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传承文化

    刘学

    为了广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成长,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品三国”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本课程通过“概述三国演义、观看三国影视、三国人物欣赏、三国知识大比拼、三国故事比赛、漫画中的三国”等一系列的阅读拓展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故事,品评三国人物,发掘三国谋略,从故事内容、人物形象、谋略智慧、语言艺术四个方面去欣赏《三国演义》这本经典文学著作。现以“品三国”校本课程中的《一代名相——诸葛亮》一课为例,浅谈此课例的实施,及由此引发的对阅读拓展性课程的思考。

    【课例实施】

    一、外貌导入,感悟诸葛亮的“潇洒”

    本课主要探讨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从人物外貌入手能拉近历史人物與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外貌感受诸葛亮非同一般的气质。

    【课堂片段】

    (出示《三国演义》中的一组外貌描写 )

    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

    面如重枣,唇若涂丹,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师:请根据句子猜人物,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生:第一个是刘备,我从“两耳垂肩”看出来的。

    生:第二个是关羽,我从“面如重枣”看出来的,红脸关公也。

    生:第三个是张飞,我从“声若巨雷”看出来的。

    生:第四个是曹操,我从“乱世之奸雄”判断出来的,曹操被称为一代奸雄。

    生:第五个是诸葛亮,我从“纶巾羽扇”看出来的。

    师:作者罗贯中抓住人物鲜明特点,为我们展示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今天让我们感受一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师板书“诸葛亮”,生读题)

    师:大家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呢?

    生:相貌堂堂。

    生:气度非凡。

    生:玉树临风。

    上课前的“知识冲浪”环节,以《三国演义》中的“三”“武器装备”“人物外貌”来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三国演义》的情景中。特别是通过人物外貌来猜人物,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罗贯中描写外貌的方法,直观感受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为体会诸葛亮的内在品质做好了铺垫。

    二、走进成语,感悟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有关他的故事有很多,那么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整理诸葛亮的故事?利用文中的成语是个很好的手段。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以成语为纲,就能牵连出诸葛亮过往的事迹。这样能让学生记住成语,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课堂片段】

    师:读着读着,大家的脑海中会浮现诸葛亮的哪些故事?这些故事中,哪些又带有数字呢?(出示教材)

    第一组:

    初出茅庐 锦囊妙计 神机妙算 欲擒故纵

    第二组: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以这些成语为线索,可以把有关诸葛亮的主要故事整理出来,再深入读一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师:请根据这些成语讲述诸葛亮的故事,并把带有数字的故事名称张贴到黑板上。

    生:从“初出茅庐”中,我想到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张贴“三顾茅庐”标签)

    生:从“锦囊妙计”中,我想到了“三气周瑜”的故事。(张贴“三气周瑜”标签)

    生:从“神机妙算”中,我想到了“草船借箭”“空城计”“巧布八阵”等故事。(张贴相应的故事标签)

    生:从“欲擒故纵”中,我想到了“七擒孟获”的故事。(张贴相应的故事标签)

    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语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此文是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写的,表示自己为国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的决心。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七年间先后五次北伐曹魏,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他病逝在五丈原军营中,终年只有54岁。

    教师让学生讲述成语背后的故事,由此体会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成语的价值。如讲述“锦囊妙计”时候,学生明白了故事的经过,体会到罗贯中的写作手法,用周瑜这一人物反衬出诸葛亮的智谋超人。又如“草船借箭”,可以看出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洞察人心,真可以说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

    三、走进对联,感悟诸葛亮的“功业”

    纪念诸葛亮的古迹全国有数十处之多,其中有四处尤为著名:诸葛亮的出生之地——山东阳都,建功立业之地——四川成都,伤心之地——陕西五丈原,还有诸葛亮的隐居之地,也是他出山之地——湖北隆中。这几处都有对联称赞诸葛亮。这些对联不仅形式奇妙,而且内容涵盖诸葛亮一生的功业,用来概括他的生平最为适合。

    【课堂片段】

    (呈现有关诸葛亮的数字故事: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顾茅庐、巧布八阵……)

    (生读黑板上的数字词语)

    师:看着这些数字,大家发现了什么吗?

    生:诸葛亮战功赫赫。

    师:这些数字故事几乎可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有人用这些数字故事写了一副对联,请大家先看上联。

    (出示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生读对联)

    师:还缺一副下联。谁能到前面来对一下,摆一下吗?(出示打乱的下联,生重新排列)

    (师出示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核对答案,引导生从“数字、方位、五行”等方面来说,感悟对联的形式美)

    师:这副对联不仅形式奇妙,而且内容丰富,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透过这副对联,你知道诸葛亮的哪些事迹?

    这副对联形式奇妙,内容丰富,是对诸葛亮一生的高度概括。教师教学时,由数字故事引出上联,顺其自然,学生容易理解这副对联的产生过程。出示上联后,学生根据对联的格式摆出下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理解这副对联的奇妙之处,上联的数字和下联的方位、五行相对应。经过互相探讨,学生充分理解诸葛亮一生取得的辉煌功绩。教师再引出诸葛亮的出生之地、建功立业之地、伤心之地这三个景点的对联,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感知对联的形式,体会诸葛亮的功绩。

    四、走进原著,感悟诸葛亮的“忠义”

    为了让学生对诸葛亮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课上特选取《孔明挥泪斩马谡》,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三次哭,感知诸葛亮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选文为原著节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尝试读原著,在原著中感知诸葛亮的形象,体会罗贯中的写作手法。小学高段学生已经接触了文言文。而阅读拓展性课程应该是语文教材的有益补充。因此,引导学生读经典,读原著,读整本书,是设置此环节的真正目的。

    【课堂片段】

    (出示教材)

    《孔明挥泪斩马谡》(节选)(略)

    看了《孔明挥泪斩马谡》,你对诸葛亮的评价又如何呢?你这样评价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赶快动动笔,把你的评价和理由做成漂亮的书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当胜利在望时,马谡错失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那么诸葛亮会如何处置错失街亭的马谡呢?请听读短文,画出表示诸葛亮哭的词语。

    (师让生找出诸葛亮三次哭的原因,出示语句)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孔明大哭不已。……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师:读通语句,思考孔明分别为什么而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交流,师引读并板书“情义、公正、忠心” )

    师:看来诸葛亮真是声泪俱下,五脏俱裂啊!其实哭未必代表脆弱,有时哭何尝不是一种情怀?挥泪斩马谡的诸葛亮,在兄弟面前有情有义,在军法面前公正无私,在先帝刘备面前忠心耿耿,再加上足智多谋,真可以说是名副其實的一代名相。

    (板书“一代名相”,生读题)

    节选原著是否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实践反馈学生接受效果良好,教学时通过听读、个人读、自由读、教师引读,学生慢慢进入情境,感知诸葛亮的情怀。马谡将子女托付于诸葛亮,诸葛亮想起往日的深厚情谊,不禁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学生体会到了“情义”;蒋琬的劝阻引起诸葛亮对马谡的爱惜,但为严明法令,只得忍痛割爱,学生体会到了“公正”;诸葛亮想到自己没听先主的嘱咐,悔恨、自责、内疚、不安一时之间交织在心头,不禁大哭不已,学生体会到了“忠心”。

    特别是听读环节,采用学生朗读示范的方式,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听读后,学生对文本断句、语气判断非常清楚。听读为学生疏通了语言文字障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走出教材,辨别诸葛亮的“真假”

    在大家的印象中,一代名相诸葛亮可谓是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神机妙算,无所不能,攻城略地,战功赫赫。但其实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治国安邦的本领更胜一筹。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区分历史人物和小说艺术形象的区别,课上引入《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一段评价,还有鲁迅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评价。

    【课堂片段】

    (出示教材)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三国志》

    学习本课,你对诸葛亮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建议你课外去读读《三国志》,相信你会有不同的认识。鲁迅先生说“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对此,你怎么看?

    师:在《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话:诸葛亮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杰出人才,可以和管仲、萧何相提并论。然而他兴师动众,出兵征战,却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是随机应变和指挥战争的谋略,不是他所擅长的缘故吧。听了老师的叙述,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不一致,一个是战功赫赫、无所不能,一个是指挥战争的谋略不足。

    师:你觉得是《三国志》描写得更加真实呢,还是《三国演义》更加真实?为什么呢?

    生:《三国志》更真实些,因为《三国志》是本史书,更加客观些,而《三国演义》是小说,允许作者虚构、假设来追求艺术的完美。就连鲁迅先生也说“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

    师:课后大家如果能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照来看,那么对诸葛亮这一人物会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影视作品对经典名著影响很大,很多学生只知道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误解、曲解经典名著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事物的能力,课上把《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好把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真实人物形象的区别。几堂课教学下来,学生基本能够区分辨别。作为拓展性课程,适当打开一扇课外窗户很有必要,这对于提升学生整体素养而言,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课程思考】

    “品三国”校本课程是基于《三国演义》而编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阅读经典,品味文化,拓展视野,多维度开展阅读实践活动。通过《一代名相——诸葛亮》课例的教学,对于阅读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现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阅读拓展性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

    要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搜集能反映学生在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料。如关于学生读书表现、读书兴趣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读书卡片、读书笔记、读后感,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信息反馈等。教师要对学生的读书情况与能力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读书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建议。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予以鼓励、表扬等,以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做到正面引导,让学生由爱读《三国演义》到爱读其他经典。

    二、阅读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方法应该多元化

    教师可以组织《三国演义》故事喜乐会,让学生听单田芳老师评书中有关《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故事素材讲故事。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鼓勵以家庭参与的方式进行表演,评选讲故事能手。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如本堂课采用了对联、成语等比照教学,还可以采用整本书阅读策略指导,充分利用目录进行教学,实施跳读法、猜读法、人物对比法等。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多元化,如可以是20分钟的短课,也可以是60分钟的长课,上课地点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阅读拓展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人文化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巨著,这本书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各种谋略智慧层出不穷,小学语文课本屡屡节选个别篇章,这都成为吸引学生阅读的亮点。但是,原著文白兼有,成为拦在学生面前的阅读障碍;作者带有历史偏见的视角,影响着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引领学生从了解《三国演义》这本书,到精读某些章节,到讲解三国故事,从思维发展、阅读能力培养、视野拓展等维度开展《三国演义》的阅读活动。学生通过了解三国故事,探寻人物性格,品味三国智慧,重塑三国人物。课程真正实现把《三国演义》这本伟大的文学名著介绍给学生,使其品味有滋有味的“三国”。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中心小学 31200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