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五部曲

    李姗姗 覃馨

    入学准备(school readiness)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学龄前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儿童对正规学校教育的适应程度。入学准备在我国政策制定、理论和实践研究与探索方面都受到广泛重视。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主题为“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通知,为幼教工作者提供了方向指引。本文根据“文件”要求,在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随机选取的5个省区的4位幼儿园园长、5位幼兒园教师(含大、中、小班教师)、1位小学教师和3位家长(1位幼儿园家长、一位小学一年级家长、一位小学三年级家长)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本文根据访谈结果提出幼儿园教师如何“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以及教师引导家长做好该项工作的有效方法。

    一、潜移默化:教学内容转变,注重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孩子进入大班后,教学主题开始为幼小衔接做铺垫。例如:开展教学主题“我升入大班了”“我很能干”等活动,儿童可以通过测量比较自己身高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对比小时候与现在的照片,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干;还可以通过绘画形式描绘自己长大的样子,用语言讲述自己现在能干的事情;等等。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自己的成长,为自己感到开心,享受成长的感觉。教师再进一步开展“走进小学”“再见幼儿园”等教学主题,通过五大领域综合渗透,让儿童在体验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当我离开了幼儿园后,要到哪里上学了呢”;同时通过模拟小学生、对比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拍摄毕业照、制作幼儿园生活纪念相册等活动,让儿童知道离开幼儿园后进入小学的过程是自然的,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此外,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材料,设计不同的区域游戏供儿童探索。教师可以结合主题活动或区域游戏为儿童提供铅笔、记录本、蜡笔等工具,让儿童有机会学习握笔姿势,端正坐姿。例如:在主题活动“观察种子”中,儿童用笔在本子上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在主题活动“水不见了”中,儿童通过观察并记录水量减少的过程,了解水蒸发的原因;儿童还可以用图画来表示统计的数量,在制作图画型统计表的过程中练习握笔姿势和坐姿;等等。教师可以在阅读区投放文字较少、篇幅较短的绘本,关注并纠正儿童的阅读习惯(如翻书姿势、阅读顺序、指读、手眼脑口协调一致等);也可以组织每日或每周的绘本分享活动,请大家轮流向同伴分享绘本,从而发展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逻辑性。同时,教师可要求儿童学会指读绘本名称,提高其阅读绘本的专注力,儿童在反复阅读后,自然而然就会认识绘本名称。

    二、运筹帷幄:重新规划环境,建立与小学之间的心理连接

    儿童升入大班后,其规则意识、语言组织逻辑性明显提高,其领袖意识开始启蒙。为了配合“进入小学”“模拟小学”等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增加小黑板,让儿童学会在集体活动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小黑板上。可增加小讲台,让儿童在小讲台上分享绘本故事、作品等,锻炼儿童的胆量,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同时,将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游戏区域和生活区域分开,让儿童知道每个区域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形成区域开放的时间概念。还要将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卫生间单独隔开,并用男宝宝、女宝宝的卡通形象作为区分。卫生间内的洗手池、便池等设备设施高度需作调整,直至符合大班儿童的身高;洗手步骤图增加小狗、小猴、小猪等动物的外形。在教室内增加儿童储物柜,每名儿童都有自己的储物柜,在每个储物柜的右上角贴上儿童的名字,儿童每天入园后将书包、衣物放入自己的储物柜,逐渐学会保管物品、整理书包等。

    三、循序渐进:教学要求逐步提升,培养生活能力、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

    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这三个方面是入学所需要具备的素质,这三个方面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贯穿在幼儿园生活中,针对每个阶段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与需求循序渐进地培养。大班阶段以培养儿童的综合性发展为主,对儿童的规则意识、规划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教师为了鼓励儿童保持生活自理的独立性、学习习惯的坚持性和学习品质的持续性,可与儿童共同制作计划与完成表,每个环节或每件事情用图画卡片来表示,把图画卡片按照计划粘贴到计划板上。每当儿童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就可以在这件事的卡片上贴一个大拇指标记;如果没有独立完成,就不能贴上大拇指标记。这些图画卡片包括洗手、如厕、喝水、上课、自由游戏等。每天放学前,教师与儿童共同回顾自己今天完成了几件事,有哪些事情没有完成,分析没有完成的原因,鼓励儿童坚持独立完成每一件事情。儿童每天在卡片的提示下能够督促自己的行为并进行调整,可见,生活自理、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渗透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离不开教师的关注与引导。

    四、三位一体:教学方式变革,增强儿童参与感、体验感和主导感

    大班学期末,家长与教师可以为孩子举办一场“幼儿园时光纪念展”。教师组织儿童拍摄毕业照,用相机记录儿童在幼儿园的快乐时光,同时邀请家长参与设计工作,请家长提供孩子从第一天入园到即将离园的照片。“幼儿园时光纪念展”不仅让儿童回顾了幼儿园生活的点滴,而且让他们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教师还可以组织参观小学的亲子活动,在活动正式开展前,将活动目的、形式和内容以邀请信的形式发给家长,邀请其参与活动,并对其提出建议: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引导儿童观察小学教室的格局、小学生的上课状态和游戏活动。参观小学的亲子活动不仅让孩子了解到了小学是什么样的,也让家长了解到如何做好孩子的入学准备工作。

    教师还可以放手让儿童来主导出行活动,包括制订出行准备、出行方式、出行流程等计划,感受作为主人翁的快乐。例如,在大班下学期的动物园春游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发儿童思考:春游需要准备什么物品?这些物品要到哪里准备?想要去动物园里看什么动物?穿什么样的衣服?……家长和教师将春游的准备工作交给孩子,辅助他们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春游活动结束后,请孩子与大家分享自己记录的活动过程。这种方式让儿童在准备、计划和实施工作中,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主导者、体验者和参与者。

    孩子刚进入小学后,家长可以陪同儿童参与小学的入学典礼,会让儿童感受到上小学意味着开启一段的新旅程,感受到家长的陪伴,能够减缓焦虑不安的情绪。

    五、润物细无声: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四种方式

    教师不仅是儿童的引导者,也是家长的支持者,本文认为,有效的沟通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見缝插针”式沟通

    教师与家长可在每天接送孩子入离园时,简单地沟通孩子最近的表现与发展。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教师可以从反馈生活自理能力逐步过渡到反馈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教师反馈的内容可以引导家长知道现阶段孩子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配合教师引导儿童。

    2.“举一反三”式沟通

    幼儿进入大班后,很多家长都会着急地为其报名各种幼小衔接班,让其提前学习小学学科知识,从而剥夺了儿童每天的运动、玩耍和阅读时间。教师需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可以收集身边的正面和反面案例对家长进行指导。再如,有的幼儿园会让孩子做“播报新闻”,有些家长过于着急地让儿童识字,在“新闻稿”上写很多文字,让孩子一个一个读出来。然而,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学习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其语言发展是以倾听为主,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画面,让其看图说新闻,让孩子能够获得表达的自信心,发展语言组织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身临其境”式沟通

    很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1+2=3”这么简单的加法,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实物和活动形式反复操作?其实,教师的做法是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的,让儿童在反复操作中体验、了解到加法的含义,先积累感性经验,再上升到抽象概念。教师为了让家长切身体会儿童的学习特点,可以让家长与儿童一起制作教具,并让儿童试玩。家长在从制作教玩具到试玩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儿童发展,更能了解如何支持儿童发展。

    4.“顺其自然”式沟通

    教师面对家长们的各种教育理念,想要完全影响和改变家长的一些想法和观念是比较难的,教师可以开展科学育儿座谈会、小学校长座谈会、家长会等传递科学教育理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入学准备比幼小衔接更加广泛,并不仅仅停留在大班下学期的“幼小衔接”层面,而应贯穿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幼教工作者和家长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开展适宜、科学的“入学准备”教育。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