的相互扔积木玩。这就是当时建构区的痛点:老师不知道如何指导,幼儿不知道要怎么玩,建构游戏形同虚设。这一现象让严园长深刻地意识到,幼儿的游戏是需要老师的,全然放手并非“自主”,幼儿缺少了支架,游戏就成了一盘散沙。
2013年起,爱达园从“幼儿如何自主”以及“老师如何指导”两个问题切入,开始对建构区幼儿的自主游戏进行深入研究。如今,老师在幼儿自主搭建过程中已经学会了保持“沉默”,开始更多地专注于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实时观察。
例如,幼儿在建构一座桥时,或许会拿高低、粗细不一的圆柱体做桥墩,以往,老师会直接告诉幼儿要用两个等高的、同样粗细的圆柱体来搭建,桥才会平稳。现在,老师并不急于去“纠正”孩子们的问题了,幼儿搭着搭着就会发现桥歪了、倒了,这时老师才会问:“你的桥为什么倒了?”“这两个桥墩有什么不一样呢?”通过老师的引导,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而然能够学会自己提问,自行发现问题,找到原因并想办法解决。
直接将“答案”告知幼儿的不良后果是,孩子们始终无法迈开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独立解决的第一步,缺失了从0到1的开创性尝试,直接被“需要老师给答案”的发展模式所取代。教师人为地为幼儿制造了一道道坎,得不偿失。
这就是传统和现代教学的本质区别——撒手不管或管得太多都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严园长表示:“老师在现场对幼儿的观察和引导是最难的,难在如何既能够支持和启发幼儿,又不至于剥夺其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提问式引导之外,爱达园还为幼儿提供了多方位的支持。在教学楼一楼中央的某个区域,原本是堆放杂物的房间,而今已全部打通,和周边区域连成了较大的空间。这里便是大班幼儿的建构区,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进行“三军总司令”主题建构,纵是没有任何搭建经验的人也能一眼看出他们在搭什么:军舰、坦克、航空母舰……个个仿佛是一旦“完工”就会开动起来的大型精密军备!
惊叹之余,记者看到了周边墙上的展板,这是建构的前期导入,让幼儿通过欣赏照片关注到更多细节。还有老师随手拍下的孩子们建构中的精彩瞬间,供幼儿互相欣赏和借鉴。每一次建构结束的当天,老师都要写下观察记录,在照片上做注解,并阶段性地进行汇总,慢慢就积聚成了孩子们珍贵的游戏宝库。
随着观察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发现,建构是一种经验型游戏,需要大量经验的累积。幼儿之间只有对共同经历过的游戏产生话题与互动,他们遇到问题时才会相互观察和交流,这就是经验传递。一名幼儿单独游戏所能收获的经验通常仅限于自身,而两名幼儿合作游戏各自收获的经验就不只有自己的,还有来自同伴的,甚至还有俩人碰撞触发的新经验,这就是幼儿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当幼儿处于同一个空间、参与同一个游戏时,一张经验的“互联网”就开始运作了,每一位幼儿都是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经验传递与碰撞效应将会被指数级放大,这样的效应是作用在每一位幼儿自身的。这就需要老师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共同讨论、研究、攻克难点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于偏向个体差异性指导的区域建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建构能促进幼儿建构水平的整体提升。
爱达园将园内所有可以利用、两用或多用的空间都留给了孩子——午睡室变成了班级建构区,拥有更大空间的二楼多功能厅被用作集体建构室。每个班级每一周都有一次在大建构室建构的机会,通常在两个时段,一是在建构主题刚成立时,二是为解决共性问题时。例如,航母的甲板不同于普通船的甲板,它是有形变的,如何填充甲板下方使之没有缝隙呢?很多小组都遇到了这一问题,大家在建构室里共同讨论、研究。在建构区,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在建构室就是对其经验的整合。
大型建构的主题和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开发幼儿认知与想象。孩子们在有形建构的同时,几乎所有的感性经历都可能被充分调动并运用———幼儿在经验建构游戏的同时,也在建构其自身经验。
见证着:小小孩子的大大世界
在爱达园,处处可见反差——明明并不敞亮的教学楼,走进去却是一个极为丰富、有趣的儿童世界,到处都是用孩子们的原创作品实物与图片展板相结合、图文结合的具有色彩感、艺术感和想象力的情境环创空间;明明是小小的孩子,搭建出来的作品却很大、很精致。严园长说:“给孩子大大的一张纸、大大的一面墙、大大的一块布,这样,孩子们才敢把所思所想全部表现出来。”其实,孩子们非常有想法,他们的经验不仅不匮乏,反而十分丰富,他们的世界很大很大!
就像有更多参与者进行的建构游戏能够为幼儿提供多维度经验交流的机会一样,足够大的空间以及大量的積木也能为幼儿的自主建构带来加乘作用,除此之外,孩子们还可以用替代物、小树、小草、小玩偶等简单的道具或材料进行游戏情境的创设。在建构的尾声,作品的完成不是结束,还可以产生新的情节和玩法,这是新的游戏的开始。老师可以用自己的声音,用语言情境启发幼儿的游戏行为,成为孩子们的玩伴,成为游戏的一部分,这是除了物质情境、环境情境之外的第三种——情感情境。这些情境让幼儿的自主游戏不断延展和生发,也逐步突破了单纯的建构活动,建构游戏的发展触角开始伸向更多领域,例如,建构与绘本的结合就是在单一情境基础上的多维度融合。
由经典绘本《鳄鱼爱上长颈鹿》生成的搭建主题“鳄鱼和长颈鹿的家”很受幼儿青睐。他们十分理解绘本的意图:长颈鹿的桌子是高高的,鳄鱼的桌子是矮矮的;长颈鹿的床是长长的,鳄鱼的床是小小的,并且为了让鳄鱼和长颈鹿睡在一张床上,孩子们搭建了很多台阶,让鳄鱼爬台阶上去;孩子们还分别设计了“长长腿”和“短短腿”的马桶……
除了可以开发故事性绘本中的特有情境之外,还可以从生活中去发现,实地参观走访,例如古典建筑类的夫子庙、明城墙,现代建筑类的立交桥、中山陵、奥体中心体育馆,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幼儿的审美、欣赏和观察力,像写生一样,将所见所感画下来,别小瞧这些看似并不成熟的画作,其体现了幼儿丰富而细腻的设计想法。孩子们在具体搭建的过程中会越搭越好,甚至超出原始设计。
孩子们可选择一人搭,也可以多人合作,甚至一起搭建同一个作品,通常,围绕一个主题的系列建构会持续多日、分阶段进行。可以是具体主题对象的建构,也可以是一定区间或范围的开放性主题搭建,例如“莫愁湖”“马路上有什么”等,具体有莫愁湖的亭台楼榭,夫子庙的牌坊,马路上的站台、人行道、红绿灯,等等。严园长表示,就是要让孩子们大胆表现,不去管他们搭得像不像、牢不牢、美不美。其实,当幼儿有了一定的基础,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就会对自己的作品有所要求。
在一次面向全区的亲子建构活动中,建构室被一分为二,家長和孩子同时搭建,结果:成人搭建的作品,其城墙的高度、砖块的间隔都是一样的,虽然精美,但是过于死板;孩子的作品则非常生动,既有拐弯,又有高低起伏,城墙的砖块之间有宽有窄。问其原因,孩子总有说法:“宽的地方是站人放哨的,窄的地方是射箭的。”而对成人却问不出个所以然。
可见,孩子的搭建并不如成人以为的那般“随意”或缺乏头绪,他们甚至比成人更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正是在这样一种看似慢节奏,密度不高、令人舒缓的建构过程背后,幼儿专注实现自己的想法,感受、欣赏建构之美,认真推理和研究,处处都有其思考。
建构游戏之综合在于,什么都可以有:数学概念、图形概念、空间思维、语言表述等。如何才能体现坦克的履带呢?孩子们将圆柱体平放铺排,就形成了坦克的轮子,然后分别在上方和下方搭一块长板。两边的拐弯处要如何搭建呢?此处就涉及物理上的支撑与力的平衡等问题……
在中班主题搭建活动“马路上有什么”中,孩子们是这样设计的:场地的中心是十字路口,在马路的尽头搭城墙,在城墙的对面搭立交桥以及秦淮河……这正是孩子们实际走访过的集庆门的地域风貌。这就是空间布局,源于幼儿对日常生活、周边环境的细致观察与认知,而这样的经验在生活中数不胜数。
当幼儿真正被吸引时,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是惊人的。在爱达园,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一搭建就是一个小时,他们甚至舍不得停下,面对老师的催促,还会淡定地回应“急什么”,这就是孩子们喜爱建构的模样。
建构实际是一个高度考验脑力和体能的慢工程,除了对幼儿手眼协调、双手协调、大肌肉以及精细动作等的发展之外,也涵盖了意志品质、任务意识、与人合作、语言发展、想象力以及图形认知与数学测量等综合能力的操练。
在爱达园,孩子们在篮球和建构中来回穿梭,二者互为补充,和谐相融,实现了幼儿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幼儿园整体课程建设的发展基础。
当幼儿因为投篮失败而屡遭挫折时,严园长这样鼓励孩子们:“怕什么,投就行了!”她相信,只要孩子不被眼前暂时的困难所击倒,只要一直坚持下去,总会有投进去的一天。这就是源自传统和历史的持续积淀,是平时的努力,伴随着老师支持幼儿探索世界的脚步,伴随着孩子们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认知——时刻准备着,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