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创新发展研究
摘 要 新时期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面临众多挑战,新形势下平安校园建设应从组织建设、技术防范、创新教育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建立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平安校园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本文将结合工作实践对这一课题展开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 平安校园 创新机制 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课题《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创新研究》,主持人:黄龙,课题编号:XC217009。
作者简介:黄龙,南京邮电大学保卫处,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090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此同时,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也会面临更大挑战,当前高校安全管理机制已跟不上高校教育发展的步伐,在这一背景下,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面对新时期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要求,建立适应新时期下平安校园建设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重大任务。
一、平安校园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004年,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建立安全文明校园的有效工作机制, 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违法犯罪案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①此后,各地各高校又开展了新一轮“平安校园”创建活动。2015年,为进一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江苏高校又开展了“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创建工作,巩固平安校园建设成果,这是在建成平安校园的基础上,在新时期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将平安校园建设活动提升到更高层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高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基地,高校的安全稳定关乎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平安校园建设是实现高校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一)高校发展迅猛,校园内外环境日益复杂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受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影响,加之高校对外合作交流活动频繁,不法势力借机渗透侵入校园,煽动师生滋事引发公共突发事件,带来安全隐患。其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员流动性大,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区扩建后基建项目增多,造成外来人员迅速增加,不法人员趁机混入校园,影响校园稳定秩序,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另外,高校畢业生分配不再实行传统计划分配模式,而是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近年来毕业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高,一些学生心理失衡容易产生矛盾冲突从而引发不和谐事件。
(二)学生法制意识薄弱,安全防范能力较差
当前,很多大学生出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父母娇生惯养,社会经验缺乏,自控和辨别是非能力弱,法律意识淡薄,进入大学后,在相互攀比等心理的作用下,受校园高利贷、裸贷诱惑很容易误入歧途。面对我国高校扩招现状,大学毕业生成为“没有方向感的新盲流”,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导致高校自杀事件频繁出现; 一些地方恶性暴力事件向校园渗透,涉及师生的勒索、绑架、凶杀等时有发生。②
此外,近年来通讯网络诈骗案件发案率增多,网络兼职、非法链接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网络交易安全等问题凸显,而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自我防范能力差,不能有效辨别真假,很容易遭受财产损失。
(三)教育活动形式缺乏,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一些高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缺乏新颖性,教育方法简单,听讲座、挂宣传标语等传统的教育形式已不能吸引学生接受教育,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由于缺乏实践体验式教育和互动形式的教育,创新手段不多,没有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开展教育活动,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致使学生受教育面偏低,从而不能有效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三、新时期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面对新时期治安形势特点,学校在平安校园创建过程中总结工作的同时,不断摸索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以应对新形势下高校安全工作的新问题。
(一)群防群治,加强组织建设网格化管理
高校应建立健全校园治安群防群治组织机构,实现“三级网络”全覆盖。即建立学校-部门-科室,学校-学院(部)-班级的三级组织机构。学校层面建设维护稳定、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等非常设机构,各二级单位建立综治、治保会、义务消防队等组织机构,各三级单位和班级设立治保小组或安全员,每级工作各有侧重,各有要求,形成校园安全工作“防火墙”。
此外,应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治能力,如在高校中建立以志愿者和社团为形式的大学生自治队伍,由学校组建平安校园志愿服务队、校园安全文明志愿服务队和学生护校队,大学生自行组建大学生安全协会、安全志愿者协会和消防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
(二)创新教育理念,丰富安全教育形式
平安创建,教育先行,随着高校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面对新形势下安全管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深化平安校园建设过程中需要运用新的安全教育理念和教育平台。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教育机制。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特点每年可设立“学生安全教育月”、“新生安全教育月”和“119消防安全教育月”等主题教育活动月。“学生安全教育月”教育对象为全校学生,通过主题活动带动各学院各班级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新生安全教育月”的教育对象为新入学新生,提升安全防范意识。“119消防安全教育月”是消防专项教育活动,通过消防演练和体验活动,强化学生防范意识和逃生技能。
二是建立信息化的教育平台。微信作为当今热点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师生之间架立起沟通的桥梁和传递信息的渠道,建立安全教育管理微信平台,使安全教育管理方式更加全面,利用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开展安全教育,相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能吸引大学生参与活动,更易让学生接受。
三是建立体验化教育场馆。亲身参与和体验教育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安全防范技能的有效方式,如建立消防教育与应急中心体验场馆,运用先进的仿真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场景,建立消防微站和微型消防站,让学生亲手使用消防设施,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三)完善技防设施,提升治安综合防控能力
随着安防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校应更加注重信息化安防设施建设。
一是要建立信息化安防設施。建立110联动“多位一体”指挥平台,将校园视频监控、校园巡更调配、治安案件接报、防盗报警联动、消防可视化预警等职能融为一体的综合指挥协调系统。指挥中心以报警中心为依托,与学工、后勤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在处置突发事件功能上,按照预案要求做好人员调配和信息采集,做到反应快速、处置得当。
二是建立智能化人车管理系统。在人员管理方面,应建立智能门禁和车牌识别系统,能有效管控外来人员和车辆,能有效预防治安事件发生,当出现治安等突发事件时也能有效做好事后补救。
三是建立消防智能化预警系统,引入物联网技术结合RFID、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将建筑物、消防控制室和消防设备联接在一起,实时监控消防设施运行情况,减少人力投入,促进校园消防智能化建设。
(四)丰富校园安全文化,创新教育理念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安全文化建设应把握当代大学生时代特征,将艺术与校园安全结合起来,丰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新形式。大学生是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创新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将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中来,学校将书法、绘画、等文化活动融入到安全教育中,开展安全教育书法、绘画、漫画、书签设计等作品征集评比活动,组织学生自编自导“安全教育情景剧大赛”、开展“安全教育我来讲授课竞赛”、举办“微电影作品设计大赛”等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学生参与性强,能大大提升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安防自救能力。
(五)强化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
责任制是高校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和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综治目标管理考评体系,从组织领导、维护稳定、教育宣传、安全防范、制度建设、隐患治理和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并设立多项指标内容,将各单位发案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建立考评奖励机制,设立综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项,优中选优,并设立“一票否决”项,不能参与学校各类奖项的评比,奖罚分明,以此推动各级工作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树立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安全稳定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平安校园建设要服务于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针对特定时期推出特别的工作机制和举措,创新工作理念,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防范网络,从而确保高校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教社政[2004]7号.2004(Z2).
②马强.高校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的新视角.江苏高教.2014(1).71.
参考文献:
[1]安春元.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9).
关键词 平安校园 创新机制 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课题《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创新研究》,主持人:黄龙,课题编号:XC217009。
作者简介:黄龙,南京邮电大学保卫处,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090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此同时,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也会面临更大挑战,当前高校安全管理机制已跟不上高校教育发展的步伐,在这一背景下,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面对新时期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要求,建立适应新时期下平安校园建设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重大任务。
一、平安校园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004年,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建立安全文明校园的有效工作机制, 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违法犯罪案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①此后,各地各高校又开展了新一轮“平安校园”创建活动。2015年,为进一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江苏高校又开展了“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创建工作,巩固平安校园建设成果,这是在建成平安校园的基础上,在新时期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将平安校园建设活动提升到更高层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高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基地,高校的安全稳定关乎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平安校园建设是实现高校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一)高校发展迅猛,校园内外环境日益复杂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受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影响,加之高校对外合作交流活动频繁,不法势力借机渗透侵入校园,煽动师生滋事引发公共突发事件,带来安全隐患。其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员流动性大,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区扩建后基建项目增多,造成外来人员迅速增加,不法人员趁机混入校园,影响校园稳定秩序,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另外,高校畢业生分配不再实行传统计划分配模式,而是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近年来毕业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高,一些学生心理失衡容易产生矛盾冲突从而引发不和谐事件。
(二)学生法制意识薄弱,安全防范能力较差
当前,很多大学生出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父母娇生惯养,社会经验缺乏,自控和辨别是非能力弱,法律意识淡薄,进入大学后,在相互攀比等心理的作用下,受校园高利贷、裸贷诱惑很容易误入歧途。面对我国高校扩招现状,大学毕业生成为“没有方向感的新盲流”,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导致高校自杀事件频繁出现; 一些地方恶性暴力事件向校园渗透,涉及师生的勒索、绑架、凶杀等时有发生。②
此外,近年来通讯网络诈骗案件发案率增多,网络兼职、非法链接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网络交易安全等问题凸显,而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自我防范能力差,不能有效辨别真假,很容易遭受财产损失。
(三)教育活动形式缺乏,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一些高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缺乏新颖性,教育方法简单,听讲座、挂宣传标语等传统的教育形式已不能吸引学生接受教育,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由于缺乏实践体验式教育和互动形式的教育,创新手段不多,没有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开展教育活动,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致使学生受教育面偏低,从而不能有效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三、新时期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面对新时期治安形势特点,学校在平安校园创建过程中总结工作的同时,不断摸索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以应对新形势下高校安全工作的新问题。
(一)群防群治,加强组织建设网格化管理
高校应建立健全校园治安群防群治组织机构,实现“三级网络”全覆盖。即建立学校-部门-科室,学校-学院(部)-班级的三级组织机构。学校层面建设维护稳定、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等非常设机构,各二级单位建立综治、治保会、义务消防队等组织机构,各三级单位和班级设立治保小组或安全员,每级工作各有侧重,各有要求,形成校园安全工作“防火墙”。
此外,应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治能力,如在高校中建立以志愿者和社团为形式的大学生自治队伍,由学校组建平安校园志愿服务队、校园安全文明志愿服务队和学生护校队,大学生自行组建大学生安全协会、安全志愿者协会和消防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
(二)创新教育理念,丰富安全教育形式
平安创建,教育先行,随着高校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面对新形势下安全管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深化平安校园建设过程中需要运用新的安全教育理念和教育平台。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教育机制。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特点每年可设立“学生安全教育月”、“新生安全教育月”和“119消防安全教育月”等主题教育活动月。“学生安全教育月”教育对象为全校学生,通过主题活动带动各学院各班级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新生安全教育月”的教育对象为新入学新生,提升安全防范意识。“119消防安全教育月”是消防专项教育活动,通过消防演练和体验活动,强化学生防范意识和逃生技能。
二是建立信息化的教育平台。微信作为当今热点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师生之间架立起沟通的桥梁和传递信息的渠道,建立安全教育管理微信平台,使安全教育管理方式更加全面,利用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开展安全教育,相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能吸引大学生参与活动,更易让学生接受。
三是建立体验化教育场馆。亲身参与和体验教育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安全防范技能的有效方式,如建立消防教育与应急中心体验场馆,运用先进的仿真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场景,建立消防微站和微型消防站,让学生亲手使用消防设施,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三)完善技防设施,提升治安综合防控能力
随着安防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校应更加注重信息化安防设施建设。
一是要建立信息化安防設施。建立110联动“多位一体”指挥平台,将校园视频监控、校园巡更调配、治安案件接报、防盗报警联动、消防可视化预警等职能融为一体的综合指挥协调系统。指挥中心以报警中心为依托,与学工、后勤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在处置突发事件功能上,按照预案要求做好人员调配和信息采集,做到反应快速、处置得当。
二是建立智能化人车管理系统。在人员管理方面,应建立智能门禁和车牌识别系统,能有效管控外来人员和车辆,能有效预防治安事件发生,当出现治安等突发事件时也能有效做好事后补救。
三是建立消防智能化预警系统,引入物联网技术结合RFID、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将建筑物、消防控制室和消防设备联接在一起,实时监控消防设施运行情况,减少人力投入,促进校园消防智能化建设。
(四)丰富校园安全文化,创新教育理念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安全文化建设应把握当代大学生时代特征,将艺术与校园安全结合起来,丰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新形式。大学生是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创新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将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中来,学校将书法、绘画、等文化活动融入到安全教育中,开展安全教育书法、绘画、漫画、书签设计等作品征集评比活动,组织学生自编自导“安全教育情景剧大赛”、开展“安全教育我来讲授课竞赛”、举办“微电影作品设计大赛”等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学生参与性强,能大大提升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安防自救能力。
(五)强化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
责任制是高校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和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综治目标管理考评体系,从组织领导、维护稳定、教育宣传、安全防范、制度建设、隐患治理和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并设立多项指标内容,将各单位发案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建立考评奖励机制,设立综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项,优中选优,并设立“一票否决”项,不能参与学校各类奖项的评比,奖罚分明,以此推动各级工作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树立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安全稳定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平安校园建设要服务于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针对特定时期推出特别的工作机制和举措,创新工作理念,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防范网络,从而确保高校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教社政[2004]7号.2004(Z2).
②马强.高校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的新视角.江苏高教.2014(1).71.
参考文献:
[1]安春元.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