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唐诗之路”与“浙派语文”

    周一贯

    “浙东唐诗之路”的缘起,离不开浙东地区的山水胜迹。这既是大自然的馈赠,又是浙东儿女艰苦经营开发的结果。早在盛唐前,就有不少诗人骚客吟诵这一带的峻山秀水。如南朝(梁)王籍所作的《入若耶溪》,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尤其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不知倾倒了多少读者。

    之后,唐朝的文人诗客,游历浙东山水的渐多。他们来自华夏大地的四面八方,一般是从水路驾舟楫行,由京杭大运河至杭州,再以钱塘江为起点,从永兴(今萧山)西陵(今西兴)出发,沿浙东运河入越地。此行首过鉴湖水系,游览鉴湖多处胜迹,再入山阴会稽。游若耶,探寻平水越王城旧地;上秦望,朝圣禹庙禹穴。然后到达上虞曹娥江,缅怀曹娥孝行,追寻东山遗址。之后溯江而上,入剡(今嵊州市),再沿剡溪而上,经沃州、天姥(今新昌县),止于天台石梁。这一路游程,诗人多有足以名垂诗册的翘楚之作,今人遂冠之以“唐诗之路”的雅称。

    作为地域文化意义上的“唐诗之路”,自今人竺岳兵首次提名后,便受到海内外唐诗研究者的热情关注。1994年底,召开于浙江新昌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还特别单列了专题,对浙东山水与文学的关系作了充分而有意义的探讨,并正式发文,将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游览路线兼具有抽象意义的唐诗文化路线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之后,绍兴文理学院邹志方教授的著述《浙东唐诗之路》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于1995年12月出版,全书22万字,更是为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

    近年来,对“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开发,不仅被列入了议程,而且有了更大的进展。它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还发展为旅游文化事业中的一个耀眼亮点,更是相关学校教育中一项不容小视的课程资源。由此,“浙东唐诗之路”也成了“浙派语文”中被关注的一个话题。

    要深入研究“浙东唐诗之路”,首先要对“路”有一定理解。虽说它以钱塘江为起点,是一条路,而且是一条“水路”,但这条路与“丝绸之路”或“茶马古道”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从商之路都有明确的目的地,商人把货物送达,以作交易。而“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旅游线路,行人所踏足的是周边所有值得游赏的区域,其目的地并不单一。所以,严格地说,“浙东唐诗之路”指的应当是浙东一带风景秀美的广阔地域。因此,具体争论唐诗之路主要所指为何地,实在没有必要。竺岳兵先生认为浙东的地形,像一个倒放着的“爪”字,底面(即南面)一撇是括苍山与大盘山,其余三画依次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这三座山脉。其中,天台山陡落东海再起为舟山群岛,其余两山则止于宁绍平原。以此来言说“浙东”,还是颇有道理的。

    一、徜徉唐诗之路,问情浙东人文山水

    地域(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基因库中的宝贵基因。大自然的山水胜迹,由于沉积了历代文人丰富的人文情怀,富含文化价值,从而成为地域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要素。之所以说它“宝贵”,就国家层面说,有了地域文化,可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就地方层面说,它能体现文化的个性,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社会和谐,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个人层面说,则能丰富个人的精神需求,增强群体的文化认同感。所以,浙东的一山一水及其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浙派语文”极为可贵的区域资源。

    那么,在“浙东唐诗之路”上,有多少个被诗人吟诵的人文山水景点?邹志方的专著《浙东唐诗之路》以线性结构的方式,梳理出41个人文山水景点,并用207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将其贯穿起来,如鉴湖、若耶溪、禹陵、秦望山、曹娥江、东山、剡溪、天台山等,都是具有深厚人文积淀的峻山秀水。

    唐诗之路并非成就于一朝一夕,它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人们发掘而形成的。就地理环境而论,浙东地区可谓山清水秀、得天独厚。这里有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三座名山横亘东南,这里有浦阳江、曹娥江、剡溪三条江河穿流其间,加上沿途的浙东运河、鉴湖、若耶溪等构成的江南水乡典型的河湖港汊,可谓星罗棋布,共同构筑了宁绍平原的丰腴和繁荣。据统计,仅在绍兴就有200多处可考、可观、可寻的浙东唐诗之路遗存点。若从河姆渡文化开始算起,7000年的史迹沉淀,使浙东一带独特的历史人文气息极为厚重。难怪西晋时期的大画家顾恺之遍游会稽山水之后,有人要他说说越中山川之美时,他会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其上,若云兴霞蔚”作答了。而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更是发出了“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由衷赞叹。

    东晋时,受中原战乱影响,世族大家纷纷南迁。浙东一带既有都会之盛,又有山川之美,自然成了南迁的首选之地。于是名人奇士、高僧法师、隐者逸士纷至沓来。浙东的山水中既出现了无数的文人雅客聚集之所,又出现了诸多的佛门胜境、道教洞天。这些个性鲜明的文化场所在山水胜景之间留下了独特的痕迹。显然,这些宝贵的文化遗存,也融入了“浙派语文”的历史之中。

    二、漫步唐詩之路,邂逅众多诗人名家

    曾经在唐诗之路上吟诵的诸多诗人雅士,不仅留下了无数的锦绣篇章,还留下了他们人生沉浮的轨迹。于是,今天的我们能读到他们写下的传世之作,也因此认识他们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这些同样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资源。

    据专家考证,唐代曾徜徉于“浙东唐诗之路”的诗人多达400余位。以收入《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人名为准,参考浙东各地历代方志,共记载诗人228人,有据可查而方志漏载的50人,共计278人,约为《全唐诗》收藏诗人总数2200余人的13%。如此多的诗人在这里低吟长啸,留下了可载入史册的浙东题咏,这对浙东地区乃至整个国家,都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这些诗人崇尚自然风光,有着浓厚的宗教情结,凭借作品抒发了各自的志趣和抱负。这些作品在卷帙浩繁的唐诗中也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唐代的诗坛名流中,不少都曾行旅在“浙东唐诗之路”上,并写下了众多山水诗篇。如初唐诗人宋之问在《灵隐寺》中以“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来表达对天台石梁的向往;“诗仙”李白三渡钱塘,留下《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越中览古》《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多篇名作;杜甫20岁时就入越,并深入剡中流连忘返,直到晚年犹回忆当年壮游的情景;孟浩然倾慕越中山水之美,可谓一往情深,以“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表达了迫切希望游览的急切心情。此外,贺知章、綦毋潜、刘长卿、戴叔伦、孟郊、张籍、刘禹锡、李绅、元稹、贾岛、朱庆余、温庭筠、杜枚、赵嘏、方干等,也都先后盘桓于“浙东唐诗之路”的胜山柔水之间,写下了众多诗篇,成为后世的瑰宝。

    唐代诗人在唐诗之路上的创作,也激发了浙东诸多骚人墨客的诗兴。他们结社吟唱,蔚然成风。据邹志方教授的考证,在浙东唱和的地点、人员,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还颇具特点。如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在严维宅地、鲍防宅地、法华寺、兰亭、镜湖、若耶溪、云门寺、花严寺8处,都曾举行过不同题材的大型联唱活动。参加联唱的以浙东诗人严维、鲍防等为首,共57人,至今保存的联唱诗还有49首。特别是严维宅地,邹教授确认了其独特而有意义的地理位置:在浙东运河之畔的东湖,实际上是游历“浙东唐诗之路”的一个中转站,因园林风景独特而成为旅越诗人的聚会联诵之地。邹志方的专著还考证了唐五代道士、诗僧等在道家洞天福地金庭和佛教圣地天台山的吟诗交往活动。

    三、回望浙东史迹,品析不尽华美诗章

    浙东历来是物华天宝、名士荟萃的一方热土,而且还是源远流长的山水诗的滋生地。这里的名山胜水,加上上古传统、晋人遗风、山水宗教文化的历史沉淀,都为“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浙东唐诗之路》一书中,就可以看到浙东诗歌创作的辉煌。该书选用的207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足见创作之丰盈,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直被选入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他的《采莲曲》之一“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因极富情致地描绘了一幅镜湖(即鉴湖)采莲图而被广为传颂。杜甫在《壮游》中写下名句“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可谓有口皆碑。他同时也慨叹“王谢风流远”,说明对越地、剡中的山水情怀,称得上是刻骨铭心。孟浩然在《渡浙江问舟中人》中一样表达了他慕越中山水之美且一往情深:“潮落平江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过尽千山万水,诗人热切期盼看到的却是越中青山,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其他如刘长卿的《送崔处士先适越》:“山阴好云物,此去又春风。越鸟闻花里,曹娥想镜中。小江潮易满,万井水皆通。徒羡扁舟客,微官是不同。”张籍的《送越客》:“见说孤帆去,东南到会稽。春云剡溪口,残月鉴湖西。水鹤沙边立,山鼯竹里啼。谢家曾住处,烟洞入应迷。”元稹的《寄乐天》:“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氾桥前百里镜,石帆山崦五云溪。冰销田地芦锥短,春入枝条柳眼低。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又如诗人胡曾歌咏《东山》的篇章:“五马南浮一化龙,谢安入相此山空。不知携妓重来日,几树莺啼谷口风?”写出了谢安入相之时与重来之日的对比,极尽惋惜之意。赵嘏的《题曹娥庙》,充满了对孝女曹娥的敬仰之情,感叹“文字在碑碑已堕”的人事沧桑。朱放的《剡山夜月》:“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边。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足见诗人对剡山的一往情深,而一个“归”字,又传达出了隐居的心曲。灵澈在《天姥岑望天台山》中写道:“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诗僧站在天姥山顶放眼天台,美景一览无余,尽显心胸气度……所有写不尽的传世华章,都是华夏文化之瑰宝,又何尝不是語文教育中的不朽篇章?

    应当指出的是,这些唐诗中提及的“剡”“越中”“镜湖”等等,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历史变迁,已不能完全等同于今日的行政区划,其界域也与今日大相径庭。仅以“镜湖”(即鉴湖)而言,当时的湖就要比现在的湖大一百多倍。

    四、汲取唐诗文化,润泽“浙派语文”课堂

    无论是从人文山水的角度,还是从古典诗词的视野,“浙东唐诗之路”都是中国语文课程中的重要资源。这也符合今天语文教育中追寻美丽与诗意的目标。由此,对“浙东唐诗之路”的探索,理应成为“浙派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一课程内容也逐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果。如绍兴市越城区鉴湖小学在该校特级教师、副校长屠素凤老师的引领下,正在编写《鉴湖唐诗100首》的校本教材,旨在把施教区的乡土情深与诗香飘逸的经典诵读密切结合起来。柯桥区的优秀青年教师张幼琴主持的语文综合拓展课程“读写湖塘”,把鉴湖胜迹的集中地“十里湖塘”融入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新昌县更是启动了“唐诗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编写唐诗文化校本教材,成立小学研学团队。如该县实验小学的“蒲公英小队”,由8名五年级学生组成,在杨杏玲、吕慧燕两位教师的引导下,走进天姥山,探访沃州、桃源等唐诗之路的重要景点,还打算走出新昌,研究镜湖、会稽山、剡溪、若耶溪等地。学生重点查阅了《新昌史志》《天姥山唐诗三百首》等书籍,学习了相关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知识,明白了原来“剡中”所指的就是今天的新昌、嵊州。自秦汉建县以来,新昌、嵊州在古代都属剡县。在研学中,大家还在教师的指导下诵读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袁枚的《斑竹小住》等相关诗文。全县中小学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地推动“浙东唐诗之路”文化的传播,不仅丰富了语文课程综合改革的具体内容,还帮助学生在唐诗文化的滋养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母语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可以无痕融汇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具有课程教学方面的显性价值,还具有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养的隐性价值。“浙东唐诗之路”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粒美丽珍珠,更会成为语文教育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31200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