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标准
曹鹏
[摘 要]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和思想实际,应从价值追求、思想认识、实际行动和朋辈影响力等四个维度全面把握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理论素养、关键表现和作用发挥等情况,健全政治审查制度,完善组织培养制度,建立全方位调查制度,严格党内外推评制度,在政治上严把“入口关”,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政治标准;维度;路径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一项基础工程。高校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不仅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为党的事业输送储备人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战略工程。发展大学生党员必须贯彻中央“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党员政治标准的时代内涵,完善大学生党员政治标准的考察路径。
一、党员政治标准的时代内涵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党员发展的标准问题。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历程,发展党员政治标准呈现出一贯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特点。
从一贯性来说,党始终把思想上入党作为入党的主要标准。在中共“一大”党纲中,党提出“凡接受我党的纲领和政策,愿意忠于党,不分性别、国籍,经过一名党员介绍,均可成为我们的同志”①。可见“一大”党纲是把思想条件作为入党的最重要的条件,把统一思想作为保证党组织纯洁性的最重要的条件。中共六大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决议案草案》中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党员标准。《草案》提出:“考核一个党员应该以其政治认识、纪律性及对工人阶级利益的牺牲性为标准。此外,还加上他与广大工农群众的联系,他在这些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指导群众的能力的标准”②。尽管在入党的身份、手续等条件上,历次党章的规定有变化和发展,以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的要求,但党始终把思想上入党作为入党的主要标准,瓦窑堡会议上提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标准”③,这一主张作为发展党员内在的政治标准一直延续至今。可见,为党的目标和理想而奋斗,认同党的纲领和政策,是党接受新党员始终坚持的“硬核”政治条件。
就发展性来看,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入党标准,或者在入党手续上有差异性规定。在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的各个不同阶段,党员标准都带有一定的时代特性。党的七大通过的修改的党章对接收除工人、贫农、士兵等之外的其他阶层的人士入党,在介绍人、批准级别、候补期等手续和程序上作出了具体的、严格的政策性规定,提出要全面考察、长期检验、慎重发展。党的八大提出执政党要提高党员条件,并不再划分社会成分,要求党员必须“从事劳动而不剥削他人劳动”④,并取消了“七大”党章“不同社会成份适用不同的入党手续”的规定,以防止部分投机分子通过入党的途径来捞取执政党地位所带来的政治利益。党的十六大修订的党章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党的性质修改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与此相应的,对申请入党对象的规定,增加了“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一项,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同时,能否做到“三个代表”也成为党员标准的重要内涵。可见,我们党一直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党员标准问题,始终坚持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阶层实际来确定发展党员的标准和程序。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性质和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吸收新成员的政治条件,即信仰马克思主义,愿意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具体而言,党员政治标准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信念坚定,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二是对党忠诚,拥护党的纲领,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四是严守纪律,自觉遵守党章,模范遵守国家法律,严格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生活准则办事。⑤这是党组织考察发展对象政治上是否符合党员条件的重要标准,也是发展大学生党员必须把握的政治准则。
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没有”和两个“不了解”:他们没有受过长期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性观念的教育,没有在风浪中经受过政治认同、工作挫折与个人利益牺牲的多种考验,没有一段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共同劳动生活的经历。他们从家门到校门,不了解社会、不了解党的群众工作,对党在民族振兴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作用缺乏深切的体会。概而言之,大学生生活轨迹比较单一、社会阅历不够丰富、政治态度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⑥这一判断意味着,在发展大学生党员过程中,对其进行政治标准考察,必须有别于具有一定社会阅历的其他群体,从入党动机、理论素养、关键表现和朋辈关系四个维度考察其当下的政治态度和表现以及把握其将来的发展趋势和可塑性。
二、大学生党员政治标准的考察维度
针对大学生群体在政治上的特点,在發展大学生党员工作中,应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政治标准的考察。
1.入党动机——价值之维
入党动机,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其中内蕴着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要求入党作为一种政治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对我们党追求的政治价值的认同,关系到一个人是否具有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否有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的觉悟等,是党员政治标准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入党动机要接受党组织的判别和考验,即甄别其所追求的政治价值是否和党的组织目标、宗旨理想、方针政策相一致。如果一致,表明入党动机正确,如果不一致,则表明入党动机不正确。
毋庸讳言,大学生申请入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入党动机:有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有的认为入党光荣因而要求入党,有的则是受家人、亲朋影响而要求入党,有的是看到周围一些同学提出了申请,随大流而要求入党的,有的认为入了党,毕业后好找工作,走上社会容易得到提拔重用,等等。这些动机既是大学生申请入党的目的,也是党组织考察大学生是否符合党员条件,特别是是否符合政治标准的关键因素。
从入党动机维度考察大学生的价值观尤为重要。一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阶段,且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二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较少,难以从其一系列行为中判别其政治价值、立场和态度。因而,党组织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入党动机这个“源头”,把住政治标准的“闸门”;另一方面,要用好入党动机这一“活水”,强化对入党申请人和积极分子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入党动机。
2.理论素养——认识之维
高校是汇智之所和知识高地,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群体,与普通工人、农民等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条件地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学习。因此,对于积极要求入党的大学生来说,在具备较高科技和文化素养的同时,理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
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从这一角度而言,发展大学生党员仅仅考察入党动机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大学生有正确的入党动机,但是如果这一动机只是源于周边先进人物影响等感性认识,思想上缺乏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主义建设规律的理性认识,缺乏对中国近代史和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理解,那么,政治上就很难坚定,行动上就不能自觉。
可见,发展大学生入党,必须严把理论关。一方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另一方面,要充分考察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理论水平,准确把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脉搏”,确保发展的大学生党员具有“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能够做到“两个维护”。
3.关键表现——行动之维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即便一个人具有正确的入党动机和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但是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的坚定程度、政治辨别和是非判断的敏锐程度、党性和道德修养程度,也不能确保一个人在关键时刻、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具有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因此,除了静态的考察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和和政治理论素养之外,还必须通过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行为进行动态的考察。
高校党组织在发展大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通过各种表格收集信息,筛选出一个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其中不乏基本符合党员条件的发展对象,但是,也难免有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分子混杂其中,鉴别二者的“试剂”就是看关键时刻的表现。唯有在不同行为动机的冲突下,在影响个人发展机会的情境下,在事关人民福祉和人类发展的重大抉择面前,我们才能检验出大学生发展對象追求的政治价值是什么,行为选择的主导动机是什么,思想境界、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行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对于大学生来说,关键时刻的表现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党的重大理论、方针和政策,是认真学习、宣传,还是歪曲理解、信谣传谣乃至诋毁攻击;二是面对就业、支教、参军、评优、婚恋、信教、义务献血等重大考验,是勇于奉献、遵纪守法,还是个人私利至上、趋“利”避“害”;三是对于发生在身边的偷窃抢劫、拾取财物、遇险求救等,是选择挺身而出、乐于助人,还是规避风险、昧取钱财,等等。
4.群众关系——影响力之维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要发展新成员,不能定位于独善其身的“好人”,而必须是能够为党的目标和事业奋斗的“能人”。从宏观层面来说,共产党员要符合“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领导和活动能力;从个体微观角度讲,共产党员是某一领域的先进分子,应具有宣传、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换而言之,必须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在发展大学生党员过程中,高校党组织比较注重群众评价,也有团组织推优、群众意见调查和支部审批讨论等程序保障。但是,这种政治性很强的考察在实践中常常演变为纯粹的群众基础测验,一些性格温和、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因为没有人反对而顺利过关,一些有着鲜明个性、敢于坚持原则的能人却由于“群众意见”而被淘汰。
因此,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群众评价要辩证分析,不仅要考察其群众基础,更要从政治引领力角度考察其在朋辈中的影响力,加强组织把关,避免简单“以票取人”的现象,使真正具有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潜质的人脱颖而出,而不是具有“乡愿”特质的人受到青睐。
三、大学生党员政治标准的考察路径及制度建设
针对发展大学生党员需要着重考察的政治标准四个维度,高校党组织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进一步优化发展工作制度,严格发展工作流程,强化发展工作指导,严把大学生党员政治标准,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1.突出成长背景和政历考察,健全政治审查制度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对党的情感深度和认识程度、政治觉悟的高低与其家庭背景、个人成长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此,高校党组织须健全政治审查制度,加强对大学生成长背景和政历考察。首先,要按照规定做好与大学生相关人员的政审工作,以外调为主,尽可能与政审对象所在党组织作面对面的深入了解,如果只能进行函调,应详细列出提纲,全面了解政审对象的政历情况和现实表现。其次,要在与发展对象深入谈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自传,并结合教师、同学等其他相关人员的意见,进而形成综合性的政治审查意见,杜绝以对父母的政审代替完整的政治审查。第三,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负责政治审查工作人员的职责,对出现重大工作失误的,要进行责任追究,以督促其认真做好政审工作,落实相应责任。
2.突出理想信念和动机考察,完善组织培养制度
理想信念和入党动机是考察大学生是否符合党员标准的核心要素,也是政治标准考察的一个难点所在。为此,高校党组织须完善组织培养制度,发挥党务干部、教师和学生的合力,形成寓考察于培养、边培养边考察的工作机制。首先,要对大学生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三类不同群体,分别建立党章学习小组、学院党校和学校党校三级培训制度,完善内容上循序渐进、考评上逐步深入的分层培养体系。其次,要把相关学科专家教授、资深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代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老同志等各种力量有机嵌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体系当中,通过开设课程、解读时事政策和指导党章学习等途径,发挥育人合力。第三,设立大学生入党答辩制度,由学院相关人员组成小组,逐个对发展对象进行“面试”,通过现场问答的方式,深入把握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脉搏。
3.注重道德品质和动态评价,建立全方位调查制度
道德品行是衡量大学生党员政治标准的重要向度,但是品行表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品行考察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高校党组织须完善群众调研制度,建立全方位的动态的道德品行评价机制。首先,在调研对象上,除了班级和专业同学之外,增加寝室、社团、社会实践团队等与其关系相对较为密切的同龄人,以及相关的授课教师和辅导员等知情人。其次,在调研方法上,除了召开座谈会之外,可以发挥入党联系人、介绍人和党员的作用,通过个别交流、日常观察等方式,不定期地了解情况。第三,在调研结果的处理上,党支部要建立群众调研结果分析制度,通过支委会、支部大会讨论,对发展对象的道德品行乃至整体的政治表现给出客观评价,作出是否符合大学生党员政治标准的认定。
4.注重示范作用和综合评价,严格党内外推评制度
大学生在集体中的作用大小应由集体中的群众来判断,而不能依赖于“权威人士”的独断。為此,在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党员的过程中,高校党组织须健全团内推优、党支部推荐和党员大会讨论制度。首先,团内推优、党支部推荐要进一步明确推荐标准,细化评价指标,将推荐条件更为直观地呈现在评价主体眼前,改变以往凭印象好坏,打主观分、人情分的状况。其次,增加个人资料呈现或自我介绍环节,增进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了解,增强应然标准、自我评价和实际表现之间的对比感,从而尽可能避免评价主体打“模糊分、糊涂分”的情况。第三,强化党员大会的审查功能,避免党支部预审和审批时实质性的讨论不足的“评”而不“审”
现象。高校党组织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强化对党支部的工作指导,加大对发展党员工作的工作人员的问责力度,帮助大学生党支部严格政治标准和党员标准,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注释: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册(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1928),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年版,第294 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9册(1934—193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第622-623页。
④王光华: 《中国共产党法规与制度建设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95 页。
⑤ 编写组:《发展党员工作手册》,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页。
⑥上海市党建文化研究会调研报告“应放缓大学生党员发展速度”,《上海宣传通讯》,2012年第3期。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党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