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建设模式和效益分析研究
罗毅洁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并逐步成为高校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以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建设作为切入点,搭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以点带面,从而推进全局协调发展的建设模式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以信息化理念和信息技术对学院的业务流程、管理和服务方式进行优化与重构,才能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管理效益、决策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避免走信息资源部门化、分散化的弯路,达到决策信息化、智能化,进而实现行动学习、校园感知的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数字校园 建设模式 效益分析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07-03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离“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校园各项活动的全面信息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需要对数字校园的建设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全面规划,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师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服务空间。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点
(一)教学与管理对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资金投入和保障队伍跟不上
受投资额度的局限,一些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资金有限,从而导致了学校整个信息化水平无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外受到编制和薪资水平的限制,高职院校很难吸引或留住有实践经验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人员,致使很多院校的信息系统和网络管理疲于应付,无法满足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日常需要,更谈不上开展深层次的应用和推广。
(二)学校信息化投入重硬轻软,后续服务跟不上,成效不突出
部分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往往重硬轻软,信息化建设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软件应用系统关注较少。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制约了高职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三)部分学校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缺乏总体指导和统一规划
部分高职院校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项目性的临时工作层面,缺乏对后续建设和相关服务的关注,这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开展和推进。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很多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化建设缺乏技术方案和配套运作方案的统一规划,无法保证信息化在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顺利实施和后续发展。
(四)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开发,浪费严重
部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由于缺少统一应用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同时由于各项业务系统登录的入口和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各异,使得师生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也使得开发与管理维护的成本过高。[1]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分析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是管理与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在此过程中,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设的数字化校园符合学校自身的发展要求。
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单体业务系统的覆盖情况;二是业务系统产生有效数据的积累以及信息标准的完善程度;三是各系统中的数据互通和共享情况。根据这三面的建设情况,学校可以对照出信息化基础的建设情况是比较完善还是相对薄弱。由于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有一定的差距,对信息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出现了不同的侧重点和切入点。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应用系统建设基础薄弱,各业务部门的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对于学校来说解决应用系统不足的困难是首要的。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将主要的业务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优先建立起来,为业务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因此,以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建设作为切入点,搭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以点带面,从而推进全局协调发展的建设模式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应同步完成应用集成的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全校范围的数据标准,确定权威数据的来源。[2]根据这个建设模式可以将数字校园分为四个阶段逐步建成并完善。
(一)第一阶段:扎实基础,突出服务
高职院校的业务系统数据一般存在质量低下、积累不足、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交互没有统一标准等情况。因此需要规范信息编码的标准,对业务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并通过一系列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确立整个学校的底层基础框架。另外,高职院校的已有系统不多,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对信息化的认识并不充分。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让学校的主要用户(即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校领导)都能参与到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体验。基于以上情况,第一阶段的建设重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结合高职院校及学校自身特色,量身订制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和共享数据中心三大基础软件平台,形成数字校园的基本框架;二是构建协同办公系统、教职工基本信息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和学生综合服务系统,形成全院数字化管理与应用的良好环境;三是实现现行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达到标准规范、安全高效的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基本要求,形成完整的面向师生的综合服务体系。
(二)第二阶段:深入管理,辅助教研
第二阶段的建设重点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善数字校园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增加服务器硬件设备、数据备份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等,建立可靠的数据备份容灾体系,为进一步充实数字校园基本框架保驾护航;二是充分挖掘一卡通系统功能,形成以电子校务系统为核心,教学服务系统为辅助,面向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服务型信息化集成系统;三是完善电子校务系统和学生综合服务系统,完成教学服务系统建设,建成面向教职工、部门领导的一体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四是基于已有的数据积累,构建校级的数据查询与统计系统,可实现针对学生、教职工、行政管理部门、校领导数据的查询需求,为各级人员了解全校基本信息、政策评估和决策咨询提供基础的数据参考。
(三)第三阶段:决策支持,应用提升
第三阶段的建设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根据用户需求继续完善面向教师、学生的综合服务体系,使得服务内容逐渐覆盖到从入校、在校、到离校的全生命周期;二是对全局数据的应用可以由基础数据查询和统计提升到面向主题的数据分析和综合应用,并逐渐覆盖到各个应用场景,为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三是以IPv6的先进网络设备运行环境为基础,实现云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合理应用,达到支撑设备零故障,系统实时在线不停运的系统运维目标;四是结合网络安全体系及安全策略的部署,构建完善的数据备份及存储机制,实现业务系统及数据容灾处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及完整性。
(四)后续阶段:感知校园,智慧校园
在前三阶段建设的基础上,后续阶段的建设以智慧校园为目标。也就是建设基于物联网、校园无线网和云计算技术,具有以服务为导向、敏锐洞察能力等特点的感知校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感知技术连接校园的物理世界和现实世界,实现包括视频监控、现场传感器、远程传感器的信息采集;二是感知数据相互统一融合,把采集来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实现数据融合与共享;三是提供智慧校园的业务服务,主要是提供决策支持。
在应用上,更加深度关注师生的应用需求,以服务导向取代管理导向,构建流程弹性、功能弹性、界面弹性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以助教助学为重点,开发基于行动学习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助学考核系统。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达成度考核与咨询,并及时予以学习辅导与建议。从学生入校开始,建立学生个人e-portfolio,记录学生学习、技能训练及社会实践等经历,打造数字校园的教学特色、个人特色与课程特色。
三、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效益分析
(一)办学效益
数字校园能为师生提供多方面的教学服务,促进办学效益的提升。一是以课程为中心,贯穿课堂教学的前后,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利用教学服务系统,可以完成大量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完成的内容;通过网上答疑,能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并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学方式非常灵活。二是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师生持续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把教学资料通过网络事先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个人空间,而这些工作不完全限定在学校完成。上课时再通过多媒体设施或网络教室授课,其互动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三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积累资源,沉淀知识,有利于建立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教师使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制作课件,并积累在资源库中。这样不仅自己减少了教学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其他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管理效益
数字校园促进了学校现代化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一是提供数据批量处理工具,减轻管理人员体力劳动,使得管理人员能集中更多精力从事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二是按一定的业务规则对系统设定,进行事前预警,提升业务管理的计划性。三是通过工作流程管理,灵活适应学校业务流程的变化,并将业务流程整合作为最终目标。四是通过对业务过程的监控,加强事中控制,灵活调控,提升业务流转的规范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五是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分析,为业务部门的管理决策及业务流程的改进提供数据依据。
(三)决策效益
数字校园促进决策效益的提升。学校决策层的需求不仅来源于学校目前的需要,也来自于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数字校园系统的建设能为学校日常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确立学校的战略目标。数字校园系统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情况能够进行监测和分析,根据各种要求对教师、学生、科研等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用以辅助学校领导决策。同时,它能够及时方便地对教学、科研、管理的各项费用和财务成本等进行分析,为学校压缩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决策支持。
(四)社会效益
数字校园促进学校社会效益的提升。学校对外展示自己的主要方式就是学校主页。数字校园的招生网站和就业网站能有效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学校站群中各系部子网站在发挥教学和管理的功能同时,还能为外界进一步了解学校建立窗口,具有社会效益。[3]
在国家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学院主动适应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能力,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采用适合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以信息化理念和信息技术对学院的业务流程、管理和服务方式进行优化与重构,能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管理效益、决策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避免走信息资源部门化、分散化的弯路,达到决策信息化、智能化,进而实现行动学习、校园感知的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韩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4-75.
[2] 尹合栋.西部地区师范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5):55-58.
[3] 杨悦民.校园网效益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6(1):57-59.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并逐步成为高校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以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建设作为切入点,搭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以点带面,从而推进全局协调发展的建设模式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以信息化理念和信息技术对学院的业务流程、管理和服务方式进行优化与重构,才能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管理效益、决策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避免走信息资源部门化、分散化的弯路,达到决策信息化、智能化,进而实现行动学习、校园感知的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数字校园 建设模式 效益分析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07-03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离“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校园各项活动的全面信息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需要对数字校园的建设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全面规划,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师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服务空间。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点
(一)教学与管理对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资金投入和保障队伍跟不上
受投资额度的局限,一些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资金有限,从而导致了学校整个信息化水平无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外受到编制和薪资水平的限制,高职院校很难吸引或留住有实践经验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人员,致使很多院校的信息系统和网络管理疲于应付,无法满足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日常需要,更谈不上开展深层次的应用和推广。
(二)学校信息化投入重硬轻软,后续服务跟不上,成效不突出
部分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往往重硬轻软,信息化建设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软件应用系统关注较少。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制约了高职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三)部分学校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缺乏总体指导和统一规划
部分高职院校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项目性的临时工作层面,缺乏对后续建设和相关服务的关注,这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开展和推进。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很多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化建设缺乏技术方案和配套运作方案的统一规划,无法保证信息化在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顺利实施和后续发展。
(四)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开发,浪费严重
部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由于缺少统一应用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同时由于各项业务系统登录的入口和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各异,使得师生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也使得开发与管理维护的成本过高。[1]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分析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是管理与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在此过程中,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设的数字化校园符合学校自身的发展要求。
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单体业务系统的覆盖情况;二是业务系统产生有效数据的积累以及信息标准的完善程度;三是各系统中的数据互通和共享情况。根据这三面的建设情况,学校可以对照出信息化基础的建设情况是比较完善还是相对薄弱。由于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有一定的差距,对信息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出现了不同的侧重点和切入点。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应用系统建设基础薄弱,各业务部门的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对于学校来说解决应用系统不足的困难是首要的。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将主要的业务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优先建立起来,为业务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因此,以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建设作为切入点,搭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以点带面,从而推进全局协调发展的建设模式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应同步完成应用集成的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全校范围的数据标准,确定权威数据的来源。[2]根据这个建设模式可以将数字校园分为四个阶段逐步建成并完善。
(一)第一阶段:扎实基础,突出服务
高职院校的业务系统数据一般存在质量低下、积累不足、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交互没有统一标准等情况。因此需要规范信息编码的标准,对业务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并通过一系列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确立整个学校的底层基础框架。另外,高职院校的已有系统不多,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对信息化的认识并不充分。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让学校的主要用户(即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校领导)都能参与到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体验。基于以上情况,第一阶段的建设重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结合高职院校及学校自身特色,量身订制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和共享数据中心三大基础软件平台,形成数字校园的基本框架;二是构建协同办公系统、教职工基本信息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和学生综合服务系统,形成全院数字化管理与应用的良好环境;三是实现现行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达到标准规范、安全高效的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基本要求,形成完整的面向师生的综合服务体系。
(二)第二阶段:深入管理,辅助教研
第二阶段的建设重点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善数字校园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增加服务器硬件设备、数据备份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等,建立可靠的数据备份容灾体系,为进一步充实数字校园基本框架保驾护航;二是充分挖掘一卡通系统功能,形成以电子校务系统为核心,教学服务系统为辅助,面向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服务型信息化集成系统;三是完善电子校务系统和学生综合服务系统,完成教学服务系统建设,建成面向教职工、部门领导的一体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四是基于已有的数据积累,构建校级的数据查询与统计系统,可实现针对学生、教职工、行政管理部门、校领导数据的查询需求,为各级人员了解全校基本信息、政策评估和决策咨询提供基础的数据参考。
(三)第三阶段:决策支持,应用提升
第三阶段的建设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根据用户需求继续完善面向教师、学生的综合服务体系,使得服务内容逐渐覆盖到从入校、在校、到离校的全生命周期;二是对全局数据的应用可以由基础数据查询和统计提升到面向主题的数据分析和综合应用,并逐渐覆盖到各个应用场景,为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三是以IPv6的先进网络设备运行环境为基础,实现云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合理应用,达到支撑设备零故障,系统实时在线不停运的系统运维目标;四是结合网络安全体系及安全策略的部署,构建完善的数据备份及存储机制,实现业务系统及数据容灾处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及完整性。
(四)后续阶段:感知校园,智慧校园
在前三阶段建设的基础上,后续阶段的建设以智慧校园为目标。也就是建设基于物联网、校园无线网和云计算技术,具有以服务为导向、敏锐洞察能力等特点的感知校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感知技术连接校园的物理世界和现实世界,实现包括视频监控、现场传感器、远程传感器的信息采集;二是感知数据相互统一融合,把采集来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实现数据融合与共享;三是提供智慧校园的业务服务,主要是提供决策支持。
在应用上,更加深度关注师生的应用需求,以服务导向取代管理导向,构建流程弹性、功能弹性、界面弹性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以助教助学为重点,开发基于行动学习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助学考核系统。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达成度考核与咨询,并及时予以学习辅导与建议。从学生入校开始,建立学生个人e-portfolio,记录学生学习、技能训练及社会实践等经历,打造数字校园的教学特色、个人特色与课程特色。
三、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效益分析
(一)办学效益
数字校园能为师生提供多方面的教学服务,促进办学效益的提升。一是以课程为中心,贯穿课堂教学的前后,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利用教学服务系统,可以完成大量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完成的内容;通过网上答疑,能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并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学方式非常灵活。二是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师生持续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把教学资料通过网络事先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个人空间,而这些工作不完全限定在学校完成。上课时再通过多媒体设施或网络教室授课,其互动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三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积累资源,沉淀知识,有利于建立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教师使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制作课件,并积累在资源库中。这样不仅自己减少了教学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其他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管理效益
数字校园促进了学校现代化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一是提供数据批量处理工具,减轻管理人员体力劳动,使得管理人员能集中更多精力从事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二是按一定的业务规则对系统设定,进行事前预警,提升业务管理的计划性。三是通过工作流程管理,灵活适应学校业务流程的变化,并将业务流程整合作为最终目标。四是通过对业务过程的监控,加强事中控制,灵活调控,提升业务流转的规范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五是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分析,为业务部门的管理决策及业务流程的改进提供数据依据。
(三)决策效益
数字校园促进决策效益的提升。学校决策层的需求不仅来源于学校目前的需要,也来自于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数字校园系统的建设能为学校日常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确立学校的战略目标。数字校园系统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情况能够进行监测和分析,根据各种要求对教师、学生、科研等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用以辅助学校领导决策。同时,它能够及时方便地对教学、科研、管理的各项费用和财务成本等进行分析,为学校压缩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决策支持。
(四)社会效益
数字校园促进学校社会效益的提升。学校对外展示自己的主要方式就是学校主页。数字校园的招生网站和就业网站能有效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学校站群中各系部子网站在发挥教学和管理的功能同时,还能为外界进一步了解学校建立窗口,具有社会效益。[3]
在国家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学院主动适应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能力,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采用适合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以信息化理念和信息技术对学院的业务流程、管理和服务方式进行优化与重构,能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管理效益、决策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避免走信息资源部门化、分散化的弯路,达到决策信息化、智能化,进而实现行动学习、校园感知的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韩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4-75.
[2] 尹合栋.西部地区师范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5):55-58.
[3] 杨悦民.校园网效益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6(1):57-59.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