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
陈小兰++丁留贯
【摘要】基于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别从转变观念、健全法规制度、完善管理体制、优化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讨论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即通过教学体系改革和教师队伍优化,大力推进网络化教学、开放式教学,提高现有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推进继续教育的国际化,使得继续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继续教育;经济全球化;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3-0027-02
【收稿日期】2013-11-28
【作者简介】陈小兰(1982-),女,南京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
一、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历史
我国继续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有相当规模的科技人才被派到前苏联培训学习,这一措施对当时的工业、科研和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继续教育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直至20世纪80年代,继续教育逐渐引起了重视,各类短期培训班百花齐放。1984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此后,继续教育迅速发展,并不断制度化、规范化,教育培训对象面向全体公民,继续教育成为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陈旧,学员积极性不高
首先,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偏重于高等学历教育,培训教育、业余教育等继续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其次,相当一部分学员认为继续教育可有可无,因此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再次,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再教育认识不足,缺乏重视,对高等学历教育期望过高,急功近利,只从短期效益出发,从而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缺乏制度保障,监督力度不够
相比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有关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明显不够完善,约束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形成,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管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资源缺乏
目前,国家对继续教育并没有进行专项投入,一般情况下,培训费用由用工单位支付,或者单位和个人联合支付,或者完全由个人支付,所以持续时间通常很短,效果也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单位及个人进行再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高等院校有着丰厚的教学资源,但大都用于普通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往往只是利用学校的富余资源,办学条件缺乏有力的扶持,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
继续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往往没有完全符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授课教师甚至直接使用在校学生的课程大纲和教材,缺乏对生产、技术等实际情况的了解,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习惯于以教材为本,教学不结合实际,无法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造成“教”与“需”的脱节。另外,受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几乎都工作在生产科研一线,工作任务繁重,工学矛盾突出,把本该认真对待的继续教育活动演变成了形式主义,学习效果不佳。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更高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说全日制教育要求学生主要掌握的是常规知识,那么继续教育则更多地要求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创造实现创新价值的必备条件。
(二)教学模式需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
为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继续教育需朝着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向发展。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应多样化,教学内容、教学期限也可灵活多样,以适应各类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体制,是不断提高继续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
(三)继续教育市场面临挑战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庞大的教育市场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教育机构流向国内,他们凭借其自身优厚的资源优势以及成熟先进的条件,抢占了我国很大一部分继续教育市场,对我国本土的教育机构将带来严峻的挑战。
四、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转变传统观念,调动学习积极性
1.政府需转变传统观念,加大投资力度
为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政府需消除对继续教育的种种偏见和误解,适时将继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计划,将其置于与其他教育同等甚至更高的战略位置,加大投入。
2.继续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基础教育,应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知识更加需要通过再教育得到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
3.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应提高
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应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对当前继续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理清发展思路,提升管理水平,创新教育机制,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继续教育稳步发展。
4.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应加大投入,提高积极性
人事部门应从经济上和政策上积极支持本单位员工在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
(二)建立法规制度,完善管理体制
我国的继续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制定有效的机制对全国继续教育进行统筹管理,设立全国性统一的继续教育专门管理机构,对各层次的继续教育进行宏观指导、全面规划、分布实施,以及进行监督和管理等。另外,要积极推动地方和行业部门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建设,使该项工作步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三)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师队伍
课程设立应以技术创新和提高员工素质为主要目的,使员工通过培训,掌握新思路、新技术,通过学习成为开发研究的实践者。根据实际需要编写一批高质量的专业科目教材,因材施教,有效地解决教学过程冗长、教材缺乏新颖性等问题。根据培训的任务和目标,选聘一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队伍进行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使课堂教学富于特色和实效,不流于形式,学生通过学习能真正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2.开展开放合作教学,推行网络教育
鼓励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以提高继续教育的效益和质量为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关系。面对培训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工学矛盾问题,可大力推广网络继续教育,开发网络课程,实行网络化管理,学员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需要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
3.积极开展国际培训与交流
通过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国际教育发展动态,学习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实行一定程度的优质资源共享,开展多层次的对口交流合作。同时,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吸引国外的专业人士来我国进行培训和学习,以推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朱曙光.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及发展展望[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2]田晓锟.当代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人才管理对策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林翔.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4]刘志强.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1,(1).
[5]李晓琳.我国继续教育政策演变及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3).
(编辑/乔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