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审视与消解

    冉晓芬

    

    [摘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体育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但近几年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学校体育提倡“以学生为本”,内容的选择面扩大,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忧的是在尊重“以学生为本”、家长过度关爱的前提下,学生身体状况逐年下降,体育教师陷入“想管却怕管”的境地。鉴于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对“异化”和“学校体育”两个关键词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从异化的角度来客观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 异化 消解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34-02

    2015年11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14年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无论是老年人、成年人还是青少年学生人群,超重肥胖的现象呈上升趋势。体育本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体育课片面追求“安全第一”,从而取消了相对较累、较危险的运动项目,使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大下降。青少年体质的明显下行绝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它是各类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我国学校体育出现的异化问题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基于文章需要,在重庆大学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文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等网站大量检索有关学校体育、异化等相关内容的信息资料,最后进行收集与整理。

    (2)访谈法

    在查阅书籍与收集文献资料的同时,走访学院相关体育学教授,了解学校体育的现状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3)逻辑分析法

    通过逻辑性分析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等研究思路的交集点,进而从多视角阐释其异化历程。

    二、核心概念解析

    1.学校体育的概念

    学校体育是教育全面性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在学校教育领域的特殊形态。因此,对学校体育的理解不能完全以“体育”的概念一言蔽之,要结合学校这一场域以教育的眼光来审视。

    关于何谓“学校体育”,苏竞存认为,学校体育是根据人体适应与变化的自然规律,有意识地用人体自身的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科学方法,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薛怡敏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指出学校体育是在我国各项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通过采用体育运动这种教育方式,按照一定的计划和安排,来影响和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帮助他们成为国家优秀人才。

    2.异化的概念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n,有远离、差别、独立等意。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异”可译为有分别,不相同;“化”为后缀词,表示转变为某种状态或性质,故异化可理解为与其原本性质不相同或有分别。

    周爱光认为异化是客体脱离主体并独立存在于主体之外,同时反过来支配其主体的结构。卢元镇指出异化是从主体中分裂出来或丧失掉的东西在摆脱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主体。

    三、我国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表现

    1.运动技术学习弱化

    纵观当今学校体育的改革,呈现出以下趋势,即从教材、教学到评价过程中对运动技术的淡化。对多数学校管理者及体育教师而言,健康即为快乐,体育课也可称为快乐课。他们甚至片面地认为“学生健康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运动技术的学习”,于是就将运动技术的学习标准一降再降,不断简化教学内容、降低技术要求,简单的身体练习无疑成为首选。2000年课改后,许多学校管理者及体育教师将类似棋牌、魔术等非体育教育性教材强行引入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也一味地追求“快乐”、“安全”,导致体育课成为单纯的课余玩耍课,进而弱化了运动技术。

    2.教学内容“竞技化”

    随着举国体制的推行,我国体育竞技地位日益凸顯,学校体育“培养人”的职责逐渐被服务于“竞技体育”的社会职责所替代。许多学校管理者片面追求合格率、升学率、竞赛成绩等一系列量化指标,从而忽视了学校体育“强体健心”的本质功能,使学校体育的“教育色彩”逐渐被弱化而“竞技色彩”愈加浓厚。如图1所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最初的交集点仅为体教结合或高水平运动队,彼此之间相距甚远。但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手段、方法等大量引入学校体育,并逐步占据主体地位,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3.师生关系异化

    学校体育受“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师生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均高举“以学生为本”的旗帜,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听取学生个人的意愿,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尊重”。这一系列的改变可归功于社会的进步,但应用于体育教学领域时,却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在“计划生育”背景下,90后出生的一代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生活条件优越,致使这一代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弱、怕苦怕累。在这种境况下,许多学生便以各种理由“逃离”稍有难度的体育运动,若此时体育教师放任其自由,则造成学生体质的下降;若严加督促,又会激起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更有甚者还会投诉该教师。导致教师对学生管不了、不敢管现象的发生,最终出现“放羊式”教学的局面。

    四、我国学校体育异化现象析因

    1.对“健康第一”的误读

    体育与健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同时,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学校体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也要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执行过程中,许多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师却误读了其含义,走上了“健康体育至上论”或“唯体育健康论”的道路上,将学校体育的功能无限扩大,打破了体育与健康的平衡点,使健康完全凌驾于体育教学之上,将健康问题全数交给学校体育,让学校体育不堪重负、背离初衷。

    著名体育家吴蕴瑞和袁敦礼在他们的合著——《体育原理》中也指出,常人之见解,莫不以体育为手段,以健康为目标,二者混為一谈,甚有以体育划为卫生教育范围之内者,其名词之混淆,均足以使实施之方法生错误。数十年来,能将体育与健康教育分别清楚者,实不可多得。这也说明体育与健康是不能简单混谈的,影响健康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体育只是影响因子之一。

    徐本力教授对“健康第一”体育指导思想曾经有精辟的论述:不要误认为健康就是学生不生病,否则学校体育教育就变成纯粹的卫生工作了,同时也不要误认为体育就等于健康,那么就会片面夸大学校体育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把握“健康第一”的本质内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教育的“工具性”

    所谓“工具性”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工具,以社会需求来压制个性的发展,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片面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不言及个体的个性化过程。在学校体育教学领域中也有所体现,即过分注重学科本位、社会本位,过于强调运动技术的练习、体育知识的学习,致使枯燥的“师傅教徒弟式”的教学方法和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占主体地位,将学生培养成机械的“工具人”。同时,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校领导及家长都围绕着高考团团转,“唯分数论英雄”的思潮成为主流,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此外,部分家长也将提高体育成绩作为晋升名校的捷径,把体育当做一种盈利的工具,从而浇灭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3.家长观念的霸权与偏失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父母的体育观念、行为对子女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许多家长为了升学率而严令禁止子女踢球、跑步,他们认为晋升名校乃头等大事,体育等豆芽学科必须为其让道。同时,家长还将这种错误思想强加给子女,以大人的需求及眼光去约束他们,完全忽视子女内心对于体育运动的渴望,使其屈从于父母的强权之下,最终无法享受运动场带来的乐趣。

    五、学校体育异化的有限消解

    1.尊重体育,化解学校课程资源投入不平等

    受“应试教育”影响,长久以来学校体育虽与其他课程共同承担着教育育人的重大责任,但其仍处于边缘化地位,集中表现在不平等的教育资源配置上。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依旧以高升学率、高就业率为向导,教育的目的仍旧“工具化”,从而造成学校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等,对升学、就业似乎“无关紧要”的学校体育教育的资源投入就相对滞后,最终导致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无法按时按量地完成。因此,只有学校体育受到社会与领导的全面重视,从而加大体育教育资源的投入,才能适当消解学校教育功能的异化。

    2.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从政府层面出发,应多渠道强化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深化专业知识储备,提高其把握和掌控课堂的能力。同时完善体育教师考核系统,不存偏见,一视同仁,使体育教师享受其他教师一般的同等待遇,从而充分调动其教学积极性。此外,体育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自觉利用互联网等渠道来更新旧知识、创造新方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校体育课堂中

    近日“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在中央卫视2017年戏曲春节晚会上首次播放后,便引发了全体网民的热议,他们纷纷表示此举是对广播体操的创新,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此,我们应在开展学生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体育课堂中。

    4.将学校体育纳入举国体制,将竞技体育交给市场

    学校体育作为提升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终身体育得以贯彻落实的根基,它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青少年的成长与民族的未来。但近年来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肥胖问题突出,这些问题都说明学校体育的职责缺位,它受到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的影响,仅凭学校一方面的力量难以扭转局势。因此,需将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将学校摆在龙头位置,将学校体育纳入举国体制,最终促进学校体育更好更快发展。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