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学化” 教师应当怎么做

    陈荣 张萍丽

    幼儿园“小学化”是指幼儿园阶段的管理、教学模式及内容偏重于小学阶段。“小学化”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做法,忽视了儿童好玩、爱玩的天性,容易挫伤幼儿的自尊心,使其滋生厌学情绪,同时剥夺了幼儿的幸福感,阻碍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学前教育一线工作中,如何避免“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是每一个幼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通过实践调研与文献研究不难发现,导致“小学化”现象的主要诱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家长对优质资源的渴求,盲目“择校”带来的恐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才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小学设有入学门槛和入学考试,家长为了让孩子应付考试,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让孩子提前接受小学教育。二是幼儿园为争夺生源,打幼小衔接擦边球。部分私立幼儿园和幼教机构为了争夺生源,迎合家长需求,承诺要教会孩子多少汉字、学会多少知识,保证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顺利对接。三是教师专业水平有限,无法开展科学保教。调查发现,新手教师、转岗教师和农村教师较容易出现“小学化”行为。刚进入幼儿教育工作岗位的新手教师因缺少经验,活动中容易过多干涉和控制;转岗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但未接受系统的学前专业教育,缺乏对幼儿的了解,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偏差,出现一定程度的“小学化”行为;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本身非专业人才,缺少学前教育知识,不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在幼儿教育中,常常向幼儿传授小学阶段才应该接受的具体教科书知识。

    针对“小学化”行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防治政策。教育部在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开展纠正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教育部教基厅函〔2019〕29号文指出,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2019年的宣传月活动作为治理“小学化”的重要举措,作为推动家园合作、幼小衔接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国培计划”幼师国培项目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帮助教师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掌握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科学保教能力,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教师是学前教育的行动者,也是防治“小学化”倾向的执行者。在学前教育一线工作中如何防治“小学化”行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是每一个幼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学会观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素质提升是防治“小学化”行为的前提,幼儿教师是否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将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2019年5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宣传重点就在于“引导广大教师和家长树立科学理念,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将入学准备教育贯穿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为幼儿今后的学校生活做好准备,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教师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坚持教育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要避免对幼儿进行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例如: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的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的考试测验,以小学的教学方法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幼儿是独立的个体,自己对事物具有独特的看法和想法。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善于观察幼儿,从幼儿日常的行为表现中了解其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在信任儿童、理解儿童和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将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说教者转变为教育的观察者。

    二、关注儿童经验,选择适宜的早期学习内容

    张雪门认为,幼儿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个体本身发展,二是和自然环境相接触,三是社会环境交际。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并通过这种认识影响其活动,如避开危险、节约资源,促进智力发展、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是幼儿活动内容的重要选择。在这一选择中,如果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把知识提高到不恰当的高度,就容易出现“小学化”行为,给幼儿带来较大压力,降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幼儿早期学习的内容时,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帮助其整理、扩充并提升生活中零散的经验。

    假设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幼儿在上学路上看到了马路边的墙展,上面有文字和好看的图画,但有一个字不认识,影响了他的理解,于是他来到幼儿园问老师,老师该不该教?对于这类问题,幼儿教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防治“小学化”行为,是因为它违背了儿童发展规律,阻碍了幼儿发展;相反,如果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幼儿乐于接受的前提之下,教师是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的。知识没有年龄界限,有区别的是每个年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程度。只要是幼儿有需要、有兴趣、能够学又应当学的内容,教师都可以教给幼儿。以上场景,表面上看是涉及了小学的内容,但实际上是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零散经验的好时机。幼儿教师可以让孩子回忆墙展内容,通过图画和生活经验联系整句话的含义。幼儿在解决问题的真实情景中获得学习,扩充已有经验。总而言之,幼兒有早期教育的需求和必要,幼儿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幼儿的核心经验和最近发展区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

    三、重视儿童体验,丰富游戏活动方式

    爱玩、好动、有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生活主要是游戏和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长期以来,人们在“小学化”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较多关注教的知识内容,容易忽视“做中学”的问题。游戏可以让儿童快乐,也可以发展儿童的身心,敏捷儿童的感觉,幼儿教师应当采用游戏法教导儿童,以游戏为纽带,将各领域知识融合在一起。

    当然,游戏化教学不是用游戏取代其他课程,也不是把幼儿园所有的活动都变成游戏,而是把游戏的理念融合在各个教育途径中,包括集体生活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环境创设等,同时要确保专门的游戏时间。探索游戏性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幼儿的活动更快乐、更有趣,让幼儿在体验中获得身心发展。例如,中班孩子进行了“桥这一家子”主题活动,形态丰富、造型多变的桥梁让孩子产生了美妙的联想和探究的欲望。建构区的磁铁拼搭玩具可以让孩子根据喜好搭建自己喜欢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桥为什么承载人”“桥上有洞,为什么不容易塌陷”等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幼儿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图形,获得关于“桥能承重原理”等基本概念:桥上的锥形、三角形、圆柱等图形可以分散或间接抵消外来压力。最后,幼儿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桥画下来,并向老师和同伴介绍,在实际行为中感悟“桥”这一概念。

    四、学会反思,追求专业成长

    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是一个引导者,还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一个教师是否会学习,取决于他是否会反思。对教学活动经常性回顾、检讨、总结和积累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防治“小学化”行为需要教师树立反思意识,在反思中有所感悟,有所成长。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学会记录,把教学活动和幼儿表现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自我审视的依据。教师可以根据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审视教学过程中是否出现“小学化”行为,并把这一反思写成教学笔记。其次,要根据新观点有所行动。反思并不是只靠写教学笔记、读书笔记就可以做到,它应该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教师应该把反思后的新观点再次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观察活动效果及幼儿表现,进行前后对比,融入亲身体验的反思。另外,反思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思考,而是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要走近幼儿,了解幼儿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受自身局限影响,教师可能不会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小学化”行为,此时,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反思笔记展示给专业老师和同行,请其进行分析批判,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通过一系列反思行为,把防治“小学化”行为的零散经验形成理论概念,引领自己的专业成长。

    幼儿作为正在发展的独立生命体,需要教师的呵护和教导。想要防治“小学化”行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明确: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所有的教育都要基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其次,要根据儿童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选择适宜幼儿学习的内容。再次,要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专业反思中预防“小学化”行为。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