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我国对网络传播与国家安全的研究

    史丽燕

    摘 要:网络传播的影响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军事安全等各个领域,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都可以发挥积极的催进作用,同样也可以造成致命的威胁。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网络传播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对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相关部门和研究者对网络事件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对微博的传播影响力密切关注,加大了网络舆情的研究力度,本文将我国对事件发生机制与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总结探讨。

    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会发展;网络舆情

    1 我国网络发展概况

    1.1 网民规模发展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4年7月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截至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2.4个百分点,首次超越80.9%的传统PC上网比例,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网民在手机电子商务类、休闲娱乐类、信息获取类、交通沟流类等应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带动了整体互联网各类应用发展。

    1.2 我国互联网安全环境

    一直到2010年,我国网络和信息安全状况,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政府积极推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基础设施、网络信息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建设,加大对通信网络的监管力度和对钓鱼网站、非法网站以及不良信息的防范和清查力度,尤其加大对手机移动媒体和技术服务网站的主动监管,完善域名注册信息的备案工作。

    随着政府对网络安全问题集中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基础网络安全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遇到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数量明显下降。自2009年末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深入整治手机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对大规模的不良网站进行了清理。CNNIC也进行了域名注册信息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2014年共处理钓鱼网站192914个。自今年1月以来,国家网信办已依法查处淫秽色情网站422家,关闭相关频道、栏目360个,关闭微博、博客、微信、论坛等各类账号4800多个,关停广告链接9000多个,删除涉黄信息30余万条,专项行动取得初步成效。随着域名新注册实名比率达到100%,CN域名下不良应用比例逐步下降。随着国家域名的安全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发展和处置能力大大增强。

    2 我国网络传播与国家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

    网络时代的发展深化,催生并推进了世界各国对网络传播的研究。我国学术科研机构、信息机构、专家学者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已日趋系统、丰富。

    2.1 学术科研机构、网络信息机构的研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从1998年起每年1月和7月推出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历次报告均对我国网民规模、网民结构特征、网络接入情况、互联网基础资源、网络应用行为、网民网络生活形态研究、网民关注热点走向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与解读。《统计报告》对网络安全领域的关注度逐年提升。

    清华大学每年发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对上一年的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互联网的核心经济形态等方面内容作全面的描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对外发布《社会蓝皮书》。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撰写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分析报告涉及每年度网络热点事件、网络热点事件领域分布、各种网络媒介的舆论强度分析、网民价值取向和网络生态的新变化、“网络问政”的进与退、政府对互联网广利的价值尺度与下一年网络舆情展望七部分内容。

    2.2 网络舆情监测发展状况

    互联网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不断加大,网络舆情也成为网络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领域重要的目标指向,一批提供网络舆情监测、整合、研究服务的专业机构应时而生。今年来,依托主流媒体、学术科研机构成立的舆情监测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官员的舆情监测部门在网络舆情监测、网络热点跟进、网络事件应对等方面取得了进一步进展。

    ⑴依托主流媒体的舆情监测室。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舆情研究的机构,是提供此类舆情监测服务的典型。以技术为依托,从各种网络舆论载体中整理地方热点舆情,并借助一套稳定的研判指标体系,对各地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理能力做出客观分析,形成考评结果,并定期发布排名情况。

    ⑵依托高校或学术机构的网络舆情研究所。借助高校或学术机构专业的学术背景、传统的学术优势、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成立网络舆情研究所。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其在2010年凭借深厚学术背景和先进的专利技术在网络舆情监测领域取得进展。还有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其通过时间维度、显著维度等指标分析网络舆情,并定期编撰出版《月度舆情报告》

    ⑶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的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成立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这类机构数据获取能力较强,具有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2.3 专家学者对网络传播的研究

    ⑴对网络事件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网络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重要的研究对象。

    ⑵对网络舆情的进一步深度研究。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不再停留在数据搜集分析等浅层面,而是延伸至舆情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等深层次研究。

    ⑶对网络舆论与国家安全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术文章开始分析网络传播对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的影响。

    ⑷对微博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中国互联网的微博客时代已经到来,微博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沟通和传播的模式。目前很多文章学术都已经对微博客进行研究分析。如《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微博传播环境下舆论生成初探》、《潜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等等都是对微博深入分析研究的文章。

    ⑸关注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体的作为。网络谣言借助网络的传播性,会释放出比一般谣言更为强大的破坏力,其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非常大。网络媒体应在事前发挥预警监测功能,在事中发挥正面舆论引导功能,在事后建立有效地总结评价机制。

    3 总结

    互联网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其消极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网络传播给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能否有效应对网络时代的种种非传统领域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康君君.《浅析网络环境下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新闻联播》.2010年第2期.

    [2]张佰明.《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6期.

    [3]刘依卿.《突发事件中主流网络媒体的应对》.《新闻传播》.2010年第6期.

    [4]严励,主编.网络传播学概论[W].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5]侯玉波,编著.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孙时进,著.社会心理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