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历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

    吕婷婷

    [摘 要]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在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纲要”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地方历史资源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将其充分融入到“纲要”教学中,不失为解决这一课程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地方历史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融入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6-010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6.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课程是全国普通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面向当代大学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它主要是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发生过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由此得出的经验教训,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然而,近年来在“纲要”教学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彻底摆脱“纲要”课程教学遭遇的困境,更加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是现如今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曾是英勇抗击外来侵略、持久作战的战略要地,在整个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山西省地方高校的“纲要”课程教学中融入地方历史资源,将有助于摆脱当前“纲要”课程教学面临的诸多困境,极大地提升“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一、地方历史资源融入“纲要”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程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调动其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热情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为了更充分地体现本门课程的价值,更有效地摆脱教学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有必要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融入地方历史资源。

    (一)当前“纲要”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材内容与中学历史教材多有重复。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渴求新知识、乐于接受新挑战。而当前“纲要”课程绝大部分教材内容与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的相似度很高,这样的编排恰恰与当代大学生追求新知的思想特点存在着较大差异,大大降低了他们对“纲要”课程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2.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一方面,“纲要”教材中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因为距今时间跨度太大,很多大学生对于发生在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因此学起来难免感觉空洞乏味、缺乏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纲要”课教学内容距离现实生活太远,所以对于大部分历史知识来说,教师只能浅显地进行书面讲授,无法将其以一种更加贴合生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导致本门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信任危机凸显。“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讲授必须建立在掌握丰富史学知识的基础上,而获取丰厚的史学知识必然离不开对史学学科研究成果的借鉴。但是在当前的史学界,各种与“纲要”课教材的主流观点相悖的历史观念开始不断显现,这对“纲要”教材中所要传授的历史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急剧变动的时期,各类纷繁复杂的历史观点使他们对“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困惑不断加深,并由此引发了对主流历史知识严重的信任危机。

    4.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2007年起,“纲要”课程才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开设, 不到10年的时间里,“纲要”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正因为创设时间短,所以各高校的教学体制并不成熟与完善。当前“纲要”课程教学面临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相似的困境,诸如教学方式方法过于老套、缺乏创新,课堂气氛压抑,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学生缺乏兴趣等。这些问题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屡屡出现,并且在较长的时期内无法得到解决,成为困扰广大教育者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二)引入地方历史资源是缓解“纲要”教学困境的有效手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历史资源研究开始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并且不断发展成为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纲要”课程是一门以历史学知识为依托的专门学科,这就要求教学中应不断地追踪和寻求史学界可供借鉴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使“纲要”课教学顺利地摆脱当前所面临的多重困境,实现新的突破,获得良好的发展。

    1.地方历史资源的内涵与分类。从广义上来看,地方历史资源主要是指产生于中国境内的一些狭小地域,附着于国家主体历史之下,久经积淀所形成的一种资源形式。从狭义上来看,即从可供运用到“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地方历史资源来说,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高校所在地域可以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切历史资源;二是指学生成长过程所在的地域社会中的历史资源”[1]。可运用于“纲要”教学的地方历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近代以来的历史遗迹,如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会议会址、革命烈士陵园、著名历史人物故居等;二是各类近代历史纪念性建筑物,如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大型历史雕塑等;三是图书馆收藏的近现代地方历史文化资料,如地方志、地方报刊、地方名人手稿等;四是回忆录和口述历史等资料”[2] 。

    2.地方历史资源融入“纲要”教学的价值分析。地方历史资源是共同生活于某一地域之下的人們的共同记忆,是区域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生动写照,是中国整体历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拉近当前大学生与“纲要”课程之间距离的重要桥梁,对解决“纲要”课程教学困境、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有着突出的作用。(1)有利于提升“纲要”课程教学效果。“纲要”课程教学一直都是从宏观层面上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背后总结出的规律和经验教训加以讲授,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所讲授的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而导致学生无法轻易接受,并日渐对所学内容心生抵触。如果能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中适时地融入地方历史资源,或者在课外实践中对一些革命旧址、人物故居进行实地参观,就能将枯燥的、大而泛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可感、有血有肉,进而增强教学说服力,提高教学质量。(2)有利于提高“纲要”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为缺乏实际的教学资源,各高校教师在“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仅止于将书本上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式的宣读,简单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在指导当代大学生走出课堂、以一个研究者的态度深入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等方面做得并不完善。这样的现状充分暴露了当前一些“纲要”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存在的不足。如果能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便能很好地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本身所具备的易接近性、超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等优点,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中广泛地发掘和运用。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提升“纲要”课教师的教学能力。(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但是反观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各普通高等院校广泛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具有枯燥乏味的共性,“纲要”课程作为其中的一门必修课,自然也不例外。如若教师再采取一些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重。而地方历史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地方历史资源产生于中国境内的一些狭小地域,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而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由近及远,对于他们出生或者成长环境当中的地域资源会有天然的亲和力。其次,地方历史资源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既包含物质形态的资源,又包含精神形态的资源,每一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在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时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第三,地方历史资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很小的约束性,人们易通过对其进行微观上的把握来达到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宏观认识。地方历史资源这些自身独有的特征不是“纲要”课程教材内容能全部包含的,因此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纲要”课堂理论教学中,其独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如果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到“纲要”课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激励大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在通过实践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锻炼其多方面的能力。

    3.地方历史资源融入“纲要”教学的可行性分析。(1)国家政策支持——理论依据。一直以来,关于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党中央、国务院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199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4]。还指出,“各类学校可在寒暑假利用基地兴办冬令营、夏令营,还可以把有关的历史事件、英烈事迹、建设成就编入党课、团课和职工轮训教材、学校的乡土教材,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5]。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文件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6]。这一系列相关文件的颁布为地方历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2)丰富优质的地方历史资源——现实依据。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就整个近现代历史进程来说,各地方的“小历史”虽只是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的一段[7],但却跌宕起伏、异常精彩。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种子几乎播撒到了中国这片沃土之上的每一片狭小的地域,随着较长时间的积淀,这些狭小的地域之上会日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历史资源。丰富的地方历史资源蕴含着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正是这些特性和功能使其具备了成为一种可以融入到“纲要”课程教学中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条件。(3)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内在依据。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开始对一些新奇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重复且距现实生活较远的教材内容往往让他们感觉到索然无味。所以,在当前“纲要”课程教学面临这一严峻困境的形势之下,若能将地方历史资源这一新鲜的血液注入其中,必定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渴望,激发其学习热情,极大地提升“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二、地方历史资源融入“纲要”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纲要”课程在引入地方历史资源之时,必须审慎选择。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地方历史资源在选取上必须要与“纲要”课程性质的定位相一致。“纲要”课是一门具有显著历史学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纲要”课程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的简单传授,而必须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任务。因此,在选取要融入“纲要”教学的地方历史资源时,教师必须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来予以取舍。与“纲要”教材内容所反映的主流历史相吻合的地方历史资源要积极引进,而一些与主流历史相背离的、模糊不清的地方历史资源应坚决摒弃,以帮助学生明确历史是非,摆正政治立场。必须明确:导向性原则是在“纲要”课程中融入地方历史资源所应遵循的首要原则,以下任何原则的坚持都必须以此为前提。

    (二)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确定将地方历史资源运用于“纲要”课教学之前,需先对其进行一番深入的考究,即是否符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是否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当前,中国各片狭小的地域范围之内往往缺乏完整的地方史资料,人们口中所述的一些历史事件也大多是来自于道听途说,其中既包含着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也夹杂着完全背离主流历史的信息。这就要求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引入地方历史资源时,要时刻秉持一种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地方历史资源要辩证地分析、冷静地看待,避免掺杂个人的地方感情,避免不加考证就盲目地引入并向学生传授错误、模糊的信息,要做到在确保地方历史资源真实可靠的条件下引入。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纲要”课教师在引入地方历史资源时,要注意拓宽融入的形式,不仅可以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加以融入,也可以在课外实践教学中融入。当前,“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等诸多问题,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纲要”课程教師有必要进行一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加大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引入,努力实现课内外联动。地方历史资源带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广泛地存在于地方高校师生所生存的时空之内,对其进行实地参观,无论是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来看,约束性条件都是极少的,便于在课外实践教学中深入挖掘和利用。在本课程教学中坚持这一原则,不仅能推动教学方式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提升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能使学生在与本土资源的密切接触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并且逐步成长为具有较强能力与素质的大学生。

    (四)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将地方历史资源作为基本素材运用于“纲要”课程教学时,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主辅关系,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加以融入。“纲要”课程的教材内容是教材编写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之下,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经过严格编写和多次审订才完成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与科学性,是所有大学生都必须认真学习的必修课程。而地方历史资源所代表的是某个区域的地方历史,它仅是中国漫长的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将其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和拓展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而不能舍本逐末、主次不分。如果仅仅将目光锁定在地方历史资源上,就无法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也就无法从根本上了解国史、国情。

    三、地方历史资源融入“纲要”教学的途径

    在当前“纲要”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的情况之下,探讨地方历史资源融入本门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堂理论教学融入路径

    1.插入式教学。插入式教学是指“纲要”课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时,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地方历史资源穿插进来进行拓展性讲解的一种教学方式。如,在讲授“纲要”教材中第6章第4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时[8],就可以将发生在山西省的平型关大捷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进行穿插讲解。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也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在讲授这节内容时,适时地融入这段地方历史,对其进行深入的讲解,可以激发当地大学生对于“纲要”课程学习的热情,并更好地加深他们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

    2.案例分析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學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与地方历史资源相关的案例作为基本内容,通过创设与案例相关的各类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纲要”教材中第7章关于解放战争的内容时,可以把刘胡兰的故事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刘胡兰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解放战争期间,她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最终惨死在敌人的铡刀之下,但其留下的“胡兰精神”成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将这样鲜活的地方历史资源融入到“纲要”课程教学中,其所带来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可以丰富“纲要”课教学内容,使讲授过程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充满意蕴。

    3.专题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计划,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重难点问题进行集中式讲解或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纲要”课程专题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与地方历史资源相关的专题,或者在某个教学专题中适时、适度地融入与该专题相关的地方历史资源,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学到系统化、理论化的历史知识,加深对整体历史的理解,也能催生他们独立探索知识的热情,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山西省地方高校在教学中可以开设如下专题:一是灵丘平型关大捷;二是《吕梁英雄传》背后的故事;三是胡兰精神;四是新中国艰苦奋斗历程面面观——以昔阳大寨为例等。另外,一些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聘请当地著名的历史学专家就相关专题进行专门的讲授,通过探索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达到拓宽学生历史知识面的目的。

    4.课堂探讨式教学。课堂探讨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主动地展开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地方历史资源相关的素材作为学生讨论的对象,让他们通过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加深对区域历史和整体历史的了解。如,在讲述“纲要”教材中第6章第4节时,山西省一些地方高校的“纲要”课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讨论题目:“从百团大战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众所周知,百团大战也发生在山西,这场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战场主动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性战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意义重大。在这场战争的洗礼之下,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地方历史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认真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课外实践教学融入路径

    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纲要”教学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不仅要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寻求突破,更要在课外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创新,努力做到课内外教学统筹兼顾,任何时候都不偏废。在课外实践教学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参观访问式实践教学。前文已经提到,地方历史资源作为一种极具地域特点的优质教学资源,有着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其中所包含的一些物质性历史资源。如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各类历史遗址和遗迹等都可以作为“纲要”课外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山西省一些地方高校在“纲要”课程课外实践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方法,积极带领学生参观本地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历史资源。如阎锡山旧居、刘胡兰纪念馆、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等。通过实地参观这些饱含历史沧桑、极具厚重感的地方历史资源,进一步加深当地大学生对自己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并激发他们投身于家乡建设和祖国建设的决心。

    2.问题研究式实践教学。问题研究式教学是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学术研究的方法,对各类学习问题展开深入的社会调查实践,并自主地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纲要”课程讲授中,教师可以采用这一实践教学法,积极地引导学生将地方历史资源作为基础素材,结合“纲要”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展开探究的前提最好是选定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课题,而后在此课题的指引下,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地走访调查,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撰写出一篇以地方历史资源为素材的具有较高水平的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山西省地方高校在“纲要”课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对平顺西沟的发展历程进行广泛的调研,并在此调研的基础上小题大做,撰写出一篇相关学术论文,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艰苦的奋斗历程。

    3.社会调查式实践教学。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当前绝大部分国内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都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片面地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纲要”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前文已经谈到,在“纲要”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地方历史资源,能够在一定层面上缓解这一困境,但如果仅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到“纲要”课堂理论教学中,而不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加以引入,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是极其微弱的。为了更有效地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纲要”课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广泛地采用社会调查式实践教学法,积极地组织学生对地方历史资源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鼓励他们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在和地方历史资源的深度融合中,增进对区域历史和我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山西省地方高校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可以组织班内学生在每学期期末时对本区域的各类地方历史资源展开深入的社会调查,调查过后,撰写出相应的文字报告和心得感悟,并将此作为本学期期末考核的重点,计入总成绩。

    (三)网络教学融入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的要求,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能忽视新媒体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信息的多元化发展,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新其思维,进而改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当下,在“纲要”教学中融入地方历史资源,亦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兴的网络媒体。山西省一些地方高校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可以开发建立一些地方历史资源网站,在网站上根据地方历史资源的不同类型开设各类专栏。如历史遗址遗迹专栏、历史标志性建筑物专栏、地方历史文化资料专栏等,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的了解。此外,各高校还可以建设“纲要”精品课程网站,在讲授“纲要”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性地讲授一些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历史知识,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以此来达到拓宽学生眼界、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目的。

    在“纲要”教学面临诸多困境的情况下,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其中不失为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而当前国内学者对地方历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研究较为缺乏,而且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对地方历史资源加以运用的并不多,很多高校的“纲要”课教师都缺乏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地方历史资源的意识。因此,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其意义是深远的。但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在融入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随之产生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步加以完善,为进一步提升“纲要”课程教学效果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进.地域历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价值与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73-75.

    [2]陈兆红.地方历史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以天津为例[J].科教文汇,2016(1):59.

    [3]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4][5]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4:50,58.

    [6][8]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269,152.

    [7]唐凌,李闰华.从“小历史”走向“大历史”:利用地方优势历史课程资源开展国情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

    (责任编辑:申寅子)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