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然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幼儿能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体验乐趣,同时提高对自然和生活的认知。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已逐步与自然脱轨,幼儿获取知识的方式过分依赖教材和电子产品,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释放自由天性。因此,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笔者将通过创设自然环境、生发自然课程、立足园本研修等方式,加强亲自然园本课程建设,让课程回归自然,让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亲自然园本课程;幼儿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8-0008-02

    引 言

    自然环境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自然的元素多元丰富,是任何图像、视频、音频都无法模拟的。在富有自然气息的环境中,幼儿的五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丰富的内心体验[1]。然而在生态文明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幼儿却渐渐远离了大自然,陪伴幼儿更多的是动画片、电脑游戏、游乐场等,似乎这些已经成为幼儿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我们询问幼儿什么是泥土、鸟叫、花香时,幼儿一脸茫然。到底是什么让幼儿失去了亲近、了解自然的机会,远离了原本自由、快乐的大自然,是什么让幼儿与自然渐行渐远?《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强烈呼吁大家拯救自然缺失症的儿童。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十大解放”,他强调要解放幼儿的空间,让幼儿充分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这与陈鹤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课程游戏化的第五个支架也建议我们挖掘并合理运用园所附近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形成鲜明的园本特色。我园是一所课程游戏化项目园,以自然审美教育为园本特色课程,近年来,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感召下,教师应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积极开展游戏活动,努力构建适合幼儿的亲近自然的园本课程。

    一、营造基于儿童视角的自然游戏环境

    幼儿园环境创设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其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园秉承自然教育的理念,从游戏性、自然性、审美性方面着手重新调整了室内外布局。在户外,我园铲塑胶为草坪、土坡,增设了沙水区、野趣园;巧妙地利用旧围墙,将其合理地改造成涂鸦墙、攀爬墙;添置大量的游戏柜、户外积木、攀登架等。目前户外环境由单一的体育锻炼功能,扩展成可供幼儿自主选择、运动、科学探索、藝术创造、社会角色扮演等多功能游戏化环境。室内,我园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规划与调整,封阳台、建阁楼,扩大幼儿的活动空间,扩大了自主游戏区域,为幼儿的自主活动和个性成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每一处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让幼儿处于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自然发展状态。

    1.淳朴清新的室内环境

    一楼大厅,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一年四季随季节变换着景色,错落有致。走廊内悬挂幼儿装饰过的葫芦、纸筒,外墙、楼道上则用废旧的轮胎当花盆,里面种着花花草草,让幼儿感觉自己身处大自然。园所处处显露着自然元素,麻绳、鹅卵石、贝壳、沙子等不起眼的自然物,成为幼儿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在不断的收集、探索、创作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能够满足自身审美体验和心理需要,促进自身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自然氤氲的户外环境

    我园户外环境注重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融游戏性与教育性于一体。宽敞舒适的活动场地满足了幼儿爱玩的天性,充足的低结构材料给幼儿提供了无限的创意空间,让幼儿在这样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尽情地嬉戏、追逐、探索。沙水池边,幼儿挖泥土、搭城堡,忙得不亦乐乎;葡萄架下,幼儿自发玩起娃娃家的角色游戏;野趣园里,幼儿捡树叶、运木材、搭锅台,玩起了野炊游戏。他们在草地上打滚、小木屋里躲猫猫、大树下野餐、葡萄架下看书、和小猫小兔说悄悄话……这些充满欢笑、自由自在的时光,将成为幼儿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幼儿每天穿梭在不同的户外自然区域里,蹲下身,用放大镜观察叶子上的蚜虫;用铲子挖开泥土,探寻土里的奥秘;光着脚丫踩在稻田上;扒开草丛捉蚯蚓;与同伴一起观察大树四季的变化,探索树皮的颜色与光照的关系……幼儿在天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游戏,他们快乐的笑声荡漾在园所四周。这样的游戏使幼儿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这样的环境能更好地支持、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二、设计源于儿童兴趣的自然游戏课程

    近几年来,我园尝试开展“幼儿园自然生成课程的实践研究”,将这些优质资源融入课程,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活动实施权都交给幼儿,将幼儿和各种自然资源融合生成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他们的自主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基于五感的自然观察

    幼儿的学习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他们通过看、听、嗅、抓、举等行为来了解物体的特性,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得发展。种植园地的豆角成熟了,幼儿每天都要到小菜园看看、摸摸,不停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可以收豆角呢?”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开启了快乐的收获之旅。幼儿自主分工,大家各司其职,一会儿就摘满了一大袋豆角。有的边摘边讨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摘豆角更省力,有的摘一片豆角叶观察半天,有的迫不及待地剥起了豆子,并数一个豆角里有几粒豆子。小菜园里,到处都是幼儿忙碌而快乐的身影。回到教室里,幼儿分组剥豆角,然后送到厨房给阿姨煮。下午,幼儿吃着香喷喷的盐水豆角,心里乐开了花。

    幼儿的手脚、每一寸皮肤都是感知自然的最好的媒介。在摘豆角活动中,幼儿用眼睛去看,观察豆角的颜色和形状;用鼻子去闻,嗅一嗅豆角成熟的味道;用耳朵去听,聆听种植园的流水声、小鸟的鸣叫声;用手去触摸,和同伴一起摘豆角;用嘴巴去尝,品尝煮熟的豆角。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收获了成长与快乐。

    2.基于问题的自然探究

    大自然瞬息变化,幼儿总是会问:花朵为什么会有味道?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母马是怎么孕育小马的?河水结冰了,小鱼去哪里了?这时教师可利用绘本、自然百科全书,或上网查阅资料,答案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一个雨后的清晨,幼儿在野趣园发现了蚯蚓,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蚯蚓的家在哪里?”“蚯蚓有头吗?哪一边才是头?哪一边是尾巴呢?”“如果蚯蚓没有眼睛,它怎么找到回家的路呢?”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将与蚯蚓相关的绘本投放在班级的阅读区,《蚯蚓的日记》立刻吸引了他们的眼球,让幼儿在和小伙伴的共读中一起寻求答案。教师还鼓励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和幼儿一起探究有关蚯蚓的知识,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网络资源,完成调查问卷,星期一来园后,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同伴。

    3.基于想象的自然表征

    大自然赋予了幼儿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石子、树叶、干草、泥土、蜗牛壳等都成了幼儿游戏的材料,这些低结构的材料给予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游戏材料源于自然,幼儿根据材料创编不同的游戏情境,获得了更多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

    在“秋叶飘飘”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在户外捡来的树叶布置在表演区,为小舞台铺上一层落叶“毯子”,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大膽地展现树叶之间不同的形态;在操作区,幼儿捡起“小舞台”上的树叶,学着绘本上的样子粘贴,到操作区尝试做出各种树叶的造型;在阅读区,教师将开展的系列活动图片投放到阅读区,将其装订成册,自制成绘本《秋叶的故事》。这样的游戏不是教师组织的,而是幼儿在自然中自己创造的,这样的感受促进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研修

    1.加强课程审议

    课程审议就是通过集体的智慧,将大家在实施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商讨,并作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为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我们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课程审议活动。在课程实施前,我们立足于幼儿的生活,挖掘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将其融合到主题活动中,对主题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并将易于激起幼儿审美情趣的节日文化、自然景物等资源融入原有课程;在实施课程中,年级教研组对课程价值定位、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课程实施是否流畅有效等进行审议,根据审议结果进行规划调整;课程实施后,教师对主题内容的经历、幼儿的经验获得、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跟进及并时回顾与总结,激发教师的反思能力,提高教师的行为转化能力。

    2.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相关的书籍,通过个人阅读、集体研讨、亲身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等形式,提升教师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重视对材料支持、游戏行为、幼儿经验获得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帮助教师积累课程实践经验。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严格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学原则,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大胆探索各种自然材料的玩法。即使幼儿遇到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介入,应尽量让幼儿和小伙伴们共同解决。教师不仅要用心观察,还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哇时刻”,将游戏中的精彩亮点和疑难困惑以照片、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游戏结束后和幼儿一起回放和分享,聆听他们生动有趣的游戏故事,进一步支持、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3.“野外”教研活动

    我们还定期组织“野外教研”活动,让教师置身清新的自然美景中,感受心情的舒畅,体会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和魅力。“野外教研”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的探究,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提高户外自主游戏的趣味性、挑战性奠定了基础。

    结 语

    幼儿园亲自然课程满足了幼儿好奇、好问、好学的天性,进一步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取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条件,我们应该尽力地挖掘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优势,让课程回归自然,把游戏还给幼儿,引导幼儿在玩中探索,在游戏中习得知识,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陈秀干(1973.10—),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园教学工作。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