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社会应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徐志远 邹慧
摘 要:个人与社会应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因为个人与社会反映和概括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同时,将个人与社会提升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符合学科标准。研究个人与社会这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个人;社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理论界定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1.02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1-0053-05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范畴体系必然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学科理论的丰富而不断完善。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创造或提升一些新的基本范畴。笔者认为,个人与社会就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应当把它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
一、个人与社会的科学内涵
个人是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是一个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独特的特质结构和动力结构的、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其一,个人的现状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人的现状是他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吸收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结果。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也就是他的社会化的过程。其二,个人是一个特质结构。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素质结构,如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这种独特的素质结构决定了他的独特的特质结构,给人言行以特色,使每个人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其三,个人是一个内在动力结构。个人不只是一个特质结构,也是一个动力结构。它具有能量,推动人产生动机和行为,是个人行为实践的推动力量。个人的全部行为,都是在一定環境刺激下,由个人的内在动力结构推动的。其四,个人是其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就来源于动物界这一点来说,个人必然具有自然生命。人的自然生命有其内在的生存发展和变化规律。但是,人又超越了动物界,具有社会本质和极其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人在自然生命之上,又产生了更为可贵的价值生命。个人的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有内在的联系,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物质载体,价值生命是个人的真正本质和更为重要的生存意义。
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社会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人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由经济基础产生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关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运动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
二、个人与社会何以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则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笔者认为依据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理论界定,个人与社会应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应将它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这是因为:
第一,个人与社会反映和概括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的特性和关系。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的,两者的对立性表现在:社会和个人各具有对方所不能完全包含的内容。社会虽然以个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以个人为主体来实现一切运动,但是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却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特点,表现出对一切个人都独立的性质。反过来,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但个人的活动又有着自身物质的和精神的特点,因而存在同社会的一般运动的矛盾和冲突。可见,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个人和社会都不能相互代替,否则就会导致方法论上的重大错误。个人与社会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表现为:首先,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社会是个人的社会,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个人的社会,说的是,社会是由一个个互相联系的个人组成的,一个个互相联系的个人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第一要素。个人又总是社会的个人,就是说,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制约着个人的存在,规定着人的本质。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物,而是社会的存在物,他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具有一定社会特质的个人,即具有思维、语言、劳动和交往能力的个人。一个人如果脱离了社会和社会联系,他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其次,个人与社会互为因果。个人与社会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还是互为因果的。这就是说,社会造就着个人,个人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不仅个人的社会本质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关系规定的,而且每个人的思想道德、知识和才能也都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一个人出世以后,面对的是既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而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又总是按照它的需要去培养和塑造人的。社会塑造个人,个人又反过来运用从社会中获得的思想、知识和能力去影响着、推动着社会发展。总之,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的一切,正是由一个个的个人所创造的,由人来改变的,都是人这一社会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矛盾关系的概括和抽象,具有对偶性,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更加清晰、生动地体现出来。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当然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实质和核心。因而,这对基本范畴所具有的对立统一的辩证特性,深刻地反映和概括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的特性和关系。
第二,个人与社会反映和概括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重要的特性和关系。个人与社会在利益关系上体现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因而,这种最重要的特性和关系表现为:在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时,要强调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强调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又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使社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在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不一致时,要自觉地服从社会、集体利益。社会主义道德的这个集体主义原则,是依据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理论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关系,也是两个不同的利益关系。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是个人利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是社会整体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好像生命有机体与组成这个生命有机体的各个细胞的关系一样,没有生命,细胞就不能存活,没有众多的细胞也就没有生命有机体,两者是互相依存的。这就规定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集体利益,它们是真实地联系着的。但是,社会与个人的地位又是不同的,其中社会较之个人更为根本,因而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个人利益则必须服从社会、集体利益。总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把社会、集体利益规定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如果把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割裂开来,甚至颠倒过来,即以个人和个人利益为根本、为本位、为中心,那么建立在这种颠倒关系基础上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必然是利己主义。利己主义以个人利益为核心来判断一切事物和行为的善恶、好坏,一个人无论办什么事情,不是首先想到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而是首先想到自己,想到“我”,一切“用我的尺度衡量”,一切“按我的意志去行动”,一切“以自我利益为核心来判断”。这种一切以“我”为核心的利己主义思想,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原则是完全背离的。这种最重要的特性和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
第三,个人与社会反映和概括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稳定的特性和关系。这种最稳定的特性和关系表现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特性和关系实质上也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所谓人的发展,不是指整個人类,而是指每一个个体。这种个体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指抽象的个体。在这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不单单指个体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也不仅仅是“通晓整个生产系统”,而是指发展人的一切属性,使人成为“高度文明的人”。所谓社会发展,是指以社会生产方式发展为基础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充分而均衡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赖,互为基础和条件的。这表现在,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没有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将受到限制和影响,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为人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没有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和影响,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相依赖,不可分离。
第四,个人与社会反映和概括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个人与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为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因而,这种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表现为: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为补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这种特性和关系实质上也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以社会和时代所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去教育、引导、帮助受教育者的过程,因而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传递和社会继承过程,也即实现个体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愈深入、愈有成效,其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就愈合拍,即社会化程度愈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社会化指向,并不是脱离个体进行的,而是在个体中并转化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观念和行为的过程中展开的、实现的。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个性的和谐与丰富,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要把人都变成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标准件”,而是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与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他们不仅要能够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与时代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品德,而且能够以自身独特的潜力与创造性来变革社会、改造环境。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对象的社会化过程同时又是个性化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化的教育和影响,引导着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个性也一定会对社会性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注入自己的因子,发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社会化和个性化双重作用和双向互动的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变得沉闷、单调,缺少活力,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失去稳定和凝聚力,甚至可能冒社会失范和动乱的危险。我们要形成这样的共识:集体创造力是个体创造力的有机组合,为个性发展提供条件是社会的责任;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发展个性,自觉为社会服务是个人的义务。从而为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创造条件。因而,研究和探讨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加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4]
三、将个人与社会提升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符合学科标准
将个人与社会提升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为它符合学科标准。众所周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同其它任何一门新兴科学一样,是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提炼中升华而成的一门应用科学。尽管如此,它仍将在新世纪继续发展。其发展既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又是日益突破和超越学科自身边界化的束缚,不断吸收和运用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社会学等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促进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将以其新兴的横向学科的生机与活力,赢得重要的学术地位,跻身于当代科学之林。因而,学科横向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从科学进步的内在逻辑来看,超越学科边界,综合多学科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探索,不仅对学术的繁荣,而且对科学文化的发展都将起到促进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多门学科既综合又分化的结果,是在多门学科的结合部、交界处产生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只有超越学科边界化束缚,不断汲取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才能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时俱进,保持生机与活力。近些年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通过对伦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美学基础知识的汲取、管理学一般原理的融合、教育学基本规律的遵循以及西方行为科学若干观点的批判借鉴等等,而日益科学和完善,充分显示出其生机勃勃的横向学科的生命力。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学通过学习、借鉴社会哲学、社会学及伦理学的“个人与社会”这对范畴,将“个人与社会”提升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对此,有的同志可能提出质疑:这样不是直接违背了学科标准吗?个人与社会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独有而不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所共有的基本范畴吗?诚然,个人与社会这对范畴所包含的并不只是一个问题,它是一个由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内容所构成的“问题集”。其中既有属于社会哲学层次的问题,也包含着属于具体社会科学层次的问题。从涉及的方面看,既有属于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方面的问题,也有属于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历史学乃至宗教学等方面的问题。这正是一定的社会哲学与相应的具体社会科学之间之所以相互联系的内在逻辑,即,它们都要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各自角度做出回答。
从社会哲学的层次上看,个人与社会这对范畴所包含的认识问题有:是个人造就了社会?还是社会造就了个人?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个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可以感知到社会的存在?可以说,西方哲学史上“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两种社会观的对立,就是人们在探索并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论,即个人通过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交互作用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又构成对个人之间的进一步交互作用过程具有制约作用的因素。两者处在一种“前者推动后者,后者制约前者”的相互作用之中。
另外,再从具体社会科学的层次上看,个人与社会这对范畴所包含的问题有:个人是怎样从社会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是由个人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由社会来决定;社会若要保持起码的秩序,它将通过怎样的方式约束或强制个人的行为;社会能不能鼓励个人以自觉的方式来顺应社会的要求,个人有多大的可能性会顺应社会的要求;社会的文化和权力是如何通过个人得以延续的;个人是通过结成哪些具体关系组成为社会的;个人结成各种具体社会关系的过程分别是怎样的;各种具体社会关系的特征、内容和运动发展过程分别是怎样的;社会有哪些具体的实体形态;个人通过什么具体形式受到来自社会的作用;社会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对个人发生作用的;社会作用于个人的各种方式之间有什么不同,其具体过程分别是怎样的;社会的稳定或者混乱与个人的社会行为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个体思想社会化与社会思想个体化的辩证关系;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机制时,如何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深刻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这一特殊矛盾;等等。
很显然,上述这样一些问题,绝不是哪一门具体社会科学能够全部回答的。它们涉及了人们在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等等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中所结成的各种具体社会关系和具体社会过程。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分别研究才可能予以完整的回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这一特殊矛盾”这个特定角度来展开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相关内容的研究的。个人与社会这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就是:个人与社会是如何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如何辩证统一的;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个体思想社会化与社会思想个体化的辩证关系;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机制时,如何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深刻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这一特殊矛盾;等等。综上所述,将个人与社会提升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又广泛吸收了社会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因而,是完全符合学科标准的。[5]
四、研究个人与社会这对基本范畴的理论意义
在论证了个人与社会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之后,笔者再简要论述把个人与社会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的理论意义。
首先,能够使人们充分地认识研究这对基本范畴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启示我们,社会是个人的社会,个人是社会的个人。历史唯物主义从对人和人的活动的研究中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对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物质关系的研究中揭示了人的本质。那种脱离社会来研究孤立的个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观点,早已被历史唯物主义所否定。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6]。因而人的本质就存在于现实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而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之一。
其次,能够使人们充分地认识研究这对基本范畴的必要性,从而有助于弄清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机制。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启示我们,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机制时,不仅要看到个人和个人行为,而且要看到个人及个人行为的背景,即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换言之,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机制,要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研究。人的思想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内在转化过程与外部制约过程的辩证统一。
再次,能够使人们极大地增强研究这对基本范畴的自觉性,从而有助于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特殊矛盾的研究。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启示我们,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不能忽视人和人的活动,因为它们都是由人的活动所创造和改变着的。要形成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生活以及良好的社会关系,就必须研究个人社会化的问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总是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规范个体化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才是教育者所表达的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同各个人原有的思想品德基础的矛盾。可见,个人与社会这对基本范畴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矛盾特殊性的集中表现。[7]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2]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100-101.
[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24.
[4][5][7] 徐志远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1-417,341-345,417-418.
[责任编辑:张俊华]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