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论小学语文兴趣教学
戴涵炀 肖菊梅
作为基础课程的小学语文教育承担着语言文化知识积累和人文精神素养养成的重要任务。[1]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开展小学语文教育只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或者是为了快速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学生不会对这种语文教育学习活动产生太大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明确提到:“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3]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带着问题提前预习,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在夸美纽斯看来,实施教学之前,学生对外界事物要正确认识并自主学习。有效性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培养学生对一件事物本身深刻认识和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上。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4]一般来说,小学一堂课是40分钟左右。短短40分钟的课程,该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师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而通过引导孩子进行课前预习来提高教学效率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钟国兴在《带着问题学》一书中提到:“问题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是学习型组织的起点。没有问题的学习是死学习。”[5]有教师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在引导广大学生认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时,可以提出几个和课文有关的重要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看这篇文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比如一个小女孩为什么在寒冷的圣诞夜卖火柴?为什么小女孩不回家和家人团聚?小女孩划了几根火柴才见到了奶奶?小女孩的结局是怎么样的?这篇课文给了你什么启发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能够引起广大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另外,教师也可以联系家长,让家长帮忙和孩子一起预习,比如跟孩子一起阅读课文,幫助孩子解决一些问题。如果没有带着问题提前预习,孩子在自己的认知里只是把这篇课文当作是下节课要完成的一个任务,就丝毫没有兴趣。但是在提前了解一篇课文之后,教师在课堂上课就能够比较轻松。孩子的兴趣已经被几个问题引出来,带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他们在课堂上就会更加活跃积极。这种方法既提高了教师的上课效率,也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夸美纽斯强调直观能够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也可以说,创设合理的情境能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上脱离出来,集中到一个有趣的情境中去。小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充分集中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比较活泼好动。如果教师只是单单给孩子们讲解一篇课文以及认识生字的话,长时间下来,一堂课到后半部分,孩子们就已经坐立不安,不愿意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而缓解此种现象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内容的创新,让学生能感受到新鲜、有趣,能让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渴望,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一人滔滔不绝、学生全都不知所云的僵局。[6]
夸美纽斯说:“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得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7]例如学生在学习《忘不了的笑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什么忘不了的东西,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事物,一个人。”[8]接着教师引入课文题目《忘不了的笑声》,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主题,然后给孩子们播放有关不同笑声的音频,让孩子们聆听哪种笑声最特别,最让人忘不了。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什么特别的笑声让你印象深刻记到现在呢?”这样就可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忘不了的是小伙伴的笑声。通过问题的假设,音频的播放,生活的回忆等,教师可以引出课文相关的内容,使得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回答课堂问题。
三、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学习能够使得教学变得更有效率。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一书开篇便明确提出了“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问题,他在整本书中一直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具体的解答。他认为,人的原始旨趣有三项:维生、互动、创造。[9]他认为维生不必教,创造不能教,能教的只有互动一项。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外在特点,增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而开展语文活动,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会使学生更加有参与感。比如在学习《手指》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观察自己的手指,或者说拉起同桌的手,观察自己与对方手指的不同。小学生对于同伴是十分在乎并且能够玩的来的,让孩子们互相之间能够有一个交流的机会,课堂也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在认识生词之后,教师不是只让孩子们读两遍然后课后听写一下就好了。从我们的学习经验中也可以知道,“开小火车”是一个教师经常开展的小活动。教师选择两列学生比比哪一列学生认识的生词更多,以开小火车的形式一个个人认下去。孩子们产生的胜负欲能够使得他们调动脑力,更加活跃的去认识生词。这样的互动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好奇与兴趣,课堂的氛围也会更加热烈。
四、善于观察与指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夸美纽斯强调:“在自然的一切作为里面,发展都是内发的。”[10]这就启示我们要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望等。《学校在窗外》中有讲到过这么一个故事:“我把我画的一副画《蟒蛇吞掉了大象》拿给大人看,但是他们仅仅认为我画的是一顶帽子,待我跟他们解释之后,他们便劝我忘掉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专注于学习。于是,我便在六岁那年放弃了自己当一个画家的辉煌事业。”[11]从这个故事可以显而易见的是,孩子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家长总觉得孩子的兴趣远没有学业来的重要。所以小时候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总是在繁重的学业下被束缚,从而被慢慢消磨,变得标准化、规范化,活在当代社会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作者最后说“六岁那年我放弃了当画家的辉煌事业”,[12]虽然他并不知道以后自己是否会成为一个画家,但家长们将这种创造力扼杀在摇篮里的做法很明显是错误的。
很显然,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的集体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最丰富的,对于新奇事物的兴趣也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创造力这个东西,是孩子自己创造拥有的,别人教的都只是创造活动的技巧。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半个指路人,更加不能够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淮南子·说林训》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3]创造力不仅需要孩子自己本身的想法,别人传授的技巧,也需要正确的引导来维持。同样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一点是创造实际上并不是空想就能实现的。所谓创造其实也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沟通互动中发现的。而创造力对孩子的兴趣更是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不能扼杀,更要做好引导。
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事实上,孩子知道对什么感兴趣,就会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例如对“上坡累,下坡轻松”的现象感兴趣,以后就可以引导他往物理方向发展。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也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引导角色。在生活中,老师要及时观察并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点,观察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体现在哪个方面,调动孩子主动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孩子敢于创新,勤于思考,乐于学习,从而使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尽可能得到全面性的发展。
五、给予理解和尊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前提是理解、尊重并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14]于永正老师说道:“如果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15]老师的这种激励和赏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精神鼓舞,这就能够提高孩子对一件事情,比如一门学科的兴趣或者学习事物的意愿。激励方法要求有具体针对性,可以对学生的特长进行重点鼓励,令他的“闪光点”更加闪耀,对学生的不擅长的也进行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自信;对学生进行鼓励要实事求是,要发自内心地鼓励学生,而不是刻意去记住几句鼓励的话空泛地表扬学生;同时也很重要的是,鼓励时要真诚,最好是面带笑容,学生在接收到老师的鼓励时,不仅仅看重语言,更看重老师的表情,若是老师只是苍白地说一句话,那就显得冷冰冰且不近人情了。
夸美纽斯说:“假如他们称赞学生当时所学功课的美好、快意与安易,假如他们不时称赞用功的学生……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意呆在家里了。”[16]我们作为未来的老师,应该知道,对孩子,永远不要吝啬于表扬。例如学生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即使没有达到尽如人意的结果,我们也要适当的表扬一下他.在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之后,如果他回答的不是教师心中所想的答案,那么教师也要适当的表扬以此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种表扬实际上不仅暗含了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更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一件小小的事,有可能原本在学生看来并没有什么,但是一经过老师的表扬,就会形成一种“原来我也这么棒”或者“原来这件事情也这么有趣”的心理。如此,便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意愿,对他们之后的学习有很积极的影响。当学生不爱用功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当采用温和的态度去引导学生,但是绝对不可以采用粗暴的方法。[17]教师在上课时,也可以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兴趣方向,讲一些有趣又有益的知识,常常对学生进行表扬,使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更加全心专注于学习课堂上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兴趣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爱玩的时候,教师正确的引导对孩子来说有一个积极的作用。只有真正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尊重并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教师才能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孩子们也能够更加热爱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淑芳.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8(8):58-59.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44.
[3][7][10][14][1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98-108.
[12]马信.夸美紐斯有效教学思想的还原与阐释[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8(2):68-73.
[4]徐静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策略[J].学周刊,2016(9):227.
[5]钟国兴带着问题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6.
[6]陆晓琴.小学语文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究[J].语文天地,2018(21):22-23.
[8]李健.学生学习内容疑难问题解析小学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3.
[9][11][12]黄武雄.学校在窗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
[13]刘安.淮南子·说林训[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341.
[15]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91.
[17]杨焱荔.《大教学论》中的德育理论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7(8):37-4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计量分析视角下的民国前期中央教育行政研究”(BOA180050)的阶段性成果。]
戴涵炀,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肖菊梅,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