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特色人才 破解就业难题

卢思锋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559万,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人们在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具有强大的人才培养能力而欢欣鼓舞的同时,又为要占据全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0%以上的庞大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而忧心忡忡。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每名毕业生及其家长的现实问题,是大学校长要破解的一道难题,也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一大问题。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领导高度重视,明确目标定位
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需要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1.必须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积极主动破解就业难题
作为高校必须破除毕业生就业与己无关的观念,消除因毕业生就业难而代人受过的委屈心理。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积极主动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一是为国家尽义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对毕业生负责,体现以人为本;三是为学校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落实科学发展观。毕业生就业充分与否和质量高低已是检验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声誉的标志牌,毕业生就业充分且就业质量高的学校必将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可以吸引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师资,得到更多的办学资源和社会资助,推进学校快速发展。因此,高校必须把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2.必须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校无特色没有地位,人有特长倍受青睐。在高校众多、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高校和其毕业生一定会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就业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北京工商大学经过合并组建以来9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坚持面向社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见成效。具有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善于沟通和团队意识强等特色的毕业生广受欢迎,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北京地区高校平均就业率之上,就业质量不断提升。据全球最著名的调查公司盖洛普联合麦可思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中国零点调查集团最新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在北京地区高校,我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平均就业率、月薪酬、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满意度等5项指标均位居较高水平,有的项目还排列在部分“211工程”建设学校之前。在教育部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被确定为优秀等级,这无疑将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准确把握了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明确作为首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通过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发达,高校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分层分类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我们既不能像“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那样,完全按照精英教育的模式培养学术型人才,也不能像职业技术学院那样,一味突出职业性,培养务实型人才,而应当综合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方面的特点,根据学校服务面向和服务领域的变化,秉承自身的传统优势,走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工、商兼备的学科优势,通过专业知识的交叉复合,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基础上,重视学生跨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复合,培养学生思想敏锐、博闻广学、敬业乐群的综合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复合,如“专业+外语”、“技术+管理”、“新闻+经济”和“法律+经济”的复合;重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敏于发现机遇、长于人际交往和善于创造市场,提高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特色人才
学校近年来逐步构建起了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毕
业生应用型特色鲜明,就业能力明显提升。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多元实践模式
学校的实践教学由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3个层面有机结合组成。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实践课、专业基础理论实验课、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践(包括文科校内实践、工科校内实践、专业交叉实践)、课程设计、科研活动和科研训练;综合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调查、志愿服务、国外培训与实习)、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学术讲座、参加学生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等)。
实践教学环节已逐渐摆脱完全依附理论课的做法,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专业教学实习、延伸课外社会实践等内容明显增加。在课时安排上,要求工科类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应保持7∶3,非工科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应达到8∶2。实践教学环节,工科类专业不少于42周,占总学分的20% 左右;非工科类专业不少于30周,占总学分的15%。自2005年起学校每年开展“十乡百村千人行”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支农支教、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奥运精神进万家等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和北京市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2.着力改善实践教学环境,让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投入巨资在校内建成了3个全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中心。
文科实践中心已建成6个多功能仿真实习区,包括模拟法庭、证券交易大厅、现代服务产业实习区、现代企业管理实习区、国外商贸英语视听室、综合实验室,形成22个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近3年,文科实践中心已经开设各类实验课程25门,3,000多人次的学生在中心接受了训练。通过实景性、模拟性训练,使学生在实习平台上模拟现代服务业的操作及业务流程。文科实践中心已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工科实践中心下设金工实习基地、电子工程创新基地、数控中心、网络与仿真试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生产线与立体仓库等,面向全校工科类学生开放。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实验基地的同时,还提供创新性、高新技术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场所和技术支持。数字艺术制作中心开设“动画制作”、“模型制作”、“脚本设计”、“声音工程”、“影像工程”、“多媒体压缩”、“多媒体制作”、“后期合成与制作”等实验课程。这些实践教学中心为学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保证。
在完善校内实践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学校重视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同相关企业和机构加强合作,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这些实习基地每年可以接待大批实习学生,满足了各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需要。毕业生通过在校内外的实践,有效地缩短了与用人单位的距离,弥补了应届毕业生求职时无工作经验的不足,明显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3.坚持开放教学,全方位培养应用型人才
首都作为国际大都市,跨国公司云集,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旺盛,对高级商务管理人才需要迫切。针对当前国内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悉国内外工商管理理论知识、洞悉国际化企业发展变化规律的人才十分缺乏的状况,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商管理人才。如国际经济贸易、工商管理专业已试行英语或双语教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采用双语授课课程占相关专业开设课程总门数的比例≥10%;2002年,会计学专业率先举办全英语教学实验班,探索“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础、较强外语能力的国际化会计人才。近3年来,学校双语教学课程的门数增多,双语课程专业开设课程的比重不断上升,学生专业水平、外语及其他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多名毕业生被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录用。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目前已与14所国外高校签约,2008年计划派出留学生170人。通过开放办学,积极引进并充分利用了优质的国外教学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外语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既为首都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国际化人才,又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三、提高综合素质,细化指导服务
破解就业难题,除了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特色人才之外,还要注意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细化指导服务,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计划于2008~2009学年开始,将就业指导、心理素质、安全教育和形势政策等选修课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整合成学生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以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破解就业难题。
1.有效整合资源,促进素质教育
一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程化教育的原则,从时间和空间上予以保证,将每周三第7节~10节课作为专门的素质教育类课程上课时间,并列入课程表,从教室和有关活动场所上予以保证。二是构建运行机制,成立素质教育课程统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素质教育类课程统筹实施的领导和协调。三是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于第二、第四、第七3个学期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分别开设“职业素养”、“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每学期记1个学分,共记3个学分。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要求,在每个学期均安排形势政策教育,共记两个学分。按照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的有关要求,按工科和文科学生类别,在第一和第三学期开设心理素质类教育课程,共记两个学分。坚持安全教育进课堂,在第一学期开设安全教育类课程,记1个学分。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共设2.5个学分。通过开设规范的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指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发展,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帮助学生消除择业过程中攀比、自大、依赖和畏难的心理,增强学生的人身、财产和信息安全意识,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破解就业难题。
2.狠抓三个环节,细化指导服务
第一,建立就业档案,细化就业指导。学校在开展团体就业指导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毕业生进行个性化的“一对一”就业指导,要求各院系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为每名毕业生建立就业档案。就业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去向意愿、就业期望、“一对一”的指导记录、就业中存在的困难与解决情况、就业进展情况、最后落实就业去向情况等。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一是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二是更好地督促院系的就业指导工作,增强院系就业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第二,大力表彰先进,激发院系热情。学校每年都要对就业工作进行总结,从2006年开始还对就业工作开展得好的院系进行表彰;根据北京市教委2006年评估检查指标体系,制定了就业工作的评奖项目和标准。评奖项目包括:全员参与、市场开拓、就业事务、文明离校、就业指导、西部与基层就业、就业成果优秀奖和就业工作先进个人8个奖项。
第三,积极开拓市场,充分利用信息。学校非常重视就业市场的开拓和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有选择地进行市场开拓。近几年,我们一直将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开发区、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东北地区作为市场重点开拓地区。学校通过就业网站、短信平台、就业信息栏、院系信息员将有关招聘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一名相关毕业生手中,保证每一条信息都能被学生及时有效地利用。通过市场的开拓和广泛的收集信息,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机会,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信心,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效率与就业质量。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要破解就业难题,高校领导高度重视,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是关键;培养特色人才,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是核心;细化就业指导和服务是重要条件。只要我们抓住关键,围绕核心,创造条件,就一定能够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