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依据 创新语文常规课堂

    摘 要:本文探讨了使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给常规课堂增添创新材料的几种途径,分别是个性解读文本、升华课后习题、质疑教参,以期为广大同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常规课堂;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8-0014-02

    引 言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4个特点和9个建议时特别提到要克服语文课的“烦琐病”[1],说某些课堂的氛围好像很活跃,但没有什么“干货”。

    何为“干货”?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干货”主要指能让学生学有所获的教学资源、过程方法等。

    与名师课堂相比,很多一线教师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爱好不够广泛、特长不够突出、创新能力欠缺等,已习惯于照本宣科。其实,教师只要能紧扣教材,也可以备一些“干货”,使常规的课堂也能有所创新。? 那么, “干货”从何而来?

    一、从个性解读文本中来

    要想有个性解读,教师应先了解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本我阅读+换位阅读;整体把握,细部咀嚼; 把“薄”文读“厚”,把“浅”文读“深”; 读出自己的创见等。

    同时教师还应掌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关注字词和反复出现的句子;注重“关系”; 体会语言风格; 关注写作视角;关注“这一类”中“这一篇”的个性;把自己融入文本中体验等[2]。

    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原则和方法,实现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教师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应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为教学重点。细读文本,我们可以看到文中有两个相似的句子:(1)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2)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第(1)句说瀑布在“我”心上流过,而第(2)句却说瀑布流向“人”的心底。按照文意可知,这里的“人”只能是“我”,而不是其他人。那为什么作者不继续用“我”而要用“人”呢?通过结合上下文可知,这一感受是在作者忆起十多年前的藤萝之后才有的,“此花非彼花”,但藤萝的生命如瀑布一般滔滔不絕。她已由此悟出个体生命之于整体生命的重要意义。弟弟的生命也好,“我”的生命也好,虽都有尽头,但融入“人”这个大生命中,就可得永生。自己应该像一朵藤萝花一样在“人”的群体生命中绽放自己的生命光彩。由“我”到“人”这一细微的变化,正是作者思想觉悟的巨大提升。这一改变,佛家说是“放下”, 道家说是“忘我”,儒家说是“中庸”,我们说是“豁达”,所以才有了最后“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轻松与振奋。由“我”到“人”,这无疑是作者完成自我心灵救赎的一种含蓄而巧妙的表达,实在是耐人寻味,堪称神来之笔。

    再如,《一棵小桃树》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旁批中有一个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语句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关注反复出现的内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正是本单元对比阅读的能力训练点,教师应该跟学生一起发现。

    细读文本,笔者发现本文中居然用了21个“却”字、5个“竟”字。细究发现,这21个“却”字遍布全文,除了有3处用于“忘却”,其他18处均表转折之意。不难看出,文中的“却”就是一处又一处的转折,构成了小桃树和“我”相似的成长经历,也暗示读者:人生有风雨就有晴天,有顺境就有逆境,有悲伤就有欢乐,有相聚就有分离,有山重水复就有柳暗花明……而且贾平凹先生对自己的名字曾这样解说:“娘呼‘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结合起来一想,无论树还是人,遭遇挫折,经历崎岖,这不是人生常态吗?”而那5个“竟”字,都表示意料之外,除一处是写“我”对小桃树的态度,其他4处均是写小桃树:

    (1)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

    (2)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3)如今,它开了花了,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4)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柔弱的小桃树一次次地让“我”感到意外,又一次次给“我”惊喜,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意外和惊喜?是小桃树的顽强,是小桃树的勇敢,是小桃树的乐观,是小桃树对梦想的坚持。这也正是小桃树之于“我”的精神引领。

    综合起来一想,作者借小桃树想表达的“志”就 是“崎岖不平‘却是常态,勇敢无惧‘竟创未来”。

    有了这样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文章时,就有了高出学生认知的“干货”了。

    二、从升华习题中来

    认真钻研课后习题,正确利用它,这无疑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给课堂带来惊喜。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课后“思考探究”的问题是:《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如果以“方正”作为切入点,我们还可探究:(1)“方正”的标准是什么?此问的目的是由“信”“礼”引出儒家思想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以此为契机传播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2)陈太丘“方正”吗?自然是方正的,坚守“信”,从“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以看出,还可看出其对“无信”的友人决不姑息,这其实也是一种“智”,正是他的“方正”言行,才会对儿子形成教育成效,儿子小小年纪便明“信”懂“礼”,并有了“入门不顾”的刚正行为。(3)友人的不“方正”除了“无信”“无礼”,还体现在哪些地方?我们可根据文章内容看出:违约怨人,则是不智;对子发怒,则是不仁;谩骂友人,则是不义。(4)友人有“方正”的地方吗?自然是有的,从“友人惭,下车引之”即可看出其知错即改。这样,教师可以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认知,训练思维。

    再如,《紫藤萝瀑布》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的要求是“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其第一句的提示就是“化静为动”的写法。了解、分析、拓展、运用这一写法,就是读写结合课的一份“干货”。具体操作如下:(1)请说说文章第二节是怎样表现出藤萝的盎然生机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化静为动)(2)找出本节中的动词,分析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动词有垂下、流动、欢笑、生长、迸溅、挑逗。其中,“垂下”只写出了藤萝的外形;“流动、迸溅、欢笑、生长”则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瀑布那撼人心魄的辉煌灿烂,同时写出了藤萝旺盛的生命力,极为准确地写出了藤萝的形和神;而“挑逗”一词贬词褒用,不仅写出了藤萝花浅淡的颜色,还将静止的藤萝写活了,更写出了一种孩童般淘气天真的情趣,可谓形、神、趣兼备,令人不禁拍案叫绝。)(3)文中还有哪些化静为动、形神兼备的句子?找出来并赏析。(4)练笔:请用化静为动的写法描写教室里的绿萝。

    如此,以课后习题为纲,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教师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无疑也是让学生学有所获的“干货”。

    三、从质疑教参中来

    大多教师依赖各种教学参考书,有时甚至照本宣科。这无疑会使学生因为“迷信”陷入误区。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是一线教师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但其中仍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和质疑。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在“整体把握”的第一段就这样解说:第二章“三省吾身”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然后又在“详细讲解”中这样说: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而教材的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中,就有这一章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师对于教参的使用应该保持质疑探究的态度。

    再如,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一文在理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俭”时是这样解说的:“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修炼个人品德的关键性作用。但在分析文章思路时存在疑问,在教参“素养提升”部分,是这样分析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接下来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只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一句,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明明开头提出的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什么在行文中只有“靜以修身”,而没了“俭以养德”呢?而且文中最后说道“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与上文又有什么关系呢?是诸葛亮写文章时没有前后相承的习惯?还是那时的文章不讲究逻辑严谨?这种写法确实令人费解。

    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呢,只能是我们错误地理解了“俭”的意思。其实,在古汉语词典中,“俭”有三个义项:①〈形〉节省;节俭。②〈形〉约束,不放纵。③〈形〉歉收,年成不好。结合上下文,我们如果把“俭”理解为“约束,不放纵”,那么行文就好理解了。全文按照“总分”的结构形式,首先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然后分别从“静”和“俭”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先阐述“不静”的危害和“静”的意义;再阐述“不俭”的表现(淫慢、险躁;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和危害(不能励精;不能治性;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样才是“逻辑严谨,前后相承”的千古经典。

    教师有了质疑,再带着学生一起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便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干货”。

    结 语

    总而言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常规课堂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学习、改进、创新,力争为自己的课堂提供更多“干货”,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尽自己的心力。

    [参考文献]

    余映潮,张水鱼.初中语文智慧课堂[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刘琳(1974.3—),女,重庆潼南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