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常见易混淆概念辨析

    韩鹏

    在多年来的初中化学一线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化学概念比较接近,容易混淆,给学生理解把握造成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现结合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把易混淆的十组化学概念辨析如下.?一、点燃、加热、高温、燃烧

    点燃,通常用于可燃物燃烧的反应.点燃的目的是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点燃的结果是使可燃物燃烧.可燃物被点燃后,燃烧产生的热,可使其继续燃烧.因此,点燃只是用来引发化学反应,不需伴随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加热,一般为酒精灯火焰温度范围内的外加条件,其加热温度一般不超过500℃.对大多数需加热的化学反应,特别是吸热反应,则加热需伴随化学反应的全过程.高温,一般指高于酒精火焰温度范围的外加条件,其温度一般大于1000℃,可用酒精喷灯做高温热源.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是在一定条件下点燃或加热的结果,是反应现象.

    因此,点燃、加热、高温是反应条件,燃烧是反应现象.?二、烟与雾?

    烟是指细小的固体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如碳的不充分燃烧,细小的碳粉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烟.雾是指细小的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如打开浓盐酸的瓶盖时看到的白雾,是浓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盐酸的小液滴,这样的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雾.?三、火焰、白光、火星

    火焰是气体燃烧发出的,可燃性气体或受热能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固体和液体燃烧时形成火焰.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就是硫先液化再汽化,硫蒸气再燃烧从而产生火焰.白光是燃烧时不能变成蒸气的固体物质,其微粒被灼烧的结果.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火星一般是由沸点很高的固体燃烧产生的,它是炽热固体或熔融液.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四、组成、构成

    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时,应用“组成”.它用于物质及其组成一类的描述.例如,“空气是几种物质和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等说法中都用“组成”,而不能用“构成”.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时,要用“构成”.它用于物质微观粒子构成的描述.如“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有些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五、炭和碳

    “炭”指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如木炭、炭黑、活性炭、焦炭等,只能作为单质的名称.“碳”指碳元素,主要用于化合物中.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含碳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名称中使用“碳”.?六、白色、无色

    根据光学原理可知,当复色光线(白色)全部通过物质时,该物质显(无色),主要用于气体和液体.如通常状况下,氧气为无色气体,水为无色液体.当复色光照射到物质上时全部被反射,则该物质显“白色”,这只能用于固体,如硝酸钾固体为白色等.?七、酸溶液与酸性溶液、碱溶液与碱性溶液

    酸溶液是酸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如稀盐酸、稀硫酸.碱溶液是碱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酸性溶液指的是pH小于7的溶液,碱性溶液指的是pH大于7的溶液.酸溶液一定显酸性,一定是酸性溶液,pH一定小于7.碱溶液一定显碱性,一定是碱性溶液,pH一定大于7.?八、挥发、蒸发

    挥发和蒸发两个词只是范畴不同.挥发是化学上的名词,蒸发是物理上的名词,两者只是运用学科不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这个词重点说的是物理现象.在通常情况下物体容易汽化,我们就说它容易挥发、挥发性强,它重点说明的是物理性质.?九、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是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感觉到事物,如耳听——有无声音;眼睛看——有无颜色、光、火焰、沉淀、气泡;鼻闻——有无气味;手触——感觉冷热.实验结论是回答通过实验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或者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有时也要回答生成物及反应现象.?十、充分反应、完全反应与恰好完全反应

    充分反应、完全反应基本上没有区别,就是指能反应的都反应了,但有可能某一种反应物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是指反應物全部转化为生成物,没有剩余.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