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经典,重形尚意
张钰
摘 要:本文将以线描造型为切入点,从线性表现、意象造型、应物象形三个方面结合远古时期、夏商周、战国时期、秦汉、魏晋、隋唐六个不同时期的理论遗存和典型物化遗存从宏观的角度探析中国画线描从萌芽发育到兴盛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线描造型;骨法用笔;应物象形
1 线描造型的萌芽期
线描艺术的发展从古至今已经延续了近万余年,东方最早的线性表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人面鱼纹盆上面绘制的图形,该图案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意象”图形,那时候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是以渔业、农业、畜牧业为主,古人便将自然中的动物形象,趣味性地以线条刻画的方式塑造在自己的生活器具中,生活的琐碎都凝练在迹简意趣的线条中,图形的组合中不仅可以看出先辈们把审美观照的主要对象着眼于自然山川,而且可以看出审美主体对自身的观照。夏商周时期物化形态的转变给艺术创造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青铜纹饰之于线描发展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图》是典型的用线造型,人物线描初期服饰以长线条表现概括性极强,图中表现所有物象的线条方圆曲直都是相似的,侧面人物的形象和龙凤的形象都像是剪影,人物裙摆部分的剪影形状看起来像是鱼的尾巴,我认为该图也是意象造型的代表。《人物驭龙图》明显可以看出已经脱离了剪影式的表现,人物面部造型更加严谨,线条流畅有组织有疏密变化,人下半身服饰的轮廓线看起来仍然中像是鱼的尾巴。
2 线描造型的发展期
汉代由于“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原道训》)“以神制形”的美学观念影响的同时在继承前代主客观结合的“团块结构法”上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造型是依据对神的表达程度而定的,只要是能准确的表达出古人意图的造型,都是准确的造型,反对“仅毛而失貌”,霍去病墓石雕群就是典型的代表。《卜千秋墓墓室壁画》中的线描造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轮廓,线条有一定的组织穿插,并且出现了轻重缓急、提按顿挫的变化形似“柳叶描”,状物的线条没有依附于客观对象,用西方的比例透视关系来衡量的话,就是头大身子小,这一时期在造型上受到思想家“自然元气论”的影响,以气为引导,以神制形,因而呈现出来的作品看似造型“不准确”,但从神气的角度观照,则是神采飞扬,这也是汉代绘画的总体特征,也进一步发展了意象造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创造主体自身修养的提高,物化材料的多样化,线描作为古典绘画的基本造型语言,有了很大的发展,线性表现已经从彩陶纹饰、青铜器纹饰的装饰性功用发展成为以线造型,线条组織打破了秦汉以来的“团块结构”造型。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可以看出继汉以来绘画水平的进步,画面中山石、树木、云水、人物均以线造型,线条流畅粗细均匀,疏密有致,连绵不绝,衣纹已经可以很好的暗示形体的转折,从容不迫的线条游走与人物飘逸的身形飞扬的衣袖裙带浑然一体,神气自然流露,人物形态主观又不失生动。
3 线描造型的兴盛期
唐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艺术上出现了“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唐太宗指意》)其人物画代表了中国古典造型艺术中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人物画造型在融合了秦汉神采,魏晋遒劲(风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线条的笔法反映出这一时期对“骨法用笔”认识的深化以及对书法的重视,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提按顿挫可以很好的表现出物象的不同质感,线条表现不同于魏晋的秀骨清象,饱满舒朗的线性表现给人以丰盈富足的时代气象之体味。
如果吴道子的作品中意象造型很难体会的话,那么张萱《捣练图》所描绘人物的不同造型中应当可以明显体会到“意象造型”的形象美,图中分三组描绘了12个人物形象,有站着的、坐着的、蹲着的均以线勾勒,线条长长短短,人物高高低低,富有节奏韵律的同时图中劳作的女性形象面部体态都呈现出,唐代人物“以肥为美”的特点,所描绘的不是单个的某一客观物象的形象,而是作者提炼出来的唐代妇女分别在捣练、熨平、缝制劳作时的“典型形象”的意象表达。
4 总结
从研究线性表现的视角出发,回归传统认识学习经典作品中的意象造型,只有对传统美学、传统造型艺术遗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传统造型艺术的造型法则精髓。仅从远古时期到唐代,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式的造型观念中,从“以神制形”、“以形写神”到“外师造化,中的心源”,是审美主体、客体、本体的融合与辩证统一贯穿始终的,艺术表现造型方式因审美观照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吴道子这样的大师艺术创造过程中尚且取其前人的精华,我们又怎能将传统置于一旁,不予重视。
参考文献
[1]石景昭.中国传统美术造型法则图论[M].1版.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92.
[2]周颢,徐勇民.《线描人物画教程》[M].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