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中国主张”

    李海平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提出,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表明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价值立场、原则主张和平台机制,呼应了全球问题治理呼唤更多中国声音、期盼更多中国方案这一时代要求,传递出中国共生多赢的大局视野和勇于共谋世界人民福祉的国际担当。

    [关键词]十九届四中全会;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①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全球问题治理呼唤更多中国声音,期盼更多中国方案。《决定》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③,呼应了这一时代要求,传递出中国共生多赢的大局视野和勇于共谋世界人民福祉的国际担当。

    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价值立场

    《决定》提出,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必须“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④。”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为逻辑起点,以共享发展价值为逻辑主线。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提出了世界市场理论,认为民族的地域的历史正在向“世界历史”转变。今天,我们的每一秒都是这种“世界历史”中的全球性时刻,人类从未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牢牢把握住了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寻找到了国与国关系的最大公约数,系统全面地回答当今时代我们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关系这一紧迫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致力于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均势与霸权的新理念新战略,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不仅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更反映出中国和各国人民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的共同心愿。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传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积极阐发了共享发展价值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打牢根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调整对外政策,最初奉行“一边倒”,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方,其后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崇尚和平、抵制霸权,并与众多爱好和平的国家联结起来,这在特定层面上逐渐趋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邓小平做出了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邓小平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⑤这一论断,这无疑是对当时世界情势准确洞察和科学预判。我国的对外方针顺势而为做出相应调整,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我国经济新飞跃,并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江泽民同志在继承邓小平对外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开放,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并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鲜血液。胡锦涛同志承续发展了历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思想并且倡导构建“和谐世界”。在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论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互利共赢的全球观,理性回应了自由人联合体诉求并与其高度契合。随着全球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是大势所趋。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 “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切实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要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⑥当前,世界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交锋激荡。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切实回应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出践行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等,其核心归结起来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直面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了人们心中最大的困惑。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更加建设性地参与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更加有效地与各方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原则主张

    《决定》提出,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必须“推动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则基础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⑦。世界是绚丽多彩、无限多样的,世界又是统一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就是在多样的世界里寻找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一”,在“多”中创造“一”,其哲学根基正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近年来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低迷态势,恐怖主义泛滥,宗教地区冲突不断。事实证明,当前的国际秩序过于强调以西方国际为中心,忽视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加剧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当前,世界格局正在由传统的“中心—外围”式等级制权力结构逐步向多层次多中心的分散式权力结构演变。但仍然是沿着以WTO为主导的全球性多边自由贸易框架演进,而新兴经济体与传统发达国家对于未来全球贸易规则的发展存在着基本价值理念的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依然不够。作为全球治理领域的“后来者”“参与者”,发展中国家在开始阶段更多地是调整自身融入国际体系,遵守西方大国所制定的游戏规则,比如被迫接受西方国家公共产品双重标准等。

    由于发展阶段和基本利益诉求的差异,与全球气候治理领域一样,全球网络空间的治理同样面临着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的巨大分歧。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在欧美发达国家压力下不断削弱。2017年以来,美国多次要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十国集团等为减少所谓“全球失衡”做出努力,放弃对支持贸易开放的承诺,减少对中等收入国家的贷款项目,删除在财政上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而且动不动就威胁“退群”,使国际制度沦为美国国内经济议程的附属品,这些都意味着全球治理机制创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值得信赖的大国,中国奉行“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重视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并在全球治理实践中,提出了能够代表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有助于维护全球公正的一系列主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每个国家所呈现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各个国家历史的选择,不是一个人、一个阶级或一个政权所能决定的。只有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革命不断发展,命运共同体范围不断延伸才能真正形成命运共在、利益共生的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聚合人类生存发展际遇,在利益和情感根基上实现命运与共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所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发展。”⑧

    三、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平台机制

    《决定》提出,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必须“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化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和经济全球化,同时也使中国全面融入国际体系。面对当代国际体系转型和全球治理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有义务参与全球治理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人类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纵观世界近代历史,西方列强总是试图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并按照“丛林法则”和“零和游戏”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广大发展中国家饱尝侵略和凌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在中国等正义力量的推动下,《联合国宪章》等重要文件确立了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集中反映了国际社会谋求持久和平、维护公平正义的崇高理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特别是各种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命运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回答了关于完善全球治理结构的问题,他指出,“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中国没有这种想法,也不会这样做。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一直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⑩。

    既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建立在二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所主导的一系列国际经济体制之上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是这一系列国际机制的支柱。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原有的全球治理體系缺陷也是明显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全球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2015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上,他强调要“塑造有利外部发展环境,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2018年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上,他主张“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019年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上,他强调中法两国“共同推进全球治理完善,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用“完善”这个词诠释出中国新一代政治家对待现有国际治理所秉持的理性姿态和包容情怀。随着如G20、金砖合作机制以及亚投行等全球和区域层面的新兴治理机制不断发展和成熟,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机制也在逐步完善。

    注释:

    ①②③④⑦⑨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40、42、42、4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人民日报》2015 年10 月14 日,第1版。

    ⑧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

    ⑩习近平:《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 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9月23日,第1版。

    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13年4月8日,第1版。

    习近平:《开拓机遇应对挑战》,《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6日,第3版。

    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6月11日,第3版。

    习近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3月27日,第3版。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