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心理成长需要与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
黄 展
目前,在多元化文化背景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斗争也日渐增多。一方面,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多元化社会中,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多样的、模糊的、多变的、不稳定的;另一方面,个人已有的资源又是稀缺的、有限的,有时甚至限制人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膨胀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欲望和需要,使自身对个人资源的无限性和自我实现的向往以及对个人资源稀缺和不利资源的怨恨、焦虑控制在合理的水平线上,是大学生心理成长是否健康、个人能否超越自身的关键。
一、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各种需要以及存在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反映在大学生群体时,其各层面的心理需要如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饮食、穿衣和满足食欲、爱美的需要而产生不满、自责等抱怨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有些大学生虽然能裹腹、穿暖,但还要忍受食欲的煎熬和对漂亮衣着的渴求,致使有些学生产生不满、愤恨、攀比、自责等心理,甚至不惜采用不光彩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
2.由于心理安全的渴望而产生的不安全、不自信等消极情绪
大学生安全的需要主要不是来自对身体安全的担忧,而是来自对一个熟悉的、令人满意的、和谐的、有意义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需要,尤其对大一新生来说更是这样。有些大学生由于个性、生活习惯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很难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容易产生不安全、不自信、退缩、焦虑,甚至抑郁情绪。
3.由于对朋友、恋人的爱的需要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自暴自弃行为
爱的需要,就是会产生爱,既有对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又有给予别人的爱和接受别人的爱。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成长,尤其是失败的异性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影响更大,造成有的学生情绪波动大、自闭,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会产生自杀或他杀的行为。
4.由于希望自己被尊重、自信自尊的需要而产生的人际关系紧张等交往问题
大学生处于成长期,往往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要求独立和自由,受到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但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这方面的需要出现过度膨胀和不切实际的趋势,致使他们经常感到受挫,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人际关系紧张。
5.由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过大等痛苦心理
当前大学生对未来有很高的期望和追求,但同时也面临很多的压力和竞争,经常因“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产生矛盾而困惑。此外,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也很高,但同时社会形势复杂,使他们不堪重负,心理压力过大,很多学生由活泼开朗变得意志消沉,得过且过。
和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是多元化的,他们将来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所以其心理需要也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此外,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经济实力和切身的社会实践,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习得知识,真正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比如成功体验等很难满足,所以,他们的心理需要还是模糊的、理想化的。正是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张力,才使得他们具有无限的激情、梦想和希望,同时,也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由失败的体验和受挫而产生的成长感受。
二、大学生自身资源及其特征
个人的自身资源包括先天的身体资源、家庭和社会背景资源,以及后天习得的知识、能力、技能和习惯。先天的身体资源包括个体的身高、相貌、身体发育的健康状况以及智力等遗传基因,它们是很难再重新造就的;家庭和社会背景资源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它们会影响个体的见识、理解力、修养品性和习惯的不同;后天习得的知识、能力、技能是个体努力的结果,其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能力的高低、技能的多少和精深上。
大学生的自身资源是有限的,遵循的是片面原则。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十全十美,什么都做到。而是应该因循自身有限的资源,使自身资源得到合理的最有效的配置。
大学生的自身资源都有优势和不足,不断地提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承认劣势并弥补自己的不足,才是大学生成长中的明智之举,才是高效的、合理的资源配置。
大学生的自身资源的作用有正向和负向两个维度,在积累的过程中,正向的促进个体心理成长,负向的影响或阻碍个体心理成长。因此,教师要指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利用正向的有利资源发展自己,对于自身不利的负向资源,要敢于承认和接受,并学会调适自己,必要的时候寻求专家的帮助。
三、大学生心理需要与自身资源的适配问题
所谓二者的适配问题,也就是说,一方面大学生心理成长需要的满足要考虑到自身有限资源的限制,不能盲目地超越;另一方面,只有根据自身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来满足心理成长的各种需要时,二者才是适配的和经济有效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才是积极的、健康的。
1.大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要依据自身资源的限制,遵循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如果心理需求在自身资源能够达到的范围之内,则心理发展是平衡的,反之,可能会遇到很多心理挫折。面对挫折,大学生该如何释然呢?
实事求是原则:是指大学生要根据资源的有限性来满足心理需要,而不是无原则地抱怨自己和家人。面对家庭经济基础、个人体貌、气质修养、见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有的大学生会产生悲观、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会产生骄傲、自满等不良心理特征。遇到这样的心理问题时,大学生要自觉地纠正这种心态,从接受自身现有的资源条件出发,作出符合实际的发展设计。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心理需要的满足要分层次、分阶段实现,而不可急于求成。一个人的气质修养、习惯的习得和知识的积累都需要一个过程,大学生只有脚踏实地地不断积跬步,才能至千里。
2.大学生要依据效益原则,合理配置自身资源
有的大学生在学校里既想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又想参加更多的社团活动,心理上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如果根据心理需要的轻重缓急以及付出和收益的多少来作出选择,那么两者的配置就是高效的;相反,两者的配置就是内耗的、无效的,要么顾此失彼,要么得不偿失,要么患得患失,要么犹豫不决,从而产生负向的消极情绪。因此,大学生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大体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活动和交往原则: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个体的资源是根据活动和交往的需要进行合理配置的。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其资源配置也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完成的,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必将在活动和交往中进行。如果过度地封闭和孤立,就很难产生真正的心理需要,更谈不上合理配置资源和解决心理问题。
选择原则:既然自身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人的需要又是无限的、发展的,我们就应该根据此时此地的情况作出最有效率的选择,要么想尽办法去满足心理成长的需要,要么放弃某些心理成长需要的满足,而不是在矛盾的心理周围徘徊。
成本最小化原则:当个体的心理需要被满足的同时,个体也消耗一定的自身资源,即成本。当各种不同心理需要之间进行竞争时,要考虑成本最小化原则,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心理需要的满足。
置之不理原则:当大学生心理需要是个体无限向往的,但又是明显无法满足的,或是无法解决的,可以采取置之不理的原则,不耗费任何有限的资源,从而取得最大效率。
延缓满足原则:在现实的自身资源条件不充分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延缓心理需要的满足,不断积聚实力,等时机和条件成熟再来实现心理需要的满足。
3.大学生要依据优化原则,修正或重新习得新的自身资源
大学生个体自身资源对心理成长来讲,有的是有利资源,有的是不利资源。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多是合理的,若自身现有的资源对个体成长不利或阻碍心理发展,个体要自觉地或在他人的帮助下修正或重新习得新的资源,扩充和优化自身资源。
总之,因为自身的资源不断递增,人的需要的满足也是变化的。因此,两者的适配也是动态的,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过程。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的新视角
1.大学生一旦产生心理问题,实际上就是消耗有限的资源成本
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者应从内耗论出发,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出解释,引导他们积极消除其消极情绪。
2.研究现代大学生活动和交往的特点,以多种形式进行干预和引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大多是在活动和交往中产生的,又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得以满足的,因此,要想促进心理需要和自身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交往和活动的特点,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上施以影响,有意识地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
3.培养大学生合理配置自身资源的能力、方法以及经济学思维方式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是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是由于其缺乏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造成的。只有教会他们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学会接受、学会成本最小化思维、学会忍耐等,他们才有能力更快地转变自己不良的心理状态。
4.引导大学生分析自身不利的资源,学会优化和扩充自身资源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自身资源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成因,让他们自觉地审视自身资源,重新认识心理成长中的问题,优化、重组自身资源,从而满足心理需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处)
[责任编辑:吴 凡]
目前,在多元化文化背景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斗争也日渐增多。一方面,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多元化社会中,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多样的、模糊的、多变的、不稳定的;另一方面,个人已有的资源又是稀缺的、有限的,有时甚至限制人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膨胀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欲望和需要,使自身对个人资源的无限性和自我实现的向往以及对个人资源稀缺和不利资源的怨恨、焦虑控制在合理的水平线上,是大学生心理成长是否健康、个人能否超越自身的关键。
一、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各种需要以及存在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反映在大学生群体时,其各层面的心理需要如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饮食、穿衣和满足食欲、爱美的需要而产生不满、自责等抱怨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有些大学生虽然能裹腹、穿暖,但还要忍受食欲的煎熬和对漂亮衣着的渴求,致使有些学生产生不满、愤恨、攀比、自责等心理,甚至不惜采用不光彩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
2.由于心理安全的渴望而产生的不安全、不自信等消极情绪
大学生安全的需要主要不是来自对身体安全的担忧,而是来自对一个熟悉的、令人满意的、和谐的、有意义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需要,尤其对大一新生来说更是这样。有些大学生由于个性、生活习惯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很难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容易产生不安全、不自信、退缩、焦虑,甚至抑郁情绪。
3.由于对朋友、恋人的爱的需要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自暴自弃行为
爱的需要,就是会产生爱,既有对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又有给予别人的爱和接受别人的爱。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成长,尤其是失败的异性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影响更大,造成有的学生情绪波动大、自闭,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会产生自杀或他杀的行为。
4.由于希望自己被尊重、自信自尊的需要而产生的人际关系紧张等交往问题
大学生处于成长期,往往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要求独立和自由,受到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但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这方面的需要出现过度膨胀和不切实际的趋势,致使他们经常感到受挫,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人际关系紧张。
5.由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过大等痛苦心理
当前大学生对未来有很高的期望和追求,但同时也面临很多的压力和竞争,经常因“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产生矛盾而困惑。此外,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也很高,但同时社会形势复杂,使他们不堪重负,心理压力过大,很多学生由活泼开朗变得意志消沉,得过且过。
和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是多元化的,他们将来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所以其心理需要也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此外,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经济实力和切身的社会实践,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习得知识,真正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比如成功体验等很难满足,所以,他们的心理需要还是模糊的、理想化的。正是大学生心理需要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张力,才使得他们具有无限的激情、梦想和希望,同时,也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由失败的体验和受挫而产生的成长感受。
二、大学生自身资源及其特征
个人的自身资源包括先天的身体资源、家庭和社会背景资源,以及后天习得的知识、能力、技能和习惯。先天的身体资源包括个体的身高、相貌、身体发育的健康状况以及智力等遗传基因,它们是很难再重新造就的;家庭和社会背景资源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它们会影响个体的见识、理解力、修养品性和习惯的不同;后天习得的知识、能力、技能是个体努力的结果,其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能力的高低、技能的多少和精深上。
大学生的自身资源是有限的,遵循的是片面原则。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十全十美,什么都做到。而是应该因循自身有限的资源,使自身资源得到合理的最有效的配置。
大学生的自身资源都有优势和不足,不断地提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承认劣势并弥补自己的不足,才是大学生成长中的明智之举,才是高效的、合理的资源配置。
大学生的自身资源的作用有正向和负向两个维度,在积累的过程中,正向的促进个体心理成长,负向的影响或阻碍个体心理成长。因此,教师要指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利用正向的有利资源发展自己,对于自身不利的负向资源,要敢于承认和接受,并学会调适自己,必要的时候寻求专家的帮助。
三、大学生心理需要与自身资源的适配问题
所谓二者的适配问题,也就是说,一方面大学生心理成长需要的满足要考虑到自身有限资源的限制,不能盲目地超越;另一方面,只有根据自身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来满足心理成长的各种需要时,二者才是适配的和经济有效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才是积极的、健康的。
1.大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要依据自身资源的限制,遵循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如果心理需求在自身资源能够达到的范围之内,则心理发展是平衡的,反之,可能会遇到很多心理挫折。面对挫折,大学生该如何释然呢?
实事求是原则:是指大学生要根据资源的有限性来满足心理需要,而不是无原则地抱怨自己和家人。面对家庭经济基础、个人体貌、气质修养、见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有的大学生会产生悲观、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会产生骄傲、自满等不良心理特征。遇到这样的心理问题时,大学生要自觉地纠正这种心态,从接受自身现有的资源条件出发,作出符合实际的发展设计。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心理需要的满足要分层次、分阶段实现,而不可急于求成。一个人的气质修养、习惯的习得和知识的积累都需要一个过程,大学生只有脚踏实地地不断积跬步,才能至千里。
2.大学生要依据效益原则,合理配置自身资源
有的大学生在学校里既想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又想参加更多的社团活动,心理上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如果根据心理需要的轻重缓急以及付出和收益的多少来作出选择,那么两者的配置就是高效的;相反,两者的配置就是内耗的、无效的,要么顾此失彼,要么得不偿失,要么患得患失,要么犹豫不决,从而产生负向的消极情绪。因此,大学生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大体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活动和交往原则: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个体的资源是根据活动和交往的需要进行合理配置的。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其资源配置也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完成的,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必将在活动和交往中进行。如果过度地封闭和孤立,就很难产生真正的心理需要,更谈不上合理配置资源和解决心理问题。
选择原则:既然自身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人的需要又是无限的、发展的,我们就应该根据此时此地的情况作出最有效率的选择,要么想尽办法去满足心理成长的需要,要么放弃某些心理成长需要的满足,而不是在矛盾的心理周围徘徊。
成本最小化原则:当个体的心理需要被满足的同时,个体也消耗一定的自身资源,即成本。当各种不同心理需要之间进行竞争时,要考虑成本最小化原则,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心理需要的满足。
置之不理原则:当大学生心理需要是个体无限向往的,但又是明显无法满足的,或是无法解决的,可以采取置之不理的原则,不耗费任何有限的资源,从而取得最大效率。
延缓满足原则:在现实的自身资源条件不充分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延缓心理需要的满足,不断积聚实力,等时机和条件成熟再来实现心理需要的满足。
3.大学生要依据优化原则,修正或重新习得新的自身资源
大学生个体自身资源对心理成长来讲,有的是有利资源,有的是不利资源。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多是合理的,若自身现有的资源对个体成长不利或阻碍心理发展,个体要自觉地或在他人的帮助下修正或重新习得新的资源,扩充和优化自身资源。
总之,因为自身的资源不断递增,人的需要的满足也是变化的。因此,两者的适配也是动态的,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过程。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的新视角
1.大学生一旦产生心理问题,实际上就是消耗有限的资源成本
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者应从内耗论出发,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出解释,引导他们积极消除其消极情绪。
2.研究现代大学生活动和交往的特点,以多种形式进行干预和引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大多是在活动和交往中产生的,又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得以满足的,因此,要想促进心理需要和自身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交往和活动的特点,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上施以影响,有意识地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
3.培养大学生合理配置自身资源的能力、方法以及经济学思维方式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是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是由于其缺乏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造成的。只有教会他们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学会接受、学会成本最小化思维、学会忍耐等,他们才有能力更快地转变自己不良的心理状态。
4.引导大学生分析自身不利的资源,学会优化和扩充自身资源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自身资源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成因,让他们自觉地审视自身资源,重新认识心理成长中的问题,优化、重组自身资源,从而满足心理需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处)
[责任编辑:吴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