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的园本化实践与思考

    鲁雪莲

    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颁布,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之后,进一步为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权威参考。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也诠释了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期待。中国教育需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更需要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幼儿园。为此,我们开始逐渐从中国幼儿园“西化”的现象中抽离、思考并最终回归,探寻最适合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其中,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无疑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我园地处远郊,地方经济制约着县城的发展,幼儿园的发展自然而然也会受到制约,其中,最直接的体现是我园“教师荒”的问题。我园教师多以中职或高职院校毕业生为主,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现“自我造血”,让教师感受到这一职业的存在感与使命感。为了促进我园教师队伍的发展,使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我园于2016年筹备开园之际,特别筹划并成立了“活教育研究室”,专注于“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

    一、“活教育”的园本化实践

    (一)“活教育”园本化的目标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的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魂,而本土资源的发展,经过了历史的洗礼,时刻体现着我们与这片土地的融合和归属。我们立志做幸福的教师,培养活学灵动的孩子,希望立足本土实际,开展本土资源的园本化教学实践,携手家长,陪伴幼儿,从幼童时期的初始感知到成长过程中的渐进理解,培养现代中国人。

    (二)“活教育”的园本化课程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课程论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对地处成都远郊的我园而言,这是十分受用的课程理论,让我们回归本真,深刻意识到自己身边最为熟悉的资源便是最适宜的课程资源。不仅如此,这样的课程使教师更容易上手,家长更便于参与,儿童也更加乐于融入。鉴于此,我们在“活教育”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园本化的教学实践。

    1.结合“活教育”理论,开展养成教育

    我园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在认真开展基础课程园本化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教师现有水平,以及他们对课程的实际掌控和驾驭能力。结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我们决定重点开展养成教育。

    首先,我们对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以及《指南》在养成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学习,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然后,我们在全园范围内,针对在园幼儿在生活习惯、行为举止和阅读学习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最后,结合相关理论指导和实际问题,我们先以年龄段为准,梳理出养成教育的基础目标,再由各个班级根据本班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个性化问题设定养成教育的自主培养目标和内容。在家园同步配合下,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增强,学会了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

    2.结合本土自然和社会资源,拓展课程内容

    在养成教育常态化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利用幼儿园自身及周边的本土自然和社会资源进行了课程拓展,开展丰富的自然和社会教育。幼儿园内外的一草一木皆是我们的教学素材,孩子们通过与身边环境的有力互动,自然而然地吸纳并学习相关生活经验。教师将这些自然和社会体验课程,结合“活教育”的五指活动理论和《指南》,认真梳理总结,最终形成园本化的课程经验和内容。

    (三)“活教育”园本化的方法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方法论。因此,我们也十分重视并强调“做”。

    1.教师体验理解“做”

    凡是教师能做的,我们都鼓励教师积极地做。例如:教研活动中的体验式学习、家长参与式培训和幼儿园的活动环境创设与美化等。教师们通过全员参与,积极动手动脑,深刻体验并理解了“做”的意义和价值。

    2.一日生活渗透“做”

    凡幼儿能独立做的事情,我们都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做。一日生活中随处可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自己吃饭、穿脱衣裤鞋袜、整理床铺、收拾书包……日复一日,我们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这就是“做”的魔力。

    3.环境互动体现“做”

    我们深刻意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改善都源于教师与幼儿的“动手做”。在全园师幼的共同努力之下,尽管幼儿园硬件环境难以有所改善,但幼儿园的微环境却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奇妙变化:幼儿园里的每一块草地都拥有属于它的养护团队;教学楼里的每一个楼道都成为孩子们优秀作品的展示长廊;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孩子们自主管理的自由空间……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幼儿与环境温馨互动的和谐之美。

    二、对本土资源选择与应用的思考

    在“活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对本土化资源的选择和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我们广泛学习本土文化,认真筛选本土资源,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儿童学习的方式与特点,结合儿童、教师、家长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针对本土资源进行了园本化的实践应用。

    (一)广泛调研

    在教学实践之前,我们需要对本土化资源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以确定适宜的应用范围和具体内容。我们设计了关于本土资源调查研究的教师问卷和儿童问卷,教师问卷主要以教师视角对本土资源进行调查梳理,儿童问卷则由家长对儿童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记录。最后,我们整理并汇总相关调查结果,结合当地文化,确定可引入幼儿园课程的备选本土资源。

    (二)园本化改造

    对收集到的本土化资源,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教学应用,而是需要根据儿童发展需求和幼儿园教学原则进行适宜性改造。

    1.儿童本位原则

    我们会根据儿童兴趣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在保障幼儿园基础课程的前提下,我们对本土资源的应用更多地指向了特色课程。因此,能否引入幼儿园课程的本土资源,首先要考虑其能否引发儿童的关注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中1班的“松塔的秘密”主题活动,在班级游戏材料收集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自己收集来的松塔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引发了探究过程。如何才能打开松塔呢?孩子们经过观察与讨论,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打开松塔。在成功打开松塔之后,孩子们发现:有的松塔有松果,有的松塔却没有。于是,孩子们便带着这个疑问,自主探寻答案。在清洗松子的过程中,大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松子会沉到水下,有的松子却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于是,孩子们又想办法打开了松子,他们发现:浮在水面的松子都是空的。紧接着,孩子们讨论:松子除了供人们食用,还能干什么呢?最后,大家集体投票决定用松子作画。就这样,一场由松塔引发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們的自主学习油然而生。

    2.生活化和游戏化原则

    园本化的课程游戏活动一定要经过教师的专业设计与改良,而不是生搬硬套。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特点,以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方式让儿童参与活动体验,以促进儿童发展。例如,我园中2班的“开胃泡菜”主题活动就是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泡菜的制作方法,并且自己动手制作开胃泡菜。孩子们通过自由分组,分工负责配制泡菜调料或清洗晾晒蔬菜等任务,最后一起进行美味评比,玩得不亦乐乎。

    3.启蒙性原则

    本土资源的应用可以让儿童在长期的感知、体验和操作中认识自己生活的真实环境,初步了解家乡的概念,逐渐产生归属感与自豪感。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切忌生硬灌输,更不可急于求成。例如,我园大班开展的“校园微旅行”活动是春日游园活动,孩子们通过“看、闻、听、触”了解并感受幼儿园花草树木的细微变化。在此活动中,孩子们纷纷感慨:“哇!原来幼儿园里有这么多种树,每种树上花的颜色和形状都不一样,真是太漂亮了……”

    4.安全性原则

    我们在应用本土资源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量安全性,以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与安全。一些自然资源(如乡土材料和废旧材料等)在使用之前都要进行卫生消毒处理。此外,在某些制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儿童尚无法独立操作完成的环节,教师需弱化或避免儿童直接参与这些活动环节。例如,在大1班开展的“我们开了理发店”活动中,孩子们从了解理发店里有什么,再到设计属于自己的理发店,大家经过共同商议,搜集了大量的废旧材料。但是,这些废旧材料首先要经过家长的清洗,之后,还需经过班级教师使用泡腾片浸泡、晾干以及紫外线杀菌灯的消毒,才能投放到角色游戏区域中,供幼儿操作和游戏。“理发店”从开业到历经一周多的不断尝试与调整,在教师确保废旧材料安全有效的情况下,逐渐步入正轨,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区域之一。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